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寻古,《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什么?揭开传世杰作神秘面纱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经面世,自带光环,不仅以宏幅巨制见长,而且以市井人生描绘影响甚广,那么画作究竟画了什么?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东西,千年杰作的神秘面纱,为君徐徐揭开。

  张择端(1085-1145年),字正道,山东诸城人。少年时在家乡潜心读书作画,青年时来京城游学,因画艺精湛深得徽宗赏识。崇宁元年(1102年)经考试被选入翰林画院,成为宫廷画家。张择端长于楼台亭榭、舟车桥梁、市井风情,自成一家。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珍品。

  《清明上河图》幅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画幅浩大,艺术精湛。张选择汴京几处景物,如繁忙的汴河漕运、彩虹桥上的行人、东角门内林立的店铺,京城三教九流、百姓生活万象,异彩纷呈。

  据统计,画作人物有587 人。动物13种、植物9种。人物中有官绅、贵妇、文人墨客、奴仆、小贩、酒堂伙计、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算命先生、江湖行走、坐堂郎中、船工、车夫、轿夫、军卒、孩童、理发师,行脚僧和乞丐等等。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张择端在完成这一长卷后进献皇宫。宋徽宗赵佶颇为珍视,他用瘦金体御笔亲书“清明上河图”五字,并钤上双龙小印以收藏。

  1026年12月,汴京陷入金人之手,金银珠宝、文物贵饰,洗掠一空。可惜金人不识货,《清明上河图》落入民间。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张著在画上撰跋,张公药、王涧、张世积诸人亦于画上题咏,这些成为民间收藏的见证。

  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进宫廷。但元朝统治者也不了解画作的价值。赵孟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将此画从藏阁中取出,秘密送回老家湖州,后自留真迹用赝品归入藏阁。

  到了明代,这幅画落入大理卿朱鹤手里。朱精于雕刻、又识古画,他珍藏数年后,又被名士徐赙购买。徐常邀翰墨名流把玩,并有人临摹。数年后,徐染沉疾,弥留之际,将此画馈赠好友李东阳。李东阳于 1515 年书长篇跋文以记载。《清明上河图》几次易主,流落苏州,为明代学者王杼购得。

  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访得《清明上河图》下落,向王索画。王进呈后,严嵩命精于鉴赏的裱糊匠辨别真伪,发现是赝品。严嵩追查获得真迹。王杼遭陷害。后严嵩失势,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入皇宫。

  明隆庆时,《清明上河图》被嗜画成癖的成国公朱希忠得到,以后又被一内臣窃得,藏于御沟石缝之内。恰逢天降暴雨,沟内水涨,淹及石缝。待到雨停水退,画作污损一塌糊涂。

  然而,这时在民间还流传有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真迹。那是南宋汴京陷落,张择端南渡以后,因思念故土,又重绘《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后来几经曲折,流入民间。

  乾隆年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被湖广总督毕沆买到。嘉庆四年(公元 1799年),毕沆家产被抄,《清明上河图》又一次被收进宫廷。

  民国初年,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盗出大批珍宝文物,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他先存入天津租界,1932年伪满成立,这幅画卷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满宫中。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末日来临,伪帝宫的大批珍贵文物流散到民间。1946年,有人收集到流散出去的十余轴画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52年,《清明上河图》回归“皇宫” --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卷虽然仍为张择端真迹,却是他南渡以后重新绘制的那幅。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多有临摹者。仅清代皇宫所藏即有12幅,末代皇帝溥仪将其中4幅赠与胞弟溥杰。目前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有30多卷。大陆藏有10几幅,台北藏有9幅,M国藏有5幅,F国藏有4幅,Y国和小R本各藏有1幅,流落到海外这些国宝都是侵华的物证。一幅《清明上河图》,见证了千年兴替,那么流传于世究竟有多少幅,至今是个谜。

  举报/反馈

上一篇:【这里是公关】教师节到了,请将您的祝福送给老师
下一篇:荷兰女插画家喜欢用平板电脑画画,风格梦幻又唯美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