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高考时那个故意交白卷的蒋多多,现在怎样了?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11
手机版

  2006年,在河南省某高考考点的校门口,一位父亲微笑着叮嘱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别紧张!”

  对于父亲的叮嘱,女孩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不耐烦地说:“知道了,不让你来非要来,赶紧回去吧!”

  说完这句话,女孩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考场,留在校门外的父亲自然不舍得离开,他和所有家长一样,心里不停地祈祷着,希望女儿可以考个好成绩。

  这位衣着朴素,满脸沧桑的父亲怎么也想不到,女儿非但没有金榜题名,文综还考了“0”分,而这一切都是女儿亲手所为。

  这位故意考出“0”分的女孩,名叫蒋多多。

  

  文综考试时,她不但违规用双色笔,更是在试卷上洋洋洒洒写了8000字,内容清一色地是对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不满。

  如今,15年过去了,蒋多多过得怎么样了?

  

  1987年,蒋多多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下属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她上有一位姐姐,下有一位弟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为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民家庭养活三个孩子并不容易,重压之下,有些父母不得不让孩子辍学。

  但蒋多多是幸运的,她的父母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在农村受了一辈子累,就希望儿女们可以成才,将来走出农村去大城市生活。

  蒋父蒋母更是经常鼓励三个孩子:“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让你们上大学,你们好好学习就行。”

  

  为了供养三个孩子,蒋多多的父亲常年在外跑保险业务,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为了省钱经常一瓶矿泉水、几个馒头就能对付一天。

  但为了孩子,父亲没有一句怨言。

  父亲在外,家里的农活都落在了蒋多多母亲身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很小的时候蒋多多就开始帮母亲干农活。

  彼时的蒋多多,不但是妈妈的好帮手,更是村里的“小名人”,这一切都因为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从入学开始,蒋多多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因目睹了父母的不容易,也吃了干农活的苦,蒋多多学习很努力,次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家里那面破旧的、布满了斑驳印记的土墙上,贴满了蒋多多的奖状,那些奖状的背后是父母的期望,也承载着蒋多多的未来。

  从小学到初中,蒋多多的成绩都没有让父母失望过,即便到了高中二年级,在和城里孩子较量的过程中,起点并不高的蒋多多依然能排进班级前15名。

  

  如果继续保持这个成绩,蒋多多考大学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到了高二下半学期,蒋多多的学习轨迹却发生了变化,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她创作了一部小说。

  

  2005年,蒋多多进入了紧张的高二。

  对于寒门出身的学生而言,高考是改写命运最好的时机。为此,蒋多多披星戴月地学习,除了正常上课外,课外的题海战术也没有停止过。

  有一天,蒋多多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写了一部短篇小说。后来她将作品拿给姐姐看,没想到姐姐对她的作品大力称赞。

  

  那会姐姐已经是大学生,她的认可让蒋多多很开心。随后 姐姐又突发奇想地建议道:“可以把小说寄给报社,也许能被采用。”

  正是这个举动,改写了蒋多多对“高考”的看法和期待。

  让蒋多多欣喜若狂的是,自己作品中的一个段落真的被报社刊登出来了。一时间,铺天盖地的喜悦充斥了蒋多多的内心,高兴之余她心里萌生了“人生不止只有高考一条出路”的想法。

  从此后,蒋多多彻底变了,在其他同学为高考备战时,她却痴迷、沉醉在创作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开始的时候,蒋多多只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创作,后来这段时间完全不能满足她的写作需求,于是她就利用上课时间构思,利用早读、午休、晚自习的宝贵时间来写。

  蒋多多创作精力特别旺盛,写作速度也很快,一天就能写出一万字。每次写完一部作品,她都会拿给同学们欣赏。

  同学们看后,都夸赞她是才女,还有同学说她将来一定会成为著名的作家,前途不可限量等等。

  

  同学的赞美之词,给了蒋多多更多的信心和创作的信念,她甚至觉得这才是自己真正该走的路。

  年少时,我们总觉得成功很容易,殊不知成功的背后,需要不仅需要天赋,还有阅历、学识、见识。

  但已经被自信冲昏头脑的蒋多多,并没有认识到这层面。

  

  那会蒋多多压根无心学习,成绩也是一路下滑,她的变化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及时提醒她:“现在就是踏实学习,其他的别想。”

  老师的警告并没有改变蒋多多,而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她还将作品拿给老师看,让她失望的是,老师的回复却是:“小说非常幼稚,逻辑上也是错误百出。”

  为了将她拉回正轨,老师苦口婆心地说,当作家要有生活阅历,还要有很深厚的文化素,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争取考上较好大学的文学系,在那里接受深造和培养,这样才会在文学道路上走远。

  

  只可惜,老师的谆谆教诲并没有叫醒蒋多多,她反而觉得老师过于古板,她就是要证明“就算没有考上大学,自己照样可以在文学道路上,闯出一片天地。”

  就是从那时起,蒋多多彻底厌倦了学习,这个曾拿了许多奖状,寄托了父母无限期望的好孩子,开始了自己的“叛逆”之路。

  她开始鄙视应试教育,觉得”用分数来决定未来”是刻板的、不合理的,蒋多多很想和同学们讨论自己的想法,却发现难以觅到知音,看着被学习裹挟着的同学们,蒋多多心里有愤怒、也有悲凉。

  于是,她大胆地将自己对应试教育的看法写在了课业本上,希望老师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没想到老师只回复几个字:“踏实学习,不要胡思乱想。”

  

  看着这简单的十个字,蒋多多心里充满了怨气,觉得老师的态度太敷衍。由此,她想通过成为“作家”来证明自己的决心越强烈。

  整个高中最后一年半时间,蒋多多完全放弃了学习,全身心地扑在了创作上,老师的劝导,母亲的眼泪都没有让她回头。

  

  高考那日,蒋多多抱着“敢为天下先”心情,大笔一挥写了8000字抨击现行高考制度的文章,还将自己的笔名“心碎飞魔”写在了密封线外。

  走出考场后,蒋多多就一直在等待最后的结果。十几天后,老师将电话打到了家里,告知其母亲她的总分为114分,文综则被判违规,判处“0”分,无缘大学。

  母亲放下电话后,瘫软在地上,嚎啕大哭,蒋多多也是六神无主,她以为自己的举动会引发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没想到却被大学“拒之门外”。

  

  十二年寒窗苦读,最终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一切归零,她更对不起省吃俭用、一心盼望自己可以金榜题名的父母。

  而她的行为犹如在平静的湖水里投下一颗石子,在当地引发了轩然大波。多家媒体纷纷走进蒋多多生活的村庄,对她进行采访和报道。

  蒋多多以为一定有人鼓励她的敢作敢为,却不料反馈到她耳中的,除了行为幼稚,就是自作聪明。

  

  舆论的压力、村里人异样的眼光和母失望的眼神,让蒋多多倍感压力。于是,在填报志愿的当天晚上,她拿着用半年时间攒下的200元钱,连夜坐车前往郑州找到了正在读书的姐姐,并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姐姐听后,有心疼也有生气,并告诉她:“社会不好闯,最好的补救方法就是回去复读。”

  蒋多多心有不甘,于是她招呼也不打,就坐车跑到了山东菏泽,想找个工作养活自己。但到了菏泽她才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

  

  蒋多多在地下通道呆了两天,根本无人雇佣她,而对于陌生人她又充满了恐惧,和考场上的一腔孤勇相比,现实带给蒋多多的则是无助和失望。

  流浪了几日,口袋里的钱也所剩无几,蒋多多只能买了一张回家的火车票。

  回到村里后,蒋多多曾去找老师寻求帮助,可老师除了失望以外,表示没有办法。直到此时她才发现,自己的一时脑热,代价竟然如此大。

  

  蒋多多父母操劳一生,就是希望儿女们可以走出庄稼地,但蒋多多却亲手毁掉了自己通往城市的路。

  而且,她还很固执,拒绝老师和父母的提议,坚决不复读。

  当同学们纷纷走向大学校门后,蒋多多留在家里继续帮母亲干农活,不忙的时候她又开始拿笔创作,可寄出去的稿件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任何的回馈。

  后来,蒋多多想到去城里闯荡一下,只可惜因为学历太低,她只能做服务员或者去工厂做女工,勉强能填饱肚子。

  在外面漂泊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作为的蒋多多又回到了农村,过着如母亲一般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这个原可以通过高考走出乡村的女孩,硬生生将自己的路封死了。

  

  如今的蒋多多早已结婚生子,她和丈夫蜗居在小村庄里,住着并不大的房子,像父母亲那样,为了生活和养育孩子,辛苦地劳作,生活单调且毫无激情,她却没有改变的能力。

  后来,有人曾问蒋多多:“你后悔吗?”

  她只是惆怅地望着远方,并没有给出答案,当那人要离开时,蒋多多已经转身去做农活,她的背影渐渐淹没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她终究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本文作者:晨夕

  责任编辑:淡淡翠

上一篇:4所邮电大学就业质量如何?有母校实力背书,很受欢迎
下一篇:2022年青海、西藏成人高考报名时间确定!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