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青少年时期接受的家庭教育,值得当今父母学习借鉴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用毕生精力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排“隆”字辈,出生于北平,取名“隆平”。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曾在南京民国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母亲华静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就在安徽芜湖教书,是一个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知识女性。婚后,养育了五个小孩,母亲担当起操持家务和培育下一代的重任。袁隆平从小就受到父母亲良好的的教育和熏陶,连英语也是母亲发蒙的。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的奋斗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55电影网母亲怀抱1岁的袁隆平孩子们长大一些,母亲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夏日的夜晚,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是母亲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搬个小凳子围绕到母亲身边。袁隆平在5个兄弟中是爱动脑筋爱提问的一个。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一次,母亲给他们讲粮食和土地的故事。她告诉孩子们:

  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

  这是袁隆平母亲对袁隆平第一次关于土地概念的启蒙,这次经历在袁隆平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6年,受时局影响,袁家移居汉口,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到汉口不到一个月,善于利用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袁母,带他们兄弟游览了距汉口不远的“神农洞”。“神农洞”相传是神农炎帝出生的地方,这里供奉着炎帝的塑像,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都前来祭拜。母亲便给他们兄弟讲了神农诞生的故事,并告诉孩子们“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当年神农氏教给人们种出来的!”袁隆平第一次听到神农的传说,恭恭敬敬地向神农像鞠躬行礼,从此,“粮食”这两个字深深地印在袁隆平的幼小的心田里。

  还有一次,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红红的桃子、绿绿的葡萄、稀有的西红柿,真是美极了。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而神奇的果园,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就是这次神奇的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

  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父亲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袁隆平一直怀揣童年的梦想,他诚恳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尽管父母开始不主张他学农,最后还是尊重儿子的意愿 ,袁隆平就这样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如愿以偿,跳进了“农门”。

  袁隆平的故事给了现代的家庭教育太多的启示:

  1.家庭教育给孩子智力的影响

  袁隆平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她用自己的母爱、心血和良好的教育方法启迪了孩子们的心灵,影响着他们一生。她注意用故事的形式开发孩子的智力,并孩子知道智与德的关系。“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

  2.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

  袁隆平的母亲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在那个艰苦年代,保持乐观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袁隆平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这种乐观开朗的性格,永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正是母亲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

  3.相信和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读什么大学时,处于当时的情况,民主的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实属难能可贵。从此,袁隆平走进“农”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命运。

  举报/反馈

上一篇:小饭桌招生简章(五篇)
下一篇:暑假──“第三学期”?\余仁杰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