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点燃搬迁群众新希望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自从我们全家搬迁以来,小区里学校、医院、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跟县城里面的小区基本没什么差别。”杨春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社区的搬迁居民,一家6口人原本居住在八江镇高迈村的大山里,仅靠种地维生。搬迁后,杨春风不但能在社区安排的公益性岗位上班,闲暇时他还能就近在安置社区的万亩茶园做管护工增加收入,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在他看来,“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是三江县南站社区易地搬迁群众生活的一个缩影。

  三江县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是典型的山区县,曾是广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之一。三江县南站社区安置群众分别来自全县14个乡镇,共搬迁4606户20162人,主要居住有侗、苗、瑶、壮、汉等族群众,其中少数民族群众人口占比达94.52%,是广西第三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近年来,三江县统筹各类资源、整合力量,服务搬迁群众,以“易地搬迁+教育医疗”“易地搬迁+就业服务”“易地搬迁+社会治理”“易地搬迁+民族团结”四个体系建设为重点,帮助搬迁群众走出了一条“安置即安家、安家即安心”的幸福路。

  1

  以建设“易地搬迁+教育医疗”体系为基础,让搬迁群众日子“有盼头”

  在搬迁户余功华家中,有一面“奖状墙”,优秀学生干部、单科优秀奖、体育之星等各类奖状贴满了一整面墙,“这些都是我儿子得的奖状。”余功华言语之中流露着自豪感。据他介绍,在搬迁到三江县南站社区之前,儿子余文乐成绩一般,自己也曾担忧孩子的未来。享受到易地搬迁政策后,余功华一家选择到县城的新社区开启新生活,孩子也进了新学校。在他看来,新学校更注重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能获得鱼、鸭、肉等实物奖励,14个乡镇的搬迁户孩子在新学校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余文乐的学习成绩也因此大幅提升。今年秋季学期,余文乐顺利从新社区的江川小学进入江川中学继续就读,两所学校隔着一条街道,这在余功华看来无异于是把孩子们的未来串联了起来。

  近年来,三江县全力续写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利用吴川—三江粤桂东西协作资源优势,在三江县南站社区实施助学圆梦行动,投入3.8亿元在南站社区安置点新建江川中学、江川小学、幼儿园,提供中小学、幼儿园学位5000余个,实现搬迁群众的适龄子女就学全覆盖,斩断了贫困代际传播;实施健康助力行动,在南站社区新建江川卫生院,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备全覆盖,确保搬迁群众能享受到便利的城镇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环境、新生活。

  2?

  以建设“易地搬迁+就业服务”体系为核心,让搬迁群众增收“有奔头”

  搬迁户吴校元在外出务工时,由于意外事故导致肢体残疾,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了解到他家的特殊情况,介绍他到南站社区的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就业。在就业基地,吴校元参与了簸箕农民画学习培训,现在他的手艺越来越好,被称为“独臂农民画画家”。同时,社区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使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搬迁群众在三江县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编织椅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更好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搬得出,融得进,逐步能致富”目标,三江县积极发挥粤桂东西协作作用,投资186万元,打造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基地以侗绣、农民画和竹编为特色,通过引进藤编制品订单和打造油茶速食品生产线,不断扩大基地的产业规模,采取计件取酬方式,带动搬迁群众就业110人,其中残疾人78人,实现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有效实现和提升了残疾群众自身价值和生活信心。

  “自从搬来南站社区,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好了,老婆也找到了!”搬迁户吴益华兴奋地说。他坦言,在搬迁前,自己和很多三江县男青年一样,担心找不到老婆。如今有了新房子,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还通过参加社区活动,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组建了新的家庭,“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很满足”。

  通过统筹各类资金,三江县在南站社区投资2.1亿元打造万亩茶园,采取“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4878户搬迁户纳入合作社管理,聘请搬迁群众从事茶园梯地开挖、茶苗种植、施肥管护等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截至目前,茶园累计用工超过6.83万人次,发放务工工资1025万元,为搬迁群众提供重要务工保障。

  3?

  以建设“易地搬迁+社会治理”体系为抓手,让搬迁群众生活“有劲头”

  走进三江县南站社区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整齐排列的楼房,小区街道干净整洁,休闲凉亭里三三两两的老人正在下棋,校园里时不时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搬迁户梁玉兰是三江县南站社区芦笙小区16栋的楼长,在她看来,自己的身份既是楼长,也是搬迁户,工作起来十分便利,以搬迁户的身份去和群众交流,群众更愿意分享搬迁生活的点点滴滴,便于收集信息,解决困难和问题,而楼长作为社区的居民信息员、工作宣传员、治安监管员、文明劝导员、社区联络员,在人口信息管理、疫情防控排查、矛盾纠纷排查、邻里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了社区治理的“润滑剂”作用。为了给搬迁居民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三江县以让搬迁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进一步激活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通了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使搬迁群众真实感受到自己就是小区的主人。

  三江县通过网格化管理,实施“三长”制度,设置片区长,安排3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担任片区长。设置第一楼栋长,挑选116名科级领导干部担任每一栋安置楼的“第一楼栋长”。通过公益性岗位聘请92名搬迁户担任“楼长”,将搬迁群众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点对点”和“一对一”的方式解决搬迁群众实际困难。同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易地搬迁综合事务办理事项,梳理“农事城办”惠民45项政策,结合实际32项可直接在安置点办理,13项通过综合事务代办制度执行属地管理,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搬迁户解决户籍转移、就学、就业、就医、邻里调处等事项,实现搬迁群众“办事不回原迁出村”,有效破解搬迁群众“两头跑”难题,确保安置社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4?

  以建设“易地搬迁+民族团结”体系为依托,让搬迁群众融入“有念头”

  数十支芦笙齐鸣,雄壮而洪亮的乐声响彻整个小区,乐声时而欢快时而低沉。芦笙是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乐器之一,逢年过节村里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芦笙会。搬迁到南站社区后,不少搬迁群众向社区提出组建芦笙队,要像以前在村里一样,能去“月也”(寨与寨的交流)。为满足搬迁群众需求,南站社区经过多方努力筹集了一批芦笙,5个小区的搬迁群众自发组成了4支芦笙队,每天晚饭后集中排练。如今,每天傍晚时分,三江县南站社区就会响起阵阵悦耳的芦笙声。

  

  每逢节假日,南站社区搬迁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进行芦笙表演。

  搬迁户吴善德搬迁前喜欢在鼓楼和戏台同老人聊天下棋。习惯了老家的生活模式,刚搬迁出来时曾担心社区没有戏台和鼓楼,没有老人作伴,如今南站社区的鼓楼、戏台和文化长廊,村里有的,搬迁社区也有,在他看来,这里就是自己落叶归根的家。

  为加快促进不同民族的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南站社区积极组织搬迁群众在文化长廊、鼓楼、广场开展百家宴、多耶、赛芦笙、唱侗族大歌等主题文化活动。目前,南站社区成立各类文艺队9支,已组织百家宴、多耶(三江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等民族特色活动80多场次,不断满足搬迁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期待、新需求,促进了社区搬迁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易地搬迁后续管理工作,继续聚焦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问题,持续完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综合治理四个体系建设,帮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城镇生活,真正实现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三江县易地搬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覃宇祝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办公室)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24期

上一篇:罗湖区“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让志愿服务成为罗湖最温暖的名片
下一篇:新晋网红沙滩+超大片花海惊艳绽放!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