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张发黄的照片:基建工程兵一支队曾这样灿烂绽放过(下)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在基建工程兵部队,一支队不但是排序第一,在各个方面他都有第一的出色表现。1966年8月1日,基建工程兵一支队在四川江油成立。从此这支部队一路南征北战,从四川江油到辽宁鞍山,再由辽宁鞍山到深圳特区……。一路走来,既艰苦卓绝,更功勋彪炳。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以图文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一支队官兵在从军生涯的各个阶段,为祖国大建设所做出的作品业绩。100张图片加文字篇幅较长,平台分两期推送,今天推送这篇图文的下篇。

  深圳特区建设的先行者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1支队先行承担了深圳特区建设的艰巨任务,成为了深圳特区建设的第一批拓荒者。在一无技术力量,二无经验,三无参照,四无大型先进施工设备的情况下,全体指战员身居草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仅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先后建成了深圳市委大楼、友谊商场、泮溪酒家、京华电子大楼、20层电子贸易大楼、服装厂等工程项目,创造了深圳特区建设奇迹,为深圳特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拓荒牛”的形象深深印入深圳人的心中。

  

  ▲1 支队先后调往深圳特区3300多人。图为1980年1月19日第一批支援特区建设的指战员开赴深圳。 (周顺斌 摄)

  

  ▲为支援深圳特区经济建设,截止1982年12月31日,1支队先后向深圳特区调入施工机械设备、工器具等固定资产原值1188万元(不包括流动资金和特种基金)。图为向深圳特区运送施工机械。

  

  ▲深圳市委大楼(含附属设施)建筑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于1980年4月开工,1981年6月竣工,快速、优质地建成了统领深圳特区经济建设的指挥中心,该工程被深圳市评为全优工号。(周顺斌 摄)

  

  ▲深圳20层电子大楼是当时屹立在深圳特区的最高建筑。该工程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于1981年4月开工,1982年11月竣工。它的建成为全国电子产品展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周顺斌 摄)

  

  ▲深圳京华电子1#装配车间,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于1981年6月开工,1981年11月按合同工期提前70天竣工,它的提前建成为该厂发展电子生产创造了条件。

  

  ▲泮溪酒家是深圳市当时最大的一座综合性酒店。建筑面积3101平方米,于1981年4月开工,1982年8月按合同工期提前两个月竣工。

  

  ▲1支队指战员进入深圳初期,在身居简易草棚,经受硕大蚊子叮咬,傍着蓝蓝的大海没水喝,灼热的太阳烧烤的恶劣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始终体现出无私、自强、拼搏、奉献的精神,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图为部队在深圳住草棚、盖高楼的情形。

  ▲深圳市政府慰问团到竹棚军营看望基建工程兵部队官兵。前排右二为1支队副支队长王振全、前排左一为1支队5团政委黄显贵。

  大力推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1支队组建后,为解决落后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紧紧围绕提高施工现场垂直运输、水平运输,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等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指战员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自制小型工具,修旧利废,利用土模代替木模、钢模代木模,混凝土掺粉煤灰等技术革新,对提高部队综合施工能力,增加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支队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行制造的170多台用于材料二次倒运、混凝土运输的机动小翻斗车。它的批量生产大大地解决了施工现场二次运输的落后状况,为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支队自制的小型机动翻斗车在深圳特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支队自制的弯管机、喷涂抹灰机、打夯机、钢筋成型机、混凝土搅拌机、捣固机等小型施工机械,大大地改善了施工方法、提高了工效。图为自制的塔吊。

  

  ▲1支队自主研发的冶金工业厂房轻骨料混凝土保温墙板,于1978年12月获得冶金工业部颁发的科技成果奖。

  加强部队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

  1支队组建后,采取支队教导队以培养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为主;团训练队以“三工教学”、专业工种训练为主;营、连以大搞群众性技术练兵活动为主的方式,全面提高部队施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从1972年开始,支队教导队举办各种干部培训班9期,各类业务人员培训班31期,施工与技术管理中专班4期,培训各类人员达3000多人,为全面提高部队军事、政治、专业技术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施工与技术中专班教员在辅导学员。

  

  ▲战士们正在学习电焊技术。

  

  ▲老同志正在向新战士传授操作技术。

  

  ▲紧张的新兵军训生活。

  

  ▲能工能战,施工间隙练习刺杀本领。

  

  ▲部队坚持“三工”教育。

  一旦有事 好处无穷

  1支队在组建后的17年中,急人民之所急,视灾情如命令,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先后参加了1971年海城抗洪抢险,1975年、1976年海城和唐山地震救灾,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贡献。

  

  ▲1975年海城地震后,图为1支队快速抢修加固的海城铁路大桥。

  

  ▲官兵们在海城地震灾区搜救伤员。

  ▲官兵们在海城地震灾区紧急运送救灾物资。

  

  ▲1971年一支队参加海城抗洪抢险现场。

  加强部队建设 争创一流队伍

  

  ▲为表彰先进,鼓舞士气,发扬成绩,以利再战,部队经常坚持召开各种单项和年终表彰大会。

  

  ▲从1976年起,支队每年召开一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为加强部队建设,掌握部队建设主动权,部队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图为支队长张述经、政委陈松林到施工现场调查研究。

  

  ▲部队经常进行我军光荣传统教育,使全体指战员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图为机关干部战士在瞻仰鞍山烈士纪念馆。

  ▲搞好宣传鼓动,振奋革命精神。图为支队政治部组织的黑板报评比小组深入连队,检查宣传鼓动工作情况。

  

  ▲部队积极投入全民精神文明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贡献。

  

  ▲为提高干部战士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部队机关、连队共建立图书馆三个、图书室85个、图书箱160个、总藏书量达10万多册。图书展览的开展,为部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为关心培养下一代,部队坚持经常向驻地附近学校派出校外辅导员。

  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高部队凝聚力

  

  ▲拔河比赛,官兵同乐。

  

  ▲坚持业余体育锻炼。

  

  ▲一支队文艺宣传队学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

  

  ▲一支队文艺宣传队经常深入基层连队,体验生活。图为自编自演的贴近部队生活的《连队新风赞》。

  

  ▲自编自演的反映战士艰苦劳动、乐于奉献的《推起我的小斗车》。

  崇高的荣誉 永远的纪念

  一支队在组建后的17年中,始终贯彻落实“十二字”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毛主席的建军思想和建军路线为指针建设部队,不断提高了部队军事、政治、技术素质,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施工生产能手和政治骨干。全体指战员工牢固树立“三荣”思想,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涌现出了许多不怕艰难困苦,英勇奋斗的先进集体和可歌可泣的先进个人。

  

  ▲二团六连被冶金部授予“红旗单位”,并荣立集体二等功。

  

  ▲四团十三连被冶金部授予“红旗单位”,被兵种授予“思想红、技术高的安装中队”光荣称号。

  

  ▲ 吴跃林 二团工改兵战士。被冶金部授予冶金工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张 福 后勤部修理营一连战士。被冶金部授予冶金工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侯广善 一团政治委员。被兵种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田正洪 四团二营技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

  

  ▲李希全 五团四连工人。被兵种授予“雷锋式职工”光荣称号。

  

  ▲于占水 二团军务股职工。被兵种授予“安全员标兵”光荣称号。

  

  ▲王绍田 四团二营技师。被冶金指挥部授予“质量标兵”光荣称号。

  

  ▲曹大成 一团汽车连志愿兵。被兵种授予“安全行车标兵”光荣称号。

上一篇:写作时没有内容,怎么办?1个方法帮你搞定!
下一篇:简笔画女孩:绘画的意义很简单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