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专家学者共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12月24日,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举办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北京人文论坛。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30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著名学者、业界专家和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实践进行深入研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释,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港台动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六位大咖作主旨报告、十五位专家学者依次作专题报告……与会专家们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实践,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文化基础、思想与利益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质、理论创新、主要特点、活水源头、科学内涵、历史逻辑、根本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其中,在专题报告环节,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总教指委主任委员杨晓慧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加快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题进行了分享。

  杨晓慧提出要筑牢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机制保障,促进关键要素的协同。首先要构建主体联动机制,以学校层面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为核心,在横向上构建起统筹协调思政课建设主体、课程思政建设主体、日常思政建设主体的学校内部联动机制,还要依靠大中小不同学段内部的治理体系特点,在纵向上构建起大中小学育人主体间的校际联动机制。同时也要以学校为牵引,深入推动与家庭、与社会的联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育人机制。

  同时,还要构建内容贯通的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内容安排上,却因教育对象所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杨晓慧表示,科学设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关键在于把握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稳、准、深的无缝衔接,满足不同时段、不同群体、不同诉求学生的发展需要。他建议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以及各门相应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机制,以国家统编思政课教材为核心内容的教师集体学习交流机制,思政课教师与党团队负责人手拉手协同育人机制等等,构建起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据了解,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北京市教委在北京高校统筹布局的高端创新平台。2021年,北京市共有3个中心获首批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

上一篇:《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发布 第二学士学位本月起不再招生
下一篇:2022中国大学排行榜出炉,华中大无缘前五,中国人民大学挺进前十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