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水产大咖聚首,超5000人线上观看,“约会”520水产科技周!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纵观我国渔业迅速发展的这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渔民们从过去的身披油布衣,脚踏木船竹筏,到现在使用无人机、无人船、自动投料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新型工具,科技的进步让他们从繁重的农活中逐渐脱离出来,成为新时代农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次育种技术的攻克,饲料工艺的改进,动保配方的迭代,养殖模式的变革,加工技术的升级,设施装备的研发……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在为渔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后,我国的渔业科技创新将体现在哪些领域?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渔业科技化发展?

  为此,由湛江市水产学会、广东海洋大学、湛江市科学技术协会、湛江市农业农村局、湛江市海洋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主办,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承办的“520水产科技讲座”的大型线上培训活动于2022年5月20日上午举行,并邀请中国水产学会、广东水产学会作为本次活动的指导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鲁义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柳学周、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熊善柏、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成永旭出席了本次讲座。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鲁义善在致辞中表示,2022年,注定是水产行业向好发展、迎来重大政策机遇的幸运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大食物观的提出可以说已经把水产品与粮食安全、国家饭碗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为我们整个行业带来质的飞跃。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学术讲述生活,科技惠普民生,所以我们的主要宗旨是科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论述,湛江市水产学会协同广东海洋大学、湛江市科学技术协会、湛江市农业农村局、湛江市海洋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共同主办“520水产科技周大型线上培训活动”。

  同时,根据农渔学函〔2022〕45 号《中国水产学会关于举办2022年全国水产科技活动周的通知》,为加快推进水产科技规划政策扎实落地,广泛宣传水产科技创新成果,开展科学普及惠民活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水产学会拟于5月21日至28日举办“2022年全国水产科技活动周”。所以,我们本次520水产科技周大型线上培训活动可以说是“2022年全国水产科技活动周”的启动仪式。

  

  报告主题:黄条鰤繁养殖技术开发,助力产业转型绿色发展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柳学周

  会上,柳学周研究员就黄条鰤的研究背景、基础生物学研究、黄条鰤人工繁育关键技术、黄条鰤海陆接力养殖模式与技术等主题进行阐述。据他介绍,黄条鰤分布在我国沿海,黄海为自然产卵区;高体鰤黄海以南分布,海南、广东、福建为产卵区;五条鰤以日本为主,国内少见。黄条鰤品质优,是食用生鱼片和鱼排的上佳食材、出肉率高达70%,适合于加工生产、全球性分布-国际市场广阔。

  黄条鰤作为全球分布的大洋性经济鱼类,生长快、品优价高、市场好,适宜深远海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开发应用前景广阔。繁养殖技术的突破和养殖装备的进步,将推动产业化的快速形成,助力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下一步主要攻关方向:开展营养需求和消化生理研究,开发专用配合饲料和免疫增强剂;加强苗种繁育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产业化进程;熟化和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和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开发深远海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养殖技术;加强产业发展与市场培育,形成产前、产中、产后链条式发展模式。

  

  报告主题:池塘养殖草鱼的提质、加工与保鲜技术

  报告嘉宾: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熊善柏教授

  熊善柏指出,2020年淡水鱼总产量2697.27万t,其中养殖有2586.4万t,占95.9%,捕捞有110.9万t,占4.1%。淡水鱼养殖产量居世界第一,发展淡水鱼加工与冷链物流业对推动我国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宗淡水鱼里,草鱼的产量居第一,草鱼鱼体较大、肌间刺较少,适宜开发生产速冻保鲜的调理鱼制品。

  但草鱼存在土腥味较重、鱼肉含水量高、基质蛋白少、内源酶活性高,造成可接受度差、鲜度下降快、鱼肉易腐败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控制异味3种方法:池塘流水净化、湖泊微流水净化、室内微流水净化,处理时间分别为30天、20天、5天。

  “经实验证明,短时间微流水处理能有效提升草鱼鱼肉品质。随着微流水处理时间延长,草鱼鱼肉的气味、滋味和色泽的感官评分显著增加,适宜处理时间4 d?7 d,处理后蒸制熟化草鱼鱼肉腥味明显减弱、鲜味明显增强。”熊善柏说道。

  对于有效去除调理鱼制品的腥味、增加鲜味和肉香味。他认为,可通过以下方式:其一,最佳的宰杀方式为冰水致晕宰杀、鲜活宰杀;其二,最佳的减菌方式为臭氧水淋洗处理:致死率一般高达90%以上,可显著减少鱼体菌数;其三,以紫苏叶提取物和YE为基料和以八角叶提取物和YE为基料的专用调理液的制备;其四,真空浸渍处理为最佳的调理方式。

  当冻结温度越低时,调理鱼片的冻结速率越快,通过最大冰晶带的时间越短。采用液氮喷淋冻结时,-80℃是经济有效的处理温度。且调理处理可提高鱼制品冻结速率、缩短通过最大冰晶带的时间。显著降低冻结的不利影响,提高产品的持水性。

  

  报告主题:蟹类养殖和绿色发展趋势

  报告嘉宾: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成永旭教授

  成永旭教授在会上就蟹类在我国名贵的水产品食的重要地位;我国蟹类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蟹类养殖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阐述。据他介绍,我国有6000多年的吃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高品质的营养特征为肥,表现为“油性十足”,螃蟹越肥满,保健脂肪含量就越高,品质就越好,营养就越丰富。

  “肥”的关键不仅表现在品质方面,还与虾蟹的苗种质量等密切想关。如:育苗过程的亲本和质量问题(亲本和营养幼体营养强化),则为不肥;蟹种出现水瘪子病,成活率低,则为不肥;其他质量问题:蜕壳增重,白肝病、自相残杀、性早熟等,则为不肥和营养不均衡。

  2020年,我国中华绒螯蟹产量77.6万吨,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安徽、辽宁、山东;拟穴青蟹约15.9万吨,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疣梭子蟹约11.3万吨,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

  养殖模式:河蟹养殖模式由湖泊网围养殖转型池塘生态养殖,第一要素是种草养蟹。

  养殖模式要以多种养殖模式并存:小精高模式、大塘养殖模式、稻蟹养殖模式、湖泊增养殖模式、渔光一体河蟹养殖。

  

  报告主题:基于全生命周期防护理念的水产动物疾病防控技术

  报告嘉宾: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鲁义善教授

  会上,鲁义善教授表示,从亲本、种苗、养殖和流通四大方面来分期精准诊断疾病的根源,形成亲本的无损检测、母本的免疫强化、种苗的免疫发育、产地检疫、抗病力评价和抗逆性评价、养成期疾病防控、流通期质量安全全生命周期对疾病的防护。具体分析如下:

  一、苗种期:对种苗抗逆性检测,利用肾上腺皮质醇评估鱼类应激水平、利用IL-1β评估鱼类炎症反应,以及C-反应蛋白评价鱼类对于环境胁迫的急性应激反应。从疫病监测,保障种苗不带病,到抗病力评价,保障抗感染能力强,再到抗逆性评价,保障环境适应力强。

  二、养成期:从益生菌、中草药和蚯蚓抗菌肽等多个案例的研发,得出结果为,陆源绝不传播水体疾病

  三、流通期:在运输用药方面,开发绿色麻醉剂,杜绝丁香酚、孔雀石绿;暂养用药方面,选择安全或低温暂养,严禁孔雀石绿;暂存用药方面,进行食品检验、杜绝火锅店等大量存在的甲醛添加。

  此外,关于加工环节方面,做好杀菌、净化,减少细菌污染;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严禁非法添加剂;加工过程一定要合理化,杜绝亚硝酸盐等产生。

上一篇:【本周日】青岛国际高中名校展不得不来的10大理由!
下一篇:上海高考分数线公布:一本文科448分 理科405分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