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读」41年前的今天,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侠客岛按】
今天,12月10日,日子似乎平凡无奇。
但往前推41年,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的考试,从今天开始——41年前的今天,高考恢复。
1966年“文革”后,新中国成立之初形成的统一高考制度被废除,无数有志青年从此无缘大学校园。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12月10日,北京高考开始,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突然间,广大知识青年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再操决于他人,不再由出身和关系来决定,而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通过公平竞争来决定。”
今天,侠客岛推荐一篇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8期的文章——《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试》。文章4000字,但故事很多,侠客岛略有删减。看完,相信你会对高考有不一样的感触。
另外,也可以在留言区,说出你或者你父母那一辈人的高考故事,岛叔给你上墙哦。
许多事物深埋在岁月中便成了尘土,有的却成了琥珀。
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77年高考恢复,也被一些人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
确实,1977年的高考,不仅成为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这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
突破坚冰的举措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持续十年的混乱终结。社会要逐渐走向正轨,则必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而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选在1977年恢复,则是必然中的偶然,与邓小平的英明决断密切相关。
1977年8月4—8日,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集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在一旁安静地听,既不引导大家往哪方面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
8月6日下午,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说,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没法上课,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才实学上大学。
在会上,查全性还指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他建议,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听完查全性的言论,邓小平没有表态,他环视四座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见在座的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又问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一些代表说来得及,于是邓小平最后表态:“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发言是引发邓小平表态的重要契机。据当时高教司司长刘道玉的回忆:
会议已进行三天了,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代表一直没有发言。我向他建议说:“代表们的确讲了很多意见,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讲,那就是由迟群一伙在北京两校推行的‘十六字’招生方针……因此,希望你明天就集中讲这个问题,明确提出推倒‘十六字’方针。
所谓“十六字”方针,就是“文革”后期推荐工农兵到大学的基本原则:“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刘道玉提到的那位“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代表”就是查全性。
但查全性的回忆却与刘道玉不同,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到:
发言之前,我没有和任何人商量,也没有任何人建议我怎么讲。我估计,虽然个人有点风险,但风险也不大。其实,我知道大家心里对这些事的看法基本是一样的。我讲的这些内容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新奇,大家都是这么想。
参加此次会议的温元凯还有另一种说法:
我就说高考制度要改革,并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这十六个字叫做“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发言后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我们大家都一愣,什么叫四分之三。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邓小平做了决定以后,我们所有的代表,包括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女孩子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整整五分钟。
其实,历史真相如何,还有待复原。但可以明确的是,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因。应该说,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之前,邓小平已经有意要恢复高考了。
1975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时,就有重振教育的举措和想法。在1977年5月24日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邓小平便说:“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自告奋勇”分管科技和教育,1977年7月29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汇报时,邓小平便说:
最近准备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考虑:第一,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第二,要坚持考试制度,重点学校一定要坚持不合格的要留级。对此要有明确的态度。第三,要搞个汇报提纲,提出方针、政策、措施。教育与科研两者关系很密切,要狠抓,要从教育抓起,要有具体措施,否则就是放空炮。
可见1977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便是借机提出恢复高考、实现其设想的一个场合,而决定恢复高考,则是邓小平抓教育的“具体措施”。
遵照邓小平的指示,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重新召开了1977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由于还受“两个凡是”的束缚,一些人对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持反对态度,教育部主要负责人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会议久拖不决。
9月19日,邓小平找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明确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关于恢复高考,邓小平批评道:“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
“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繁琐。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9月21日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后,形势出现转机,招生工作会议在9月25日顺利结束。9月30日,教育部呈送恢复高考的报告。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至此,高考从制度上正式恢复。
过去,高校招生原来是“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恢复高考后改为:(1) 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 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 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 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空前的考试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像秋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个中国青年沉睡的梦。
经历过多年的中断和推荐上大学后,广大知识青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再操决于他人,不再由出身和关系来决定,而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通过公平竞争来决定。
1977年的冬天无疑是中国教育史的春天。从1977年10月21日正式宣布恢复高考,到12月中旬真正进行高考,所有考生和家长都兴奋莫名,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被高考所牵动。
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十年耽误和积压,一朝汇聚和喷涌。77年的高考,从66届到77届12个年级的学生一起竞争,如果加上当时允许部分78届优秀高中生提前参加高考,实际上有13个年级的人才一同走入考场。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与考者经历五花八门,年龄差距大,不仅有兄弟、姐妹、师生同考,还有叔侄、夫妻同考的现象,大家都有一种兴奋、紧张和神圣的感觉。
当年在吉林监考的老师裴先生说:“当时没有一个打小抄的。考试结束后,也没有一个说话的,大家都带着神圣的表情离开考场。”虽然,1977年在河北省故城县,还是发生了为县委书记女儿进行的集体舞弊。不过,总体而言,77年的考风还是非常好的。
在中国高考史上,1977年高考有几点是空前绝后的:
一是录取率最低、竞争最激烈。起初预计报考者有可能达到二千多万人,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录取率是1%。后来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结果这一年全国最后实际考生数为570万人。后来经邓小平提议,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本科2.3万人,各类大专班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最后录取了272971人,按考生比例算为21∶1,录取率为4.8%。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
二是有的省区选取一个县,先行举办了恢复高考的试点。由于高考中断多年,大家对高考已十分陌生,为总结经验,广西在1977年11月,在百色举行了恢复高考的试点考试,以便全省正式高考时借鉴。
三是由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地区组织评卷。1977年的高考,由于时间来不及,是各地区组织评卷。
四是各省考试时间不一。文件规定当年的“招生推迟到第四季度进行”,并未确定具体时间。如北京是在12月10-11日,上海为12月11-12日,福建是12月16-17日,黑龙江则是12月17-18日。
五是冬季考试、春季入学。这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1977年的新生于明年2月底以前入学。”但大多数省市即使快马加鞭,也未能赶在2月底以前入学,多数高校实际上是在1978年的3月初入学。
六是录取结束后临时决定扩招,匆忙复办了许多专科学校,并开始招收走读生。1978年和后来某些年份也有扩招的举措,但1977级的扩招特别匆忙,以至于许多复办的师专没有校舍,临时寄在师范学校开学,甚至借用小学的教室来上课。
如福建龙岩师专77级新生在1978年5月初才入学,借用龙岩东街小学的教室上课。二三十岁的青年大学生,使用低矮的小学课桌椅听课,也是中国高教史上少有的奇观。
知识改变命运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革命,其影响远大于创立高考。所以,2002年高考制度建立50周年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纪念,而2007年恢复高考30周年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这场不同寻常的考试,不仅改变了27万人的命运轨迹,而且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恢复高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份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中国教育的复苏,当代中国的崛起,几乎都以恢复高考为出发的原点,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凡是参加那场考试的人,都是一个伟大开端的见证人。有的当年考生回忆说:“高考重新给了一代人以竞争的机会,它是我们国家恢复竞争活力的源头,当570万满身风尘、满怀喜悦的考生从四面八方、从10亿人中间涌向考场的时候,这个民族的血脉重新开始流通,而我们77级高考人和时代的脉搏在一起,构成她坚韧有力的律动。”
考上大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的重大转折,尤其是对上山下乡的知青而言。
这批从3000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久处知识饥渴状态的77级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看到过去无法借到的书籍,就像饿虎扑食般地享受知识盛宴。这批大学生明白命运之神对他们格外眷顾,所以,他们中的多数人对邓小平、对国家和社会也有一颗感恩的心, 其中许多人也具有为国家民族勇攀科学文化高峰的使命感,报效国家的使命感也特别强烈。
77级以及后来的78级大学生,多数都是从社会走过来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大学生中成份最复杂、年龄跨度最大的一群。他们作为恢复高考的受惠者和幸运儿,在学习氛围特别好的时代里成长历练,毕业后填补百废待兴时巨大的人才空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后来他们则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中国近二十余年来的经济起飞,追源溯流,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历史不一定会记得77级大学生具体个人的功名与成就,但一定会记得“新三级学人”整个群体的命运与作为;历史不见得会记得每一年的高考,但永远会记得1977年冬季的那场高考。
文/刘海峰
编辑/百里云鹤
接下来是广告时间~
举报/反馈
上一篇:US News 2023世界大学排行榜出炉!你的学校上榜了吗?
下一篇:2022年北京国际学校排名全览(国际学校、国际部、外籍学校)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
- 河南41个博士后团队将出征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广西:依托“硕师计划”让高素质教师走向农村学校
- 数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补?
- 闵行这个“服务圈”,已为200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 海大99周年校庆专属头像上线!
- 江西有哪些自学考试学习形式?
- 北中医房山医院:相约地坛共赴中医药文化盛会,走进文化宣传周共促中医药文化素养
- 军自考有哪些专业?
- 重要提醒!湖北省10月高等教育自考考前须知
- 新丝路幼儿园:九九重阳暖相融 孝亲敬老情意浓
- 7天搞定托福作文的技巧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上音“大先生”荣登 “上海市教育功臣”群像展
- 自考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深化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基础课程培训班”首次在渝开课!
- 豆神教育窦昕老师不断加码大语文布局,推动文化传承
- 九江家有电动车的快看!11月1日起实施
- 宝馨科技: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制度(2023年10月)
- 新托福独立写作满分
- 获评国家级优秀!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蔚然成势!
- 喜迎妇女十三大|织密防护网,“她”权益法治屏障更坚实
- 晋州市和平小学组织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直播活动
- 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 企业如何加快自主创新?
-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