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24
手机版

  1、掌握文章生字词,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

  2、翻译文段内容,了解每一文段的中心意思,理解作者的论述观点、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3、理解作者对舍生取义的高度赞扬和对见利忘义的强烈批判之情,努力做一名有正义之心的人。

  重点:翻译句子和文段,理解全文内容并积累常用词汇: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难点:理解作者的中心论点,并把握作者论证推理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作者对舍生取义的高度赞扬和对见利忘义的强烈批评。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启发点拨法

  一、导

  1、作者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仁政思想的继承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人称“亚圣”。

  主要思想有:仁、义、善(“民贵君轻”、施仁政、性善论等等)。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列“四书”(其他三书《论语》《中庸》《大学》)

  2、体裁:议论文

  3、导语:《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倡导的一篇性善论文章,那么,什么是“性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意。

  二、学

  (一)、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积累生字词和通假字

  1、生字词:箪:dān,盛饭用的竹制器具;

  羹:ɡēnɡ,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事物;

  蹴:cù,踩踏

  2、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恩、感激;

  与:通“欤”yú,语气词;

  乡:通“向”,先前、从前。

  3、多音字:

  恶: è, 恶劣

  wù, 死亦我所恶

  丧: sànɡ,贤者能勿丧耳

  sānɡ, 丧事

  

  4、朗读节奏: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提示:观察并总结经验,文言文划分节奏,有一些标志性的词,比如:则、者、而、是故

  5、齐读全文,巩固字词读音,并指名朗读,检验字词读音、节奏。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翻译并积累常用虚实词意思

  亦:也;

  甚于:胜于、超过,于:比;

  故:所以;

  苟得:苟且偷生,将就着活下去,勉强生存下去;

  患:祸患,灾难(名词);

  有所:有的;

  如使:假如,引导假设复句;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何:什么,也:语气词,呢;

  何不为也:什么(坏事)不做呢,为:做(动词);

  是故:所以;

  非独:不仅仅,不只,非:不,独:只;

  是心:这种心,是:这,这种,这样,心:思想;

  贤者:品德高尚的人;

  勿:不;

  丧:丧失;

  耳:罢了。

  一词多义: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就

  2、概括第一段段意,并理解如下内容

  ①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中心论点(也即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意提示:舍生取义是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发生的。)

  本文通过打比方,作类比的方式推理出中心论点(比喻论证)。

  类比推理:

  亦叫作“类推”、“类比”。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过程。

  先比喻,再比较,最后得出相同的结论。先把“生”和“义”分别比作鱼与熊掌,在这两类事物中,“生”的价值等同于鱼的价值,“义”的价值等同于熊掌的价值。在鱼与熊掌的价值比较中,熊掌的价值要比鱼的价值更高,所以舍鱼而取熊掌,依此类推,那么“义”的价值也就比“生”的价值更高,所以,舍生而取义。

  ②“我所欲”的和“我所恶”的分别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二者的?

  明确:“我所欲”和“所恶”的分别是“义”和“不义”。“义”是“有甚于生者”,“不义”是“有甚于死者”。作者认为舍生取义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有的人已经丧失了,有的人能一直保持着。为了求生和避死,有的人会用尽手段,比如:栽赃陷害,推卸责任以保全生命;比如卑躬屈膝、奴颜媚骨以躲避灾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求生),则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怕死),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有的人,在“义”面前,“则生而有不用也”,在“不义”面前,“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就是舍生取义。

  ③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含义:舍生取义的思想或行为,人人都有(也即作者的性善论观点),只是品德高尚的人能够长久地保持着,表达了作者对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度赞美,称他们为“贤者”。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历史上的文天祥(《过零丁洋》)、近现代抗战英雄,如刘胡兰(“生的伟大,死得光荣”)、当代的抗疫“逆行者”、守护家园的战士、好人好事的普通民众,他们都是不忘初心之人,有舍生取义精神,令人敬佩。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翻译并积累词汇

  豆:古代一种木质的盛食物的器具

  弗:不;

  呼尔:呼喝(轻蔑的,对人不尊重);

  蹴尔:用脚踢;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一种量器;

  加:益处;

  宫室:住宅,居室;

  奉:侍奉;

  穷乏者:穷人;

  已:停止;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与: “呼尔而与之” 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吗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递进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表修饰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人皆有之” 代词,代舍生取义之心

  “行道之人弗受” 助词,的

  

  2、概括本段主要内容,并理解如下问题

  ①本段中所说的“本心”指什么?具体包括哪些?

  明确:本心,即初心,指人的羞恶之心,具体包括:舍生取义心、恻隐心、恭敬心、廉耻心、礼仪心、是非心、道德心、善心、良心、爱心等等。我们常说的不失本性,不忘初心,也即“本心”。

  ②作者所举用的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所举的例子有两个,分别是:行乞之人不食“嗟来之食”以及“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舍身取义”的中心论点。

  对作者来说,他高举的是舍生取义之心: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b、“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为之。”连用三个排比句,增强语势和情感,表现雄辩的气势和强烈地批评不能坚守本心,失其本性的行为的情感。

  c、呼吁人们停止这种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③什么是“失其本心”,怎样才能停止“失其本心”的行为?

  明确:这种“失其本心”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比如说,见到他人丢失的财物,以为无人可知,就据为己有,这是一种见利忘义;看到他人的生活比自己富裕,就偷摸拐骗,这是一种见利忘义;为官做事,不为民服务,反而贪污腐化,这是一种见利忘义……总之见利忘义就是一种典型的失其本心的行为,作者呼吁人们停止这种行为,也是强烈地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板书:

  舍生取义——高度赞扬

  见利忘义——强烈批评

  

  怎样停止这种见利忘义行为呢?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建议:①保持本性,不做伤害他人,有辱自己的事;②抵制诱惑,不做与自己年龄、身份、气质、能力不相符合的事;③专注学业、工作,提升技能和道德,做优秀的社会人才和品格高尚的人……。)

  (四)、总结梳理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在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并论证了中心论点;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则是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同时使用。

  论证过程:

  第一段道理论证:先用打比方,作类比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接着道理论证,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是因为“所欲”与“所恶”,“有甚于生者”和“有甚于死者”;然后又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即先作假设,人如果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贪生),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获取生存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使用,人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怕死),那么为了逃避祸患的发生,什么事情(包括坏事)都可以做,由此人无所不用其极,任何卑劣或肮脏的手段或事情都可以使用或去做,所以有必要提倡“舍生取义”,这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又从正面论证,有的人明明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生存下去,却不用,有的人明明做一些事情就可以躲避灾祸,却不去做,就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也即“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怕。最后得出结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贤德的人能够一直保持这颗初心罢了。

  第二段举例论证,举行道之人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例子,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中心论点。不食“嗟来之食”,这是为了尊严而舍生取义之举;“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这是见利忘义而“失其本心”之事,作者呼吁这种行为是可以停止了。

  三、作业练习

  怎样才能做一个不忘初心的人?(300字作文)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为什么明明我人很好,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总是失败?
下一篇:七个方面帮你详细解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区别!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