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特教学校:用爱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03
手机版

  

  市特教学校负责人赴京领奖

  6月28日下午,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根据评选表彰工作部署,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中央有关部门(系统)党委(党组)提出推荐对象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核、遴选审议,最终共有400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含追授16人)、300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含追授2人)、499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入围本次表彰。

  近年来,市特教学校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双培养”工作,开展党员师带徒活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聋人升学取得骄人成绩;创新“党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干预,培养特殊孩子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品质;坚持每名党员教师包抓一名学困生,对65名重度残疾学生开展“送教上门”,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特殊教育教学的成功之路。该校先后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教育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被省政府授予“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用爱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尽管这里的花朵有点特殊,但他们善良、可爱、阳光,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特殊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训练他们,让他们在党的教育阳光的普照之下快乐成长。”近日,记者在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采访时,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董吾衍如是说。

  近年来,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纳教育思想,把大爱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用爱心浇灌每一棵幼苗、呵护每一个孩子,让每个特殊儿童少年享有更好的教育,为他们及其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学校也因此收获了很多荣誉:2006年,被共青团中央、中央综治办、教育部授予“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2010年,被教育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称号;2014年,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2017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党支部先后五次被市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6月,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被党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01

  过硬的党支部是孩子希望的光源

  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教职工122人,设小学、初中和职业高中部,有教学班36个,学生419名,服务于天水本市及陇东南特殊教育群体。学校党支部隶属于中共天水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多年来,始终推行“双培养”工作,8名党员成长为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0名教学骨干发展为党员,党员数量由2016年的33名增加到现在的40名,进一步增强了支部的生机活力。

  “把党的阳光普照到每个残疾孩子和家长的心坎上,让党徽闪耀爱的光芒。”这是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永恒的追求和目标。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学校全体党员教师处处以身示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的承诺。

  特教学校的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校生,另一部分是送教生。送教上门,主要是为了解决无法到校上学的重度残疾孩子上学难问题。2017年9月,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组建了一支由3名党员和1名骨干教师组成的送教队伍。

  1988年参加工作的党员教师、校教务处副主任杨巧菊就是送教队伍中的一员。“通过1个多月的摸底,走了100多个村庄,确定了65名送教学生。为每个学生一个月送教两次,每次2个课时,主要为他们送知识、送康复、送培训、送温暖。”杨巧菊说,刚开始很多家长对教师上门送教是排斥的,老师们就一次又一次带着干粮按时送教,克服了路途远、交通难、餐饮无保障等各种困难,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困难弱势家庭,慢慢地得到了家庭和残疾孩子的信任。

  麦积区新阳镇16岁女孩小雨(化名)患有智力障碍,伴有自闭症,见到陌生人就会躲得远远的。“刚开始去的时候,越叫她躲得越远。”杨巧菊说,她通过和小雨的妈妈交流,得知小雨曾上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爱听老师放音乐,还爱跟着跳”。小雨妈妈两句不经意的话,让杨巧菊找到了走进小雨心门的“钥匙”。“我用手机播放音乐,她听到后就慢慢向我靠近。我跟着音乐做两个动作,她就模仿我的样子”,渐渐地,小雨和杨老师熟悉了,老师有时陪她踢毽子、跳绳、做游戏,有时拿着带有词语、图画的卡片,让她跟读,但小雨总是张张嘴巴不发声。“去年9月一次送教时,小雨竟然跟着我念了两个词语,我简直太开心了,觉得自己送教真的有了成效。孩子的爷爷70多岁了,激动得老泪纵横,在村子里逢人便夸,‘我家小雨从来不说话,今天却跟着老师说话了!’”杨巧菊回忆道。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党支部一班人积极加大扶残助学宣传,仅2020年一年就争取社会捐助20多万元,为学生添置了被褥、枕头、书包、校服,解决了他们的困难,令住校的孩子们常常“乐不思家”。

  “众人划桨开大船”。残疾孩子家庭大多困难,学校党支部一班人坚决“不让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常常利用“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节日,积极向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介绍孩子的家庭情况,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残疾孩子救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学校还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包部、中层干部包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包抓机制,每名党员包抓一名困难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困难,防止辍学,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02

  优秀的老师是孩子心灵的依靠

  每周四下午,是学校的社团活动时间。近日,记者走进该校的教学楼时,不同班级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唱歌,窗外的操场上,还有学生在打篮球、踢足球……校园的氛围和普通学校一样,却又透着不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一间教室里,年轻的党员教师巨志成正带领培智部二年级的十几个孩子唱着《红星闪闪》。孩子们一边唱,双手还欢乐地打着节拍。

  “这首歌已经教了好几个月,尽管大家唱得不太整齐,但能唱成现在这样,已经很令人欣慰了。”巨志成微笑着介绍说,日常的句子、简单的加减乘除、简易的手工,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普通学校的老师而言轻而易举。然而,特殊学校的老师,却需要一遍遍放慢语速,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巨志成是特殊教育专业科班出身,2019年主动要求从学校听障部调整到培智部担任班主任,承担语文教学任务。“培智部的孩子都有智力残疾且情况复杂,大多是唐氏综合征、脑瘫等,还伴随自闭症、孤独症等情绪行为障碍,教学难度较大,我是党员,有挑大梁的责任。”谈起当时的选择,他很坚定地说。

  2019年9月,燕燕(化名)被妈妈送进特教学校,巨志成成了她人生中第一位老师。燕燕患有智力、言语、社交障碍,7岁的年龄智力仅有1岁多,无法跟外界沟通,经常自言自语,上课没有自控能力,到处乱跑,“爷爷”两个字,是她和外界唯一的语言交流。“针对这个小姑娘的情况,我想了很多办法,一对一对她进行帮助。通过接触,发现她有主动模仿的行为,我便对她采取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巨志成说,从教燕燕进教室前排队,老师主动问好时点头回应,到进教室书包放进课桌里,上课说话时要举手……“每个环节都反反复复给她示范,让她跟着学,通过近两年的引导,如今她已经完全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也能融入课堂了。”

  “学校党支部把博爱作为特殊教育的精髓,想方设法引导、鼓励党员教师带头‘讲奉献、有作为’,给孩子们最真挚、最贴心的爱,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党的宗旨,深刻领会何为‘合格党员’。”董吾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走在学校的教学楼里,教室门口挂着的大红色“党员先锋教室”的牌子格外醒目。据介绍,学校党支部创建了5个“党员先锋班”、17个“党员示范岗”,明确岗位职责,引导党员教师在疫情防控、教育教学、安全生产等方面率先垂范,勇于担当。支部还把学生的身心安全放在首位,针对学生患癫痫、心脏病等特异体质多的现状,动员党员24小时值班,和学生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干在一起,既当老师又做父母,既当管理员又当服务员,全方面、全时段守护特殊儿童成长,让师生关系、党群关系更加融洽,让党支部成为服务特教儿童及家庭的温暖之家。近年来,学校的党员教师有27人次获县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名党员被教育部和中残联授予“全国特教园丁奖”,3名党员评为省园丁,7名党员获市级表彰奖励。

  03

  艰辛的付出给孩子一片广阔的蓝天

  在教学楼一楼的一间教室里,听障高二年级的学生正在进行美术专业课的学习,教师赵文静用手语和孩子们交流着,辅导并纠正学生们在习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赵文静也是一名听力障碍者。她1987年进入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小学,八年级毕业后,她又去兰州读了3年高中,2001年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学习艺术设计专业。2005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回到了母校,成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

  在学校一名手语老师的同步翻译下,赵文静用手语向记者介绍道,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因为她的进步离不开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作为回报,她也想帮助聋哑儿童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教16年来,赵文静已经带了3届高中毕业生,其中有8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她的学生有的毕业后也像她一样从事了特殊教育行业,还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因为身体的原因,我和这些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更容易沟通,我要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帮助他们考大学,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赵文静用手语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特教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坚持党建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相促进,组织党员骨干教师带头上好示范课、公开课,提升教学能力,经过学校党支部和特教老师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全校的残疾儿童如今可谓“百花齐放”:141名听障毕业生中有116名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近1000名残疾学生获得了一技之长步入社会,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梦想。2018年,学校聋人男子篮球队代表天水市参赛,获得甘肃省第十届残运会第二名,获得盲人跳绳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2枚。2020年,舞蹈《星星的呐喊》代表天水市参赛,获第八届甘肃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二等奖。

  董吾衍说,学校秉承“让每个特殊儿童少年享有更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目标是“创建师生共同发展的阳光学校”。“所谓阳光学校,里面有多重含义:一是让党的教育阳光普照这些特殊的孩子;二是让这些孩子能阳光快乐地成长;三是特教老师们也要用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去感染孩子们。”董吾衍介绍说,为了“阳光”二字,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创新“党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干预,着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促进特殊儿童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来源:天水市文明办

上一篇:网络教育和国家开放大学二者应如何选择呢?
下一篇:硅谷观察之在线教育篇【下】:硅谷MOOCs的中国版图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