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动漫: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推向新高度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0-12-24
手机版

近日,深圳崇德动漫旗下教育公司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业内高度关注。他们从制作《孔子》动画片开始,就深入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以总导演赵先德先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得出了“儿童七岁之前最主要的教育目的是性格养正”这样一个结论,并围绕这个结论创设了一套服务于儿童性格养正的教学方法和体系。

该体系在得到中国教育学会权威认证以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国教育报》进行了广泛报道。随后,这套教学体系在全国5000家幼儿园当中进行应用。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教师专用教案

该体系的创始人赵先德先生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海内外儿童教育领域的重要论坛上就这套教育理念发表主题演讲,引起巨大反响。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朱家雄教授和周念丽教授都十分肯定该套体系的理念和其在儒学现代化方面取得的创新成就。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主席马克·伯恩斯坦先生(Mark Bernstein),美国《性格教育》杂志(Journal of Character Education)的创办人之一马尔文先生(Dr. Marvin W.Berkowitz),以及因为研究贫穷和暴力对于儿童性格影响,而获得哈佛大学终身荣誉奖项的琼斯女士(Stephanie M. Jones)等人均成为该套体系的学术顾问。

▲乐学乐园儿童性格养正研究中心团队与琼斯女士(左三)合影

根据“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标准,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课题组应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邀请,由著名动画片编剧、教育家赵先德先生主编,教育领域知名学者夏竹筠女士做执行主编,由来自各个高校的著名专家和教育一线的研究者,共同创编了《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简明教程》,作为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和幼儿教师的进修培训用书使用。该书的出版,从理论创新性、学术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的有效性上都得到了广大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简明教程》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以儒家文化现代化为基点,在科学认识儿童并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对于儿童发展影响的基础上,获得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历经近10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的系统教学方法。其基本观点是: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而言,最重要的目的是性格养正,并特别强调这一目的应通过涵养式、浸润式的方法来实现。

▲幼儿正在探索中华智慧感统区角中的宥器

该书主编赵先德先生告诉记者:“幼有所育,幼有优育”,作为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关乎的是个体一生的幸福及整个社会生态的和谐与稳定。近些年来,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日本以及远在欧洲的德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从孟母教子、孔母教子开始,有着2500年历史的中国,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相信《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简明教程》能帮助更多的幼儿教师,给孩子以仁爱的滋养,助其养成良好的性格,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幸福、美好。

针对这套体系的问世,记者采访了业界的一些著名学者和专业从业者。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丁海东教授说: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理论从孩子的认知规律出发,找到了适合儿童养正性格的新方法,解决了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界的一个盲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创造了一个学前教育研究的新高度。

安徽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金杰书记说:在中央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教育始终的今天,在反对小学化的今天,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体系的问世,特别是《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简明教程》走进大学课堂,说明有着悠久文明的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系统的学前教学方法,这是令我们振奋的。

据悉,与《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简明教程》相配套,面向幼儿的教师教案和游戏活动资源升级版也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年内推出,从而真正构建完成从幼师培养到幼儿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完整教育体系。

主编赵先德先生在该教材的前言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产生的缘由,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简明教程》

前言

儿童的早期教育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演进。从以家庭和村落为中心的农耕社会过渡到工业文明为主的现代社会,幼儿集体保教的兴起是这种社会巨变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幼儿园的出现,为儿童通过模仿和与成人、同伴互动来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效的场所及条件。

应该说,全世界范围内幼儿园的兴起,为养育即将创造人类未来文明的孩子们,找到了更为科学的开端。但是,从1840年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创办幼儿园之后的100多年以来,人们对于在幼儿园这个场所里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进行的问题,一直在研究。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园所集体教育,人们一直纠结于儿童早期的教育是知识的灌输重要还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性格的养成更重要?从众多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若干针对这一问题的现实个案。受到知识灌输的方仲永最终未能成材的失败案例,与孟母教子重视环境影响、重视专注力培养的成功个案,让人们形成了共同的经验认知:童年早期,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正,也就是对外在刺激相对稳定反应能力(性格)的形成,应该远远重于知识的积累。

▲孟母三迁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正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以教育的纵向发展视角和对无数个历史个案的观察,得出了这个结论。实际上,脑科学的快速发展、儿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多实证研究数据,也在从不同角度佐证这一结论。这一结论,正是教学法对于:“学前教育到底培养儿童什么”这一目的性问题的思考,而且,这还不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应该是,在总结了受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而形成的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教育思想,以及后期的各种流派的演变以后,不仅提出了关于0-7岁阶段教育的重要目的应该是养正儿童的性格这一鲜明的论点,并且从穿越2000多年人类历史,对全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中,找到了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方法。

16世纪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时候,对儒家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认知和信仰,遂将《论语》翻译到欧洲,从而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也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启蒙。“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基本的人文准则。作为医学博士的蒙台梭利女士,恰恰是因为受到了卢梭等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才产生了对特殊儿童深入研究的兴趣,并于1907年创立了“儿童之家”;在彼时的中国大地上,童蒙教育也无时无刻不在以儒家文化为基调的氛围之中实现着言传身教的浸润影响。尽管因个体差异,因个体文化氛围及区域(村落或小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童年,但从二者的共性中,我们是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的。

从儿童一生发展和儿童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的角度来看,他们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性格特质?教育要如何帮助儿童获得这样的性格特质?这是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在明确性格的重要性后深入思考的两个核心问题。对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内涵和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近10年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涵养式的教育才是养正儿童性格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认为最适合0-7岁儿童的方法所在。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调动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共同的力量,创造一个充满爱意的正面环境,让幼儿在环境的刺激和成人适宜的引导下,促进他们大脑中关于仁爱意识和专注能力的神经元搭建模式的稳定建立,获得有益于他们一生发展的最宝贵的性格特质。

▲乐学乐园的小朋友跟随老师在户外探索自然

不仅如此,教学法为从业者在如何涵养性格的具体方法上给出了建设性的策略。通过游戏、绘本和手工活动、音乐律动、戏剧表演等方式,将幼儿发展中必须获得的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领域方面的营养有机地编织起来,不仅满足了五大领域的发展要求,更让幼儿在自然浸润的过程中得到性格的涵养。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法中特别强调了高低结构不同的游戏对于幼儿产生的不同价值。我们既注重低结构游戏对于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专注力等的作用,也充分利用高结构游戏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促进社会情绪情感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因此,教学法精选了儒家文化当中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真理故事,通过现代化、生活化、童趣化的改编,形成幼儿喜欢的戏剧表演活动,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领悟这些思想并内化为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

▲上图为清远市实验幼儿园《子路染布》剧照;下图为乐学乐园《孔子采灵芝》剧照

这套教学法体系适合不同层次的学前专业学生使用。对于本科学生,相信该体系的理论部分对他们研究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有着很好的启发与引导。对于高职和专科院校学生,教学法的实践部分,则适合他们实践操作。但是,无论理论研究还是保教实践,两者是不能割裂的,前者必须作为后者的指引,才能保证实践的适宜性和变通性。

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必须要研究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式。当我们赞美推动婴儿车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研究、探讨,如何使这个摇篮里的婴儿能够感知到“这双手”所传递的经验,从而影响“婴儿”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乐学乐园九周年庆典上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舞蹈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匹配的教育才是最为正确的教育,教学法当中提供的教育活动案例是可以在其理论的引导下进行拓展、完善和创新的。我也相信大家在完整了解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之后,能够对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提供的方法论进行有辨识性的应用,对提供的具体活动方案能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早在30多年前,聚集在法国巴黎的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讨论21世纪亟待解决的人类问题时,总结出的一个会议结论就是:要回到2500年前的东方,向孔子寻找智慧。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本着扬弃的原则,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反复的筛选,并在近10年的实践应用当中,于1000例个案中归纳总结了教学实践经验,同时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实验,相信我们的这些努力和总结,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基础教育。其基本的观点是: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而言,最重要的目的是性格养正,并特别强调这一目的应通过涵养式,浸润式的方法来实现。该教学法自2017年通过中国教育学会的评审试用后,以极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立足本土文化,兼具国际视野的理论支撑 ,获得广大幼教一线老师的认可,同时在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上获得海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这套简明教程成书之际,我和参编的所有同仁要衷心的感谢在理论创设方面给予我们鼓励的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先生,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主席马克·伯恩斯坦先生(Mark Bernstein),美国《性格教育》杂志(Journal of Character Education)的创办人之一马尔文先生(Dr. Marvin W.Berkowitz),以及因为研究贫穷和暴力对于儿童性格影响,而获得哈佛大学终身荣誉奖项的琼斯女士(Stephanie M. Jones)等人对这套教学法的肯定。同时要感谢在儒家文化现代化应用上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华东师范大学的两位教授,朱家雄先生和周念丽女士。本书的成稿,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课题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也得到了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学前教育实习实训中心”在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的实践路径子课题研究方面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最后,要衷心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学前分社编辑部同仁们辛勤的劳动和付出。

上一篇: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怎么样?收入和就业都很好,尤其是女生特吃香
下一篇:泰安市开展学前教育集中教研总结,讨论学前教育规划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