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子说:旅行意外被延长,我观察了一下疫情爆发前的美国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07
手机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豪子说】

  早在2019年8月份,我便收到在美读博朋友的邀约,邀请我去美国跨年。因这20多年以来,除了2017年因在欧洲留学没有在家过年外,其他年份都是在老家过年,倒也觉得有些烦闷了。于是我便答应了朋友的邀约,即刻准备起签证来。

  面签成功以后,我开始和我的朋友规划年底在美大约10天的行程。2020年1月19日,我从上海前往洛杉矶。出发之前,我所了解到的“新冠肺炎”还是“有限人传人”的状态,但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全程带着口罩。

  没想到落地后没几天,就看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新冠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国内疫情开始全面爆发。同时,美国航空停飞所有中美的航线,我回国的机票也在之后几天自动取消了。我很担心也很着急,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待冷静下来以后,我只好考虑延长在美的行程,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了解这个活在车轮上的国家。而当我顺利回国之后,又听到了美国疫情爆发的消息……我既庆幸自己没有遭到病毒的攻击而保持身体健康,也感慨生命与世事的无常。

  在洛杉矶,我和一位美国人聊起了年底的大流感

  之所以称美国为活在车轮上的国家,是因为美国人出行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在全球范围内是非常低的。没有如欧洲和日本那样密集而先进的高速铁路网,铁路仅限于服务一部分的货运。除了一些大城市之外,很多地方没有地铁和公共汽车,即便有公共汽车,一天只有早晚各一班。所以,几乎每个美国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辆车。一般短途乃至中途出行都开车,实在太远的旅行才会坐飞机。当然,这也得益于美国极其发达且免费的公路网和低廉的油价。

  

  美国市区公路(本文均为作者供图)

  

  美国郊区公路

  在洛杉矶游玩的时候,我住在我叔叔家,他是一个白人,就职于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美国人上班有几种选择,譬如如果早上6点上班,那么下午3点左右就可以下班;如果早上9点上班,那么下午要晚点下班。

  我叔叔因为怕早上去市区塞车,所以每天都是5点就起床上班去了,下午大概不到4点就到家了。每天的生活都非常简单规律,回家以后也几乎没有娱乐场所可以去,只是待在家中,最多是去和朋友参加一些酒吧派对,那是他们的主要社交场所,端着一杯酒可以聊好几个小时,并没有其他别的活动。周末的时候,也就是在家整理一下自己的房子和花园。他们不在乎穿,更不怎么讲求时尚。为了舒适,他们穿T恤裤衩和拖鞋出门也是常有的。

  

  洛杉矶市区俯瞰

  

  美国一家酒吧

  比尔?布莱森曾出版过一本现象级科技巨作《万物简史》,他同时也有一本书叫《全民寂寞的美国》,这是布莱森重返美国故乡后的见闻,更是一本美国平凡小镇生活观察笔记。他行驶了13978公里,由东到西游历了美国38个州,走遍了上百个城镇。

  正如书中所述,也正如我这次旅行亲眼所见,美国并非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处处繁华,美国人的生活也都并非纸醉金迷、丰富多彩。除开市中心那一点点高楼大厦,那些隐藏在大城市光辉之下的小城小镇,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美国文化的核心。这些地方的生活平凡而单调,甚至还带着淡淡的寂寞,其无聊程度远远超过人们想象。他们的生活很简单,也不喜欢绕弯子。

  2017年上半年,我在欧洲留学半年,趁着空闲时间,游览过欧洲不少国家。这次去了美国,倒是有些对比。美国人是欢愉的,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相片里人们脸上的笑容,到处飘扬的国旗,俨然昭示着他们不惧怕任何困难,以及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相比之下,欧洲人更易于批评,陷于自我,其对消遣和阅读更挑剔,一般还带些悲观。

  我旅行的那段时间,正值国内疫情逐步爆发阶段,而美国乙型流感的报道也甚嚣尘上,但大家依旧还是照样工作和生活,照样欢愉和享受。

  有一天,我问白人叔叔,“听说美国乙型流感已致几万人死亡,叔叔你不担心么?”

  叔叔有些纳闷,答道:“哦?是吗?我都没怎么听说过,流感嘛,很正常的,每年都会有人死亡。”

  我又问白人叔叔:“你知道现在的新冠病毒么?整个武汉都封城了,大家都必须呆在家里,来躲避病毒的袭击,防止病毒传播。”

  他一脸诧异地问道:“那交通也停止了吗?”

  我回答说:“是的。”

  接着,我望向叔叔,那一脸惊异的表情,我到现在还记得。在3月上旬以前,绝大多数美国人也和我叔叔一样,可能有听说新冠病毒的消息,但是并不了解,更没有过多的探讨,也无法理解中国人居家隔离、出门佩戴口罩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只有真正生病的人才会佩戴口罩。

  他们的生活一如往常,好像没有变化。他们重视生活的物质享受,而牺牲其平静、淡泊和安全。他们比欧洲人更有生活的目标和未来,永远在生活,而非生存。不过有一点美国人倒比欧洲人更像亚洲人:从心理学而非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他不太是个人主义者。

  更强调“我们”而不是“我”。显而易见,风俗和常规会非常强势,美国人的人生观、道德和审美理念比欧洲人更为统一。无论在工厂,大学还是私人慈善机构,劳动合作和分工相比欧洲更加容易开展,也更少摩擦。这种社会意识可能部分归因于英国传统。

上一篇:苏州一民办小学未取得办学许可证,2400多名学生无学籍
下一篇:童声童颜童真演绎,句容百名福娃讲红色故事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