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主题图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数学教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种线索和参考,主题图是小学数学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主要思考方式。正是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为小学数学教学创设了相应情境,将数学问题用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的主题情境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主题图的功能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理论、定理和公式,而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如果单纯用文字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不但不易理解,还容易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主题图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简单易见地传达给学生,不但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情境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此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观察能力。观察是小学生获得知识、探究事物的主要途径。主题图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观察能力的法宝。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内容充实,作为可视、具体的材料,为学生观察和思维加工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主题图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和自主探究,还能按照主题图所给的提示逐渐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和记忆重要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最后形成规范科学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维。

  利用主题图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利用主题图,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可以使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象直观化、隐含原理明显化、理论问题形象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主题图,并进一步优化主题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通过主题图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任务之后,开展自我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通过自身的探索和组内、组间的探讨交流以及与教师的互动,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在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与垂直》一课学习时,教材中的主题图为几名学生利用直尺和笔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并探讨会出现哪些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各组学生按照主题图上的方式绘制任意两条直线,并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得出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这时小组学生自己亲自绘制直线,与小组成员探讨。

  老师可以观察各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情况,随后总结各小组画直线的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些在一张纸上没有相交的直线,如果再接一张纸,会相交吗?如果把纸的长度无限延长最终会相交吗?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向学生讲解有些直线虽然在一张纸或两张纸上没有相交,但经过无限延长最终可能会相交。而有些直线无论怎样延长,最终都不会相交,这样的直线就叫作平行线,最后引出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和小组交流合作讨论中,将抽象的平行线概念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

  结语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的呈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内容丰富,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易接受等特点。教师应当充分电影蜜蜂认识到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备课,充分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合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举报/反馈

上一篇:诚信建设 | 大洼区田家学校积极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下一篇:「手工针织系列」适合新手学习的花边钩织方法(步骤3-3)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