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不让学知识怎么办?学龄前培养这些习惯,孩子在小学不落后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前几天教育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有一条关于“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的内容,引起了公众的热议,也引发了一些父母的担忧。

  “有些基础知识,比如拼音,幼儿园不教,小学简单带过,孩子们怎么能跟得上?”

  “幼儿园没有做好启蒙工作,将来读小学肯定落后!”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提前教授小学课本的内容,忽视了幼儿该年龄阶段真正需求的做法。

  家长之所以对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有着方方面面的顾虑,主要是存在着这样的误解:

  1.“去小学化”=“0幼小衔接”

  家长通常喜欢用识字、算术、背诵来考察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孩子不会,就觉得很亏,孩子在幼儿园什么都没学到,这样就成了一些幼儿园为了生源,会教授小学知识,让孩子做作业,还测试,只为了让家长看到“成果”。

  其实,“去小学化”不是小学需要的知识技能都不学。而是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比如教授英语apple,如果老师用图片、或实物在课堂上教授,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认识苹果,那么这就不是小学化教学。

  因此,去小学化最重要的不是内容的小学化,而是方法的小学化;去小学化不是就不进行幼小衔接,这种衔接更多的是心态上的衔接,是行为习惯的衔接。

  2.上了幼小衔接班就能“领跑”

  有很多家长认为,参加过幼小衔接培训班的幼儿要比没有参加过的幼儿在小学学习阶段更优秀。但是,这只是在一二年级,经过小学老师的反馈和观察发现,两者整体上差别并不大,相反,没有上过培训班的孩子,到了小学后,对新课程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后劲更足。

  为什么学前教育要“去小学化”

  幼儿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领域。

  3-6岁的孩子,身体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教学过早小学化,容易造成孩子大脑损害和情绪波动,加上孩子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过早对孩子进行书写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肌肉和骨骼发育。

  说白了,幼儿心智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拔苗助长,严重损害了幼儿身心健康。

  那么提前进行知识的学习,真的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提高孩子的智力吗?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在20世纪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显示:智能是多元的,一个人身上具备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项智能,婴幼儿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知,这些能力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并且儿童心理学早已发现,儿童的注意力多数由外部刺激决定,由内部动机决定的注意力在学龄前发展非常缓慢,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越大,我们用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就不灵了。

  因此,学前教育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去体验、去感知,让孩子们去听、去看、去闻、去摸、去尝,这些方式才助于孩子潜能的激发,而不是一些机械的背诵和重复记忆。

  比如你教孩子3+1=4,孩子通过符号记住了得数是4,可是孩子却不知道1+3=?你让孩子学这样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呢?

  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这些好习惯,让孩子在小学不落后

  1、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古语云:蜂以采花,故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成丝;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

  读过书的人,即使是最平凡的脸上也会让人觉得不平凡,变得俊美起来,这种俊美就是读书养成的气质。

  孩子小,当然无法看得懂晦涩难懂的书籍,但是家长可以培养他阅读的习惯,比如陪他看绘本,晚上睡觉前给他讲故事,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这都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2、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

  体育是孩子的物质基础,没有一个好身体,再聪明也没用。孩子在学龄前阶段大多是爱动的,一般父母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是很容易的。父母尽量每天抽出时间,陪陪孩子,玩一些亲子类的体育游戏,或者在空闲的时候,带着孩子一起做户外运动。

  3、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习惯

  3-6岁的孩子已经拥有独立穿衣、独立吃饭、独立行走的能力,孩子能做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动手,不要包办代劳。可能刚开始孩子做不好,但是渐渐地他会越做越好的。所以父母不要怕麻烦,也不要太过宠溺孩子,对孩子独立习惯的培养与锻炼,都是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孩子到了小学,自己的书包、房间都要自己去收拾、整理。

  4、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因为宠溺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是让孩子自己一个人享用,而不知道分享。如果孩子在学龄前还没有学会分享,没有体会过分享的快乐,就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心理。在学龄前阶段,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当孩子懂得分享、懂得感恩了,这样的孩子也更会受到他人的喜欢。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幼儿园阶段,父母不要纠结孩子认识了几个汉字,学了多少单词,学会了多少数内的加减法,而是要注重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孩子小学不落后的保障,更是为孩子未来十几年的学习打的基础。

  高级育儿师,关注母婴健康和0-10岁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获取更多育儿资讯,欢迎关注银花育儿!

  举报/反馈

上一篇:西安中小学期末不考试|西安天朗在感恩时代广场经营牟利上百万..
下一篇:2020最新五一劳动节简单手抄报设计大全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