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黄宾虹的山水画晚年以“黑”示人,世称“黑宾虹”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黄宾虹的山水画晚年以“黑”示人,世称“黑宾虹”。“黑”风成为黄宾虹山水的一个显著特征,毁誉褒贬系于一“黑”,因此,有必要从此入手以揭其谛。纵观中国山水画史,如果以史前岩画以至战国帛画、汉画像砖石、墓室壁画的山水元素表现为滥觞,大体上是以线条为骨体、以丹青为彩绘的风格。历唐宋而下,山水画勃兴.元明清多元发展,笔墨渐成核心,而至于清初“四王”的程式化。应该说,画风是否“黑”,并不是画史上的一个问题。五代北宋山水画家用墨浓重,是造成其画风“黑”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似也不能忽略,即其际绘画材料多用绢。

  用绢作画必用胶和矾水刷过.岁月久则画益显浓黑。但五代北宋山水画的黑,似乎还不是自觉的追求。画史上,除了“宋画多晦冥,荆关灿一灯”(黄宾虹《题画山水》)外,元代王蒙、吴镇,特别是清代龚贤尤长于用墨而画风显“黑”。至清代,布颜图曾在《画挚心法问答》中将“墨分六彩”分为正墨和副墨.以“白干淡”为正,以“黑湿浓”为副,“正墨为君,副墨为臣”。可见,在元明清的“正统”画风里,黑风并非正统。

  清初“四王”山水画风的渴笔淡墨、干白轻乃是山水画的“正宗”与主流风格。黄宾虹的早期山水大体上也是因袭此一传统的,因而风格秀雅枯劲。只是他主要是学习乡邦的新安画派而非吴门、云间、虞山、娄东各派,所以与“正宗”山水有同又有异。黄宾虹山水的“黑”风,就其个人艺术道路而言,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脉络,有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是在他70岁前后“入蜀方知画意浓”之后的一次蜕变的结果。但严格说来,80岁左右以后的山水才开始真正的“黑”,而“黑”到极致是在他89岁至92岁之间的最后三四年间。概括而言其由有二:其一是,对蜀山夜行的反复回味咀嚼,即真实自然的启示。我们可以称之为是黄宾虹个体生命的生活记忆与审美体悟。

  1 932年黄宾虹以6 9岁高龄入蜀,入川江、经重庆、至叙州、岷江、嘉州而上峨眉,又到成都游青城,后出龙泉骤、经射洪、广安等地至重庆而东还。有诗记游云:“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雨中游青城),“沿皱作点三干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题蜀游山水)黄宾虹)1948年曾对王伯敏说:“我看山,喜看晨昏或云雾中的山,因为山川在此时有更多更妙的变化。”

  (《黄宾虹画语录》)又在1953年对王说:。山具浓重之色,此吾人看山时即可领会,清初四王画山不敢用重墨重色,所作山峦几乎全白,此是专事模仿,未有探究真山之故。”(引同上)可见,黄宾虹的“黑”山,主要是“外师造化”的结果,是他对山川深入观察看入骨髓的结果。黄宾虹在多处题跋中提到看夜山、看晨昏时山、看雨后山的感受,正是生活经验与生命感悟升华了他的美学境界,使他由蜀山的草木华滋、由夜山的林岚氰氢、由雨后山的苍郁浑厚领略了一种山川的“内美”,因而用积墨、渍墨、破墨、泼墨、宿墨等墨法画出了独特感受中的“黑”山水之美。

  赵志钧编著的《画家黄宾虹年谱》中曾详细记载了黄宾虹在月夜游三峡瞿塘时的写生景况,翌日早晨又大呼“月移壁,实中虚”的意外之得。其二是,来自黄宾虹对画史画理经典名作的了悟与独特认识。黄宾虹多次提到:“北宋人写午时山,山顶皆浓黑,为马、夏所未及。”(《黄宾虹画语录》)“余观北宋人画迹,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运实于虚,无虚非实。”(引同上)“北宋画多用焦墨。”(黄宾虹精品集》题《湖滨山居》)“宋画多晦冥,荆关聚一灯”,“范华原画,深黑如夜山,沉郁苍厚,不为轻秀,元人多师之。”(《黄宾虹文集》之诗词编、题跋编)如上的独到认识,正是黄宾虹的画理,也是他的画观、画趣、画意所在.

  因而由此也就形成了他的晚年画风——“黑”。黄宾虹在20世纪的画坛上是学植深厚广博的大家,其国学知识修养堪称数一数二,因此,他能以史家之眼光审度历代名迹,又能以论家之眼光鉴察美丑幽微,故所见与众不同,独发玄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黄宾虹之识见,则断无黄宾虹之山水艺术。此即黄宾虹“中得心源”之处。总其上二者,尤为重要的是,黄宾虹能十分妥洽地使“师造化”与“得心源”二者合一,化合为艺术境界——创造出自我的又是自然的山水风貌。这即是一种非常的美境——“美丽的谎言”与“谎言的真实”。

  换言之,描绘真实山水绝非黄宾虹的理想,而黄宾虹山水画又绝对是从真实山水中来的。他自己曾说:“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若以形似为贵,则名山大川,观览不逞,真本具在,何劳图焉”,“画贵神似,不取貌似”,“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古人言‘江山如画’。

  正是江山不如画。画有人工之剪裁,可以尽善尽美。”(《黄宾虹画语录)从黄宾虹这些观点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艺术匠心之所在一合天工与人工于一炉,大冶大化,臻于至美纯真之境。这正是黄宾虹高明于庸工画匠文人乃至二、三流画家之处。他所期期以成的大家画,正是由此智性之种子所生发而成的,而其视觉形式上的“黑”风,不过是他对天工自然美的发现与对人工心源美的发掘的自然产物而已。

  黄宾虹山水的“黑”既不是一种纯粹理念的东西,又不是一种照搬自然的结果,既不是纯主观的,又不是纯客观的,用古人的话说是:天人合一的,心物不二的。黄宾虹认为:“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引同上)欲理解黄宾虹所谓的“真画”以及“内美”,正要透过其山水画表象的“黑”与“繁”,看到他的画理画观,看到他的士气文心,看到他心与眼中的“浑厚华滋意”——种深厚绵远、质朴自然的人文精神。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让作文出彩的100句美文,还不赶紧收藏?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