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奖状印证红色历史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03
手机版

  □ 杨竣 杨丹尧 马晨 文/图

  编者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云岭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云南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淳朴,为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的一笔。近代以来,云南人民敢为人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云南广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温故而知新,重温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比学可亲可敬的老前辈,凝望泽被后世的电影盒子大工程,展现丰富多彩的风物志……对于鼓舞斗志,努力把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蓝图变为现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报推出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以读者的视角解读昆滇历史人文,并请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杜建民先生题写了刊头。同时,我们诚邀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提供报道线索请拨打本报热线(0871)64100000,投稿请发电子邮箱ccwbwq@163.com并注明“昆滇风云”字样。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清末建立新式军队在全国最早创建的陆军军校之一,李根源、蔡锷、唐继尧等创建者探索了近现代早期军事教育之路,培养了包括朱德、叶剑英、周保中和崔庸健(朝鲜)、武元甲(越南)、吴奈温(缅甸)、李范奭(韩国)以及龙云、卢汉、杨杰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事政治大学四分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为切实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展了“人民军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课题研究,收集到一批珍贵文物资料和办学期间教科书等资料。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提供了那一时期留存下的档案资料复印件,非常珍贵。另外,一些健在的毕业学员提供了毕业证书、荣誉证书、模范奖状和图片等珍贵资料,见证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

  沿革和变革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清末时期,发展于民国,重生于新中国。从办学角度讲,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至新中国涅槃重生四个办学时段。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内45年(1909—1958,中途停用办学4年)的办校办学史,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到失败,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的苦难与辉煌。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的历史沿革和历史变革的过程为:

  清末宣统年间:1909年8月—1911年8月,称“云南陆军讲武堂”。

  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6月—1928年4月称“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其间加挂过的牌子有:1920年10月—1923年4月,加挂“云南陆军高等军事学校”牌子;1923年1月—1927年4月,加挂“云南陆军将校队”牌子;1926年1月—1927年3月,加挂“云南陆军训练总监部”牌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8月—1935年8月,称“军官团”和“教导团”; 1935年9月—1938年8月,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1938年9月—1945年10月,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

  解放战争时期:奉令裁撤,结束军校办学。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昆明起义后,为云南省临时军政委员会军官收容大队所用地;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进驻昆明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凤凰涅槃得以重生,解放军的各种军事院校在此办学,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1950年3月—1950年5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第四分校”,校长陈赓;1950年5月—1951年2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校长陈赓;1951年2月—1951年4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初级步兵学校”;1951年4月—1951年9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步兵学校”;1951年9月—1955年6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学校”,首任校长因工作未到任,后由徐其孝任校长;1955年6月—1958年1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后迁出),校长徐其孝。

  广州招生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成立于南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四分校随兵团在向西南进军途中到达广东佛山。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兼任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校长、政委)鉴于广州地区文化较为发达,拟在此招收一批学生,特派分校政治部主任刘增钰持亲笔信到广州专程向时任广东省省长兼广州市市长叶剑英报告,请他支持在广州招收一批青年学生。

  叶剑英1917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二期,是炮兵科学员,1919年12月22日以“最优等”成绩毕业,证书上写着“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学生最优等叶剑英于本校规定学术考试及格特给证书”。

  叶剑英见信后,当即表示支持招收学生。1949年11月8日,广州《南方日报》刊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招生广告”。

  投笔从戎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的招生广告发出后,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国民大学、岭南大学、华侨大学、广东省文理商法学院等高校知识青年,以及港、澳地区和海外爱国华侨青年积极应招,报考人数达3600多名。经11月20日、21日两天考试,共录取学员1431名。其中有1949年7月毕业于广州市一中高中,被中山大学化学系录取,9月完成了中山大学入学注册的刘慎权。入校后,刘慎权分配到第4大队第21中队第2组。由于同组的同学都是广东人,大部分人不会说普通话,刘慎权能讲一点普通话,被推选为组长。

  通过广州招生,二野四分校学员达到3000多名。二野四分校在广州招的这批学生都是知识青年,有着较高文化素养,为解放大西南、建设新中国增添了新的力量。

  1949年12月24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学员从佛山上船,经广州到达梧州,1950年1月16日到达广西贵县,开始三千里的行军。在刘慎权的《回忆投笔从戎》一文中,他这样写道:“从覃塘沿着西江往西北方向走,经广西的宾阳、武鸣、南宁、田东、百色、田西,贵州的册亨、安龙、兴义,云南的罗平、师宗、宜良,于1950年3月21日到达昆明。”

  模范奖状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收集到一份71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为毕业学生刘慎权颁发的“模范奖状”。这份奖状整体主色调为红色,“八一”军徽闪耀着光芒,映衬着奖状。

  除了这份1951年2月的奖状,在1950年向云南进发的千里行军中,刘慎权在南宁至兴义途中工作表现突出,被表彰为“甲等好”,获得了光荣证。行军结束总结时,又被表彰为模范学员。1950年5月18日,因在本期学习中和向大西南行军中表现突出,又被评为“贰等模范”学员。

  成长基石

  在二野四分校的学习经历,为许多学员奠定了成长基石。1952年,毕业留校任政治教员的刘慎权,进入四川大学学习,1956年毕业于川大数学系,1959年至1962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苏联科学院获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刘慎权是我国最早从事计算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的学者之一。他在流体力学、爆炸波、核反应堆、计算机图形学、科学计算可视化等领域的研究,对于促进CAD与图形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还培养了大批计算机应用专门人才。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的沿革与变革,传承着革命精神,熔炼着革命信仰,赓续着红色基因。

  (作者单位: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上一篇:青岛九中 2021 年自主招生实施方案
下一篇:新洲投入8000万元建新学校 这所乡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告别8年借读生涯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