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天才少年出版专著,离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未来没有吸引力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12
手机版

  他十八岁不到,就出版了两本著作;

  历史老师表示:有这样的学生很有压力;

  李裕民教授称赞: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水准的作家;

  他的前程看上去一片光明,然而,光明还未到来,他却倒在了黑夜里。

  他就是被世人称之为“史学奇才”的林嘉文,在距离高考仅有百天的日子,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临终遗言:这个世界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林嘉文

  .史学奇才,跳楼自杀

  2016年2月23日夜里,西安某小区,“咚”的一声巨响,惊醒了熟睡中的居民。

  没过多久,有人跳楼的消息传遍整个小区,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跳楼自杀的人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史学奇才“林嘉文”,而他仅仅只有十八岁。

  

  林嘉文

  这一夜,注定无法平静。

  于外人而言,林嘉文是一个从小听话乖巧的孩子。

  他爱看书,爱学习,从不让父母操心;他聪明,有智慧,小小年纪就已经出了两本书;他对历史颇有研究,和老师,和专家都是朋友;十八岁的他,已经达到了很多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很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总会提到“林嘉文”三个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以林嘉文为榜样,为标杆。

  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他们眼中如此优秀的孩子,却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图片来源网络

  于林父林母而言,他们更是没有想到,一切会来得如此突然,毫无征兆。

  就在几个小时以前,一家人还坐在饭桌上一起吃饭,一起聊天。晚上八点多,儿子进了自己房间,却不曾想,这竟是与世隔绝的一扇门。

  短短几个小时,林嘉文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什么,想什么,没有人知道。

  第二天,林嘉文离世的消息从小区传向了整个西安城,传遍了全中国,传遍了整个史学界。

  

  史学界对于林嘉文突然离世,同样大为震惊。

  李裕民教授表示,就在四天前,林嘉文还去过他家里。当时林嘉文看上去状态不错,但是李裕民教授深知研究历史的辛苦,叮嘱他要注意身体。

  

  李裕民

  也有人称,出事当天下午六点左右,他还在一个历史群里面发过言,没有看出异常。

  上海师范大学张老师表示,在当晚十点多,他看到另一位与林嘉文常联系的历史专家更新了一条朋友圈,该专家称林嘉文给他发去一封邮件,感觉不太对劲,让大家联系一下林嘉文。张老师随即发了两条消息:“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所有的人都没有将林嘉文与自杀联想到一起,因为他太过优秀,他的身上有着耀眼的光芒,他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林嘉文

  而结果证明,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错的。

  在这个十八岁的少年身上,究竟经历了什么?

  .史学之路

  1998年,林嘉文出生在陕西西安一知识分子家中。

  林嘉文的母亲,外公外婆,外曾祖父都是教师,父亲在法律院校工作。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林嘉文自小便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林嘉文似乎天生与其他小朋友不同,就在很多小朋友还在迷恋动画片时,林嘉文却对《百家讲坛》情有独钟。

  

  每天早上六点,林嘉文都会准时起床,打开电视,听着主持人侃侃而谈。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林嘉文开始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的他,对于电视里的讲评愤愤不平,他无法理解,凭什么汉人打少数民族是开拓疆土,而少数民族打汉人就变成了“侵略”。

  听得越多,他心里的十万个为什么也越来越多。无法得到答案的他,选择到书中找寻答案。

  于是,一本本历史书籍开始被林嘉文一遍遍翻阅。

  

  林嘉文

  小学时期,他便将《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等历史书籍读完,从此他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这才发现,原来电视上所讲的并不完全是准确的,因此,他更乐衷于自己去寻找更真实的历史文化。

  从此以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对历史的研究越来越深。

  上了初中,他开始在社交平台关注史学界前辈,关注他们的著作,关注他们每次会议的议题。

  随着对历史知识越来越深的了解,林嘉文对历史有了不同的见解。

  他对历史的认知已经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甚至对于历史老师而言,这样的学生也无形中给了他一些压力。

  课堂上,历史老师讲课时会不自觉地注意林嘉文的反应,也时常让林嘉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图片来源网络

  林嘉文在自己的领域变得闪闪发光。不过,他并没有因为对历史的热爱而放弃其他科目的学习,在班级里他总是名列前茅。

  如此优秀的学生,不乏引来敬仰的目光,不过,此时,他的光芒还仅限于他的班级。

  .年少成名

  2014年6月,林嘉文即将完成高中一年级学业。

  与此同时,他也完成了自己第一本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

  

  林嘉文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学校以及出版社希望能够对此宣传一波,林嘉文当即拒绝了。

  他希望读者能够在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下,给出合理评判。

  同时,生长在这样一个被网络包围的环境中。林嘉文深知网络暴力的可怕,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承认别人的优秀,不愿接受别人年少成名。如果公开了自己的身份,自己将会受到怎样的攻击,林嘉文不敢想象,也不愿意去承担这样的风险,更不希望因为这样的事情影响自己读书的好时光。

  比起成名,他更愿意潜心学习,继续钻研历史。

  不过,尽管没有进行宣传,没有进行任何华丽包装。该著作发售后,仍然获得了一致好评。更是获得了不少史学界专家的认可。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样的夸赞中,林嘉文没有迷失自己。

  高三对于每一个学子而言,是最紧张,最关键的一年。林嘉文的压力一点不比别人少,在这最关键的一年,他依然在继续他的第二本著作。

  2015年,林嘉文花费仅仅一年的时间,写下了一篇四十多万字的著作《忧乐为天下》。

  

  这一次与两年前的选择不同,林嘉文答应了公开自己的身份。

  他表示,自己第一次拒绝了做宣传工作,很对不起学校和读课公司,所以这一次他没有理由再拒绝了。

  一时间,媒体开始大肆报道。

  一位高中生,七十多万字,写下两本著作宣传开来,史学界更是炸开了锅。

  专家们没有吝啬自己的赞美。

  李裕民教授称:像林嘉文这样的学生作家给中学生开了很好的头。

  贾连港感叹:这本书文笔老到,很难看出是一个高中生写的,林嘉文有很好的批判精神。

  曹伟说:大学老师最喜欢会玩的大学生,而林嘉文就是一个玩的高手,上大学最怕没有爱好,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自我发展。

  林嘉文瞬间成为了全国名人。

  .患上抑郁症

  年少成名,林嘉文早已预知到了“网暴”这样的结果。

  只是,林嘉文还是没有想到,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

  

  两本著作的确受到了不少好评,可是在无数赞扬声中多了许多质疑的声音。他们不相信这样颇有深度的解读是出自一个高中生之手。

  “作假”“炒作”等字眼开始频频出现,更甚者,还有人对林嘉文进行人身攻击。

  林嘉文的世界再也不纯粹了,在无数质疑声中,他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可悲的是,在这最无助的时刻,林嘉文却没有可以倾述的对象。

  由于自身突出的能力,林嘉文与同班同学不再像是普通同学一样。

  课堂上,他常常被老师邀请上台,对历史知识进行拓展,因此,同学们还会亲切地叫他一声:林老师。

  

  林嘉文

  可这看似亲切的称呼,实际上多了一份隔阂与疏远。

  课堂下,他的历史知识早已远超这个年纪段,他的认知,他的思想与同龄人也截然不同。

  因此,他没有办法与其他同学有更多的交流。

  同样的年龄,没有思想同步的人,林嘉文注定了会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

  而这样一个孤独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也注定了他会变得更加无助。

  没有倾诉对象,心中的压抑无法得到排解,心理疾病随之而来,林嘉文患上了抑郁症。

  

  图片来源网络

  学校很快发现了异常。在家人的帮助下,林嘉文积极配合治疗,积极去看心理医生。

  在药物和心理沟通的作用下,林嘉文的病情逐渐稳定。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悲剧还是发生了。

  .林嘉文的遗书

  事实上,直到林嘉文自杀身亡,都还没有人反应过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难道林嘉文的日常只是表面,或许他早已病入膏肓。

  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

  而林嘉文房间里留下的遗书,或许是最终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

  在林嘉文的遗书中,他对父母做出了最后的嘱咐,他对朋友表达了歉意,他对老师,对专家表示了感谢。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最真实的感受。

  林嘉文表示,在过去他曾说过,随着年岁增长,历史越来越被他看成一种习惯的工作,但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发现,他对历史是日久生情,他对历史还有牵挂。

  他对自己的两本著作并不满意,但是对自己的学识却很有信心。

  可以看出,林嘉文对历史刻在心里的热爱,只是这份挚爱,似乎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打败了。

  在他的遗书里,他这样写道:

  周围的环境注定了人很难有个体面的活法,就连小小的中学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

  一个人喜欢思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精神的阻扰和精神的压迫。

  每一个字眼,都可以看出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必然早已超出了他这样年龄范围所能承受的住的压力。

  

  图片来源网络

  在他的遗书里,还有这样一句话: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

  字里行间都是对活着的厌倦,似乎只有死亡才能解脱。

  

  图片来源网络

  .结语

  关于林嘉文的自杀,或许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是对历史研究太过通透,小小年纪就已经看到了太多的人生,看到了无数朝代的崛起与衰落,人生的轨迹似乎大同小异,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似乎改变不了什么。

  又或许,是早早的步入了工作轨道,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这与青少年心中那个纯粹的世界有着太大的差距,无法接受这样的世界,在崩溃的边缘选择了极端。

  不过,无论怎样,我们都应当敬畏生命。

  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生命,就一定有存在的价值,要学会努力挖掘自己的价值,用心感受世界美好的一面,不枉来世走一遭。

  林嘉文事件,同样也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思,孩子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更不容忽视。

  

上一篇:2018高考高招有啥新特点
下一篇:2019河南高招志愿填报、录取时间及注意事项来啦!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