扶贫之下,教育扶“品”-关于扶贫的作文1200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诚如《史记》所载,物质基础是精神建设的前提。但,达到“仓廪实”并满足于此,不求“知礼节”,此为以管窥豹之举。在当今扶贫之风下,也当着眼于扶“品”。
“品”,顾名思义,乃人之精神层面修养。“品”的内涵有很多,如:个人山高水长之风为品,尊长爱幼为品,谦虚待人亦为品。有言自《吕氏春秋》:凡事之本,必先治身。于此,治身所治内容即为“品”。同理,扶贫之本,必先扶“品”。
古有君王专制下治民之策,帝王“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以家庭伦理为基本的分配,向百姓宣扬孝悌忠礼之义,在扶持国家经济同时扶持人民的家“品”。
今有社会主义下治民之策,领导者为贫者制“两不秘三保障”。或借此良机,与贫穷告别;或“饭来张口”,安于“被喂养”现状。就此,国家提出“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口号。
可见,一强国社会缺不得经济建设之上的精神建设。
扶贫重在物质之上的精神“帮扶”。更美好的人生,并不能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划等号。当物质水平提高,而精神匮乏,人成为“富中之贫"者。当今时代对于“面包”的追逐使人唏嘘。且看顶着“中国首富”称号的黄光裕心底藏匿对出身贫寒的自卑,堕落于多钱善贾的左右逢源中。再看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基础物质上建立的精神帝国,澄澈且丰满的精神财富令人仰慕。只沉浸于物质撇离精神最后只会像纳西索斯般溺亡于自我迷恋中。但,人即使眼前位于物质贫困也不可丢弃精神财富,守护住那份“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的豁达精神,方可成为“贫中之富”者。
一个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的国家若想单单依靠强硬的经济实力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却没有雄厚的精神文化实力,最终也是会失败的。新时代下的改革开放,若无思想之解放,则经济建设之路也无坦途。为国者,必重其人“品”之建,方能成就一国之未来。
然则,“扶人智,扶其品”,起砥柱之用的是教育。古语曰:“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即说明用教育来扶正社会的发展。
社会教育于其而言起外力推动之用。古提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董仲舒谏言立太学以教国。今宣扬“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摆脱贫困”。俗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工程之下,社会送去了知识和希望。还记得那年山区的那个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吗?穷苦的她在教育的帮助下走出那曾囚住她的大山。还有那年的“小光头”张天义、“大鼻涕”胡善辉。。。。。。教育也更教会他们善良与爱,塑造其更好的“品”。
家庭教育不失为内化助力。封建社会中明清时期家风文化为鼎盛,在物质奢靡不俭社会之风盛行背景下,上至帝王下至士大夫,慎重于良好家风传承的培养,如王夫之重和睦之道,郑板桥重明事理,吕坤重积德勤俭。“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代代相传不朽的精神财富比易“坐吃山空”的物质资产更加重要,其足以让后辈拥有贫富有道,立身有术的生活。
当光怪陆离的物质至上社会不停地行进时,为国者应当用教育这把剑结束这场时代悲剧。在物质城堡搭建过程中,人民要构筑好精神内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推崇那样:用仅有的两块面包之一换一朵水仙花。社会扶贫下,让精神之水仙花于社会中绽放!
作文话题: 1200字 扶贫 之下 教育 精神 物质 扶贫 社会 之义 教育 仓廪 家风
上一篇作文:读书有方,适为大道-关于读书的作文700字
下一篇作文:岁华变迁风景异-议论文800字
最近更新高一作文
- 假如林徽因只是才女-高一散文1000字
- 人生的三把钥匙-高一散文800字
- 生活-高一散文800字
- 感恩,那一缕阳光-散文1000字
- 海棠花树-高一散文500字
- 故乡的冬-高一散文700字
- 当时的月亮-高一散文600字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高一散文700字
- 七月-高一散文800字
- 家乡的知了声-高一散文900字
- 无边丝雨细如愁-高一散文800字
- 仰望天空-高一散文600字
- 因为有你-高一散文1000字
- 如果那时-高一散文600字
- 摩羯-高一散文900字
- 品人生百味-高一散文800字
- 感恩-高中随笔800字
- 最难忘的声音-高一散文900字
- 谁是你思念的那个人-高一散文600字
- 有这样一种声音-高一散文700字
- 谁能聆听你的心声-高一散文550字
- 有这样一种声音-散文700字
- 月下独酌-高一散文700字
- 让心到达-高一散文700字
- 秋雨-高一散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