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对孩子抱有怎样的期望?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03
手机版

  大家好,我是圈主华川(川妈),育有一儿一女。曾留学欧洲,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和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在此与您分享二胎孕、产、育儿知识,以及自家俩宝的亲子教育经验。

  前些天,咱们的家长群里展开了关于 “期望”的讨论,有家长认为“高期望”能让孩子更优秀,也有家长认为期望值低一些,亲子关系更和谐。

  究竟应该对孩子设定怎样的期望?必须结合两个因素来考虑。

  第一个跟“期望”相关的因素: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

  期望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

  期望过高,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期望放低,确实能舒缓压力,改善关系,但过低的期望也可能激发不出孩子的潜力。

  合理的期望值,是在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再适度提高一点点。也就是,给孩子“跳一跳就够得着的苹果”。

  究竟提高多少?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专门分析过 (参考:), 里面论证过一个“进步20%”的概念。

  比如,有个孩子现在能1分钟跳绳100个,家长可以期望他下次跳120个。

  有个孩子现在可以专注学习10分钟,家长可以期望孩子下一次专注12分钟。

  谈到孩子的考试成绩,因为上限就是100分,所以最好通过失分率来考察进步程度。

  比如,孩子现在能考70分(失分率为30%),那么,家长可以期望孩子下一次考试的失分率减少20%,即失分率为:30%x(1-20%)=24%。

  我们鼓励孩子下一次考76分,可以算是合理期望。

  当然鉴于考卷难度会有变化,用“位次”来衡量孩子的成绩水平更科学,比如孩子原来的位次是班级前40%,再进步20%,位次就应该是前32%。

  在基于孩子现有能力水平设定期望值时,有两个误区要注意。

  1、把其他孩子的能力水平,变成对自己孩子的期望。

  “别的孩子能考90分以上,为什么你就不能?”这是很多家长的愤怒和不甘。

  教育最不可忽略的就是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都不一样。

  哪怕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也不能简单复制教育目标和成长期望。

  有一位人间清醒的俩宝妈说:“大宝聪明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将来上一所重点大学还是值得期待的;二宝资质一般,能考上普高都算胜利。”

  所以,“高期望”或“低期望”,其实是相对而言的。

  同样的学业目标,对甲同学来说是低期望,对乙同学而言可能就是高期望。

  2、把偶尔超常发挥的能力水平,变成对孩子的常规期望。

  前面所说的“现有能力水平”,是指“常规的稳定的能力水平”,或者“某一段时期内的平均水平。”

  一两次“考试”往往无法衡量孩子的真实能力水平。

  一个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考进前40%的孩子,偶尔一次发挥好,考进了20%,然后家长期望孩子一直保持在前20%以上,就会很容易失望。

  最后还要注意一点:这个20%的提升值,针对的是一般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并不适用。

  比如,那些本身已经竭尽全力的孩子,想要再进步1%都很难。

  还有,那些本身起点就很高的孩子,能保持住现有的优势就很不容易。

  即便是孩子进步了20%,达到了期望,家长的期望值也不能1.2x1.2x1.2......地无限累加,因为任何能力的提升,都存在瓶颈期。全人类的吉利斯世界纪录,也要很多年才能打破一次。

  第二个跟“期望”相关的因素:家长的支持。

  

  参考上面这个矩阵分类图。横坐标是家长的期望值,由左到右是从低到高;纵坐标是家长给予孩子的支持,从下到上表示支持度由低到高。

  通过横纵坐标,划分出四个象限,代表着四种不同教育方式。

  ①高度支持,高度期望。这种方式被定义为“严格教育”。

  ②对孩子高度支持,但期望值低。这是“宽容养育”。

  ③不给孩子支持,也不设期望,这是对孩子冷漠不管。

  ④低度支持,高度期望,这是“高压教育”或“苛刻管教”。

  究竟哪种方式最好?

  除了第③种属于明显不合理,其他几种,都具备一定的适应空间。

  从概率上讲,第1象限,高支持,高期望,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能,教育成功的希望最大。

  这个“高期望”,在不同家庭包含着不同的内涵,但肯定是等于或大于孩子现有能力水平20%的上升期望。

  这个“高支持”,不仅是物质环境方面的支持(给孩子健康营养的成长环境,提供好的教育资源,等等),还包括精神情感方面的支持(跟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科学有效的精神引导,等等)。

  现在的大部分中产家庭,凭着本能都想选择第③种“高支持、高期望”的教育方式,但现实中往往焦虑最多,教育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这一类家庭。

  焦虑或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原因1:期望过高,远远高于孩子的能力水平的20%以上。

  原因2:对孩子的“高支持”主要偏重于物质支持,而忽略了精神支持,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变差,孩子走向了叛逆。

  简而言之,家长对孩子抱有的期望,一方面要跟孩子的能力相称,另一方面要与家长能给孩子提供的支持相称。

  

  就如上图所示,孩子的能力潜质(好比种子里携带的基因),家长的支持(好比土壤),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孩子未来大概会长成什么样。

  家长的期望,也要与之相适,不能偏离太远。

  有位妈妈找我咨询说:

  她帮孩子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也尝试了很多办法,但孩子仍然很少能完成学习计划,因此感到十分崩溃。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建议家长从两方面思考:

  1、是不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如果以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本身就很难完成这些计划,那就是期望不合理,跟方法没关系。就好比你想训练8个月的孩子跑步,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很难成功。

  2、是不是家长提供的支持不够?

  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花钱送孩子上昂贵的课外班,网上搜罗各种奖惩工具和计划表格……家长对孩子的支持还不够?

  现在的父母,真要比以前的父母为孩子付出得更多;

  但现在的孩子,也比以前的孩子承受的期望和压力大得多。

  所以,尽管家长们觉得自己给孩子支持很多,但与孩子所承受的期望和压力相比,其实还是不够的。

  如果家长觉得“我已精疲力尽,不想再为孩子付出更多”,那好,就把对孩子的期望也降低一些,转移一部分期望到自己的健康或事业上去。

  无论期望如何,孩子不是一部自带说明书的机器,不大可能完全按照别人设定的路径去成长,只要家长心存期望,就总会有失望。

  对于那些总是不按家长的期望去行动的孩子,与其费尽心机地想去驯服他,与其整日为他感到伤心失望,不如让他早日学会为自己的行动承担后果,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

  相比于成绩、荣誉,解决好自己的吃喝拉撒问题,才是一个人最基础的责任。

  如果孩子没有考上名校,但他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每天认真吃饭穿衣,努力打工养活自己。这样的结局也不至于太让人失望。

上一篇:愿你们传承特区精神 再立新功!厦门第一所幼儿园老园长为孩子们写下爱的寄语
下一篇:义务教育迎来改革,或将改为“5+4”模式?有关部门作出回应!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