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为何会兴起?到底要去什么?莫言余华这样说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14
手机版

  鲁迅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也是坚决支持中文简化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点醒了无数迷茫中的民众,甚至于为中国的前进指明了方向。然而,当今的中国已经变成世界强国之一,中华民族也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些在当年警醒华人的文字,如鲁迅先生的著作,是否应当被雪藏起来,以免让我们国家新时代的孩子认识到我们国家曾经的黑暗年代呢?

  

  鲁迅先生一贯“以笔为刀”,以卓越的文笔辛辣讽刺,无情的揭露社会现实。而且他所处的年代正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最低谷期:军阀混战,列强蹂躏,民不聊生。

  更重要的是,由于鲁迅先生善用暗喻,且其文字大多带有多层含义,因此对中小学生而言实在晦涩难懂。所以,早在十年前就有人开始公开宣扬中小学教材“去鲁迅化”。

  

  这些人大多认为鲁迅的思想虽然在当时起到警醒国人的作用,但在现在这样一个和平的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其作用。

  相对的,支持鲁迅的人却痛恨这一“卸磨杀驴”的行为,坚决反对在课本上移除鲁迅的文章。对此许多当代文学名家也发表了他们的看法。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最早在2010年,就有人提出了“去鲁迅化”的说法。所谓“去鲁迅化”,实际上就是将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加以移除或者删改。实际上仔细去看,他们宣扬“去鲁迅化”的理由也并非全无道理。

  首先是鲁迅的文章经常使用大量的暗喻,一句话带有多种含义。而想要理解这些,非常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该篇文章面世的时候发生的大事件。所以,这样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其次,鲁迅的文章大多揭露社会现实,以犀利的文笔进行尖锐讽刺。但不得不考虑的是那个黑暗年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清明的新中国。当然,我们不能忘记鲁迅先生为中国的革命与文学做出的贡献,也不能走“历史虚无主义”的道路去否定曾经的黑暗。

  

  上学的那个年代,接触到的鲁迅文章比较著名的有选自《故乡》的社戏,以及以祥林嫂为主角的《祝福》。老师当时向我们介绍,鲁迅的散文《风筝》已经在新一版的教材中被移除了,而且绝大多数文章也经历了删改。

  然而,笔者认为鲁迅的文章不应当被以这样的理由抛弃。因为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很难再有这种偏向于强制性的学习机会了。而且,鲁迅的文章虽然晦涩难懂,但却有去了解的必要。比如《狂人日记》中控诉的吃人社会,以及《记念刘和珍君》揭露了军阀的黑暗统治。

  这样的文章不只具有局限性的时代意义,更突出了一个人或者一类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在当今依然具有其特殊意义。而如果出了学校,学生接触这样的文章与历史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但这样的教育又是学生步入社会前必须接受的。

  

  在此引用莫言对鲁迅的文章的看法来作为佐证。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也对鲁迅表现出相当的崇敬。他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写作风格一直受到鲁迅的文章的影响,即使获奖,仍走不出鲁迅的影子。

  

  《活着》的作者余华则对鲁迅的态度有过一个很大的转变。学生时代的余华曾因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而教师却要求其背诵,从而将鲁迅列为其唯一讨厌的作家。然而,逐渐成熟的余华却在后来被鲁迅的文章深深吸引。在采访中他更是表示“鲁迅是自己的精神导师”。

  

  总结:“黑暗里有人万丈光芒,有人也一身铁锈,时代使然,侠之大者肩挑泰山。”鲁迅先生如剑似芒的笔尖,刺醒了中国人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学,于三座大山之下站直脊梁。

  从民国以来,中国有几辈人都是读着鲁迅长大的,在他那血淋淋的文字里形成了国人整体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学。读过鲁迅的人,总会在日后的某一段时间重新思考鲁迅思考过的世界,印证鲁迅那看似陈旧但却总能新鲜超前的思想观念。

上一篇:2021版:高中数学全套资料,考点总结,掌握这些至少120
下一篇:2022年潍坊市“才聚鸢都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