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缺乏冷静?专家:避免未成年人走极端要重视心理教育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24
手机版

  “这些年,我们感觉到中国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缺乏)冷静。”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孙彩平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少年儿童用极端行为处理问题的现象,关乎心理品质。

  从2017年开始一年多的时间里,孙彩平及其团队完成了近8万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的报告,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在校学生,年龄基本对应9到18岁(截至2018年9月30日),涵盖全国7个省、21个区(县),近200所学校。

  近日, 该团队陆续在媒体上撰文发布了相关研究结果,他们发现,从七项心理品质得分情况来看,相对而言,当下中国儿童自信、求新、同情品质发展较好,专注与坚韧品质发展尚好,包容与冷静品质是短板,需要特别关注。

  研究结果称,包容品质与偏执相对,说明儿童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想法、意见的开放性品质,在满分6分中平均得分仅为3.16分,说明当下中国儿童在面对不同的人、想法与意见时的开放性不高;冷静品质与冲动相对,说明儿童在突发事件与紧急情境中的反应方式,在6分中平均得分3.07分,说明儿童整体上情绪调控性不高。

  此外,依据调查结果,中国儿童坚韧品质表现出随着年龄段升高得分下降的整体趋势,说明儿童越小,越倾向于不顾阻力与困难,坚持自己追求的目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在感到目标难度较大时倾向于选择放弃。

  容易冲动的性格,往往与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相联系。据广东省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16年的调研报告,70.5%的未成年犯犯罪时的心理状态为“一时冲动,想都没想”。而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针对易成为校园暴力实施者群体,重庆市检察院未检处检察官方维曾总结出6大特征,其中首要特征就是自控能力差、易冲动。

  为什么儿童缺乏冷静品质,容易冲动?

  孙彩平向澎湃新闻分析,家庭环境和外界压力是影响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两大主要原因。他们发现,冷静品质呈现着年龄和城乡上的差异——年龄大的孩子表现冲动的情况更明显一些,农村孩子更缺乏冷静品质。

  孙彩平说,年龄大的孩子易冲动,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自主意识发展,更想摆脱家长的权威,有升学压力的初三、六年级这些毕业班的孩子更需要关注。

  对于城乡差异,孙彩平认为,一方面农村学校心理课程缺乏,而另一方面,父母长期不在场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品质发展上相对较差。

  孙彩平表示,农村孩子心理品质发展需要关注,加快农村学校的心理教育的推广。

  对话:“家庭里面给孩子最大的困扰是学习压力”

  澎湃新闻:

  儿童心理品质的调查何时开始的?

  孙彩平:

  这是一个大的研究系列。我们是从2015年就开始筹备儿童精神状况的实证研究,心理状况的调查实际上是从2017年开始。

  儿童心理状况是儿童精神状况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家庭类型的多元化以及现代媒体的影响,还有其他的一些社会原因,这些年我们也感觉到中国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当前儿童在学校生活中也存在这样一些状况,比如学业成绩。大家因为竞争得比较激烈,有的孩子在学业受挫以后容易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去解决。比如有很优秀的学生,一次两次成绩没考好,状态非常差,可能采取非常极端的方式去对抗家庭和学校,甚至自残、跳楼等。我们认为这不是道德问题是心理品质的问题。

  澎湃新闻:

  关于冷静品质是如何调查研究的?

  孙彩平:

  我们的调查基本上是采用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来做的。冷静,我们把它归到意志品质里面,是跟自我调控相关的基本心理能力或素质。

  冷静的能力也分为几个维度,比如情绪的控制,当极端的情况下,他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还有他在紧急发生事件的时候,他是如何应对的。另一方面,当他看到不正义的事情的时候,他会怎么做。

  澎湃新闻:

  调查结果如何呢?

  孙彩平: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调查对象在冷静的每个维度表现不同。比如在情绪控制方面,我们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大的孩子反倒不太愿意控制自己,或者说表现冲动的情况更明显一些,而年纪较小的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得更好。这可能因为在孩子小时候,大人引导更多。

  但是遇到彰显社会正义的情境的时候,比如有人需要帮助,或者弱势群体受到欺负,反倒是越大的孩子表现得更冷静。随着年龄增大,孩子可能会评估分析所遇到的情况,确认是否在自己能力范围再决定去做,而不是直接就去给予帮助。

  观察调查结果后,我们认为一方面,在孩子遇到紧急情况时,冷静的品质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希望孩子遇乱不慌,能够理智地去应对。另一方面,在孩子面对正义困境,面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时,我们还是希望他能够该出手时就出手。

  澎湃新闻: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控制情绪的能力减弱了,为什么?

  孙彩平:

  从目前的分析来看,第一层原因是随着儿童的年龄增大,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个体意识开始增强。越大的孩子独立性越强,越想摆脱家长的权威。比如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孩子容易急躁、叛逆,这实际上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表现。

  越小的孩子他的独立性越弱,他们依赖别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跟他讲这个时候不能这样做,他们就不会这样做,很听话。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毕业班,比如初三年级还有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不冷静的情况比例相对较高,可能与他们所面对的升学压力比较大有关。

  澎湃新闻:

  家庭环境会怎样影响孩子的心理品质发展?

  孙彩平:

  我们还有一份报告是调查儿童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性别、城乡、生活满意度等,我们发现家庭成员构成是影响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

  因为从差异检验来看,原生健全家庭,也就是说生活在自己父母身边的孩子整体上而言,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相对好一点的。生活在非原生的或不健全的家庭的孩子心理品质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多。

  孩子的心理品质的成长就跟道德品质的成长一样,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综合结果。对于18岁之前的中国少年儿童,实际上家庭和学校是他最主要的两个生活的场所。

  社会在制定诸如离婚相关法规的时候,考虑到了父母在孩子身上经济的分担,但是对于孩子的看护、教育、陪伴没有特详细的规定。所以我们建议,在夫妻离婚时,不仅要给孩子经济的保障,同时也要给孩子教育和陪护的保障,只有协商好了后者,才能进行离婚事宜。

  澎湃新闻:

  少年儿童心理品质在城乡之间有何差异?

  孙彩平:

  另外,我们也发现城乡儿童在心理品质发展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说冷静这个问题,乡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差距是比较大的。

  城市学校的心理教育的普及和心理教师的配备相对而言是完善的,但是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是没有的。

  恰恰是乡村的这些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心理品质的发展更需要关注。 所以我们也提出,加快或者说要特别重视农村学校心理教育的推进。

  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年龄、家庭,还有他自己对生活的满意的情况。比如有的孩子他生活在城市,但是他对生活自身不满意,他对生活的要求比较高,而现实的情况又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认为我不喜欢我现在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一种主观的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也有很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孩子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孩子脚踏实地,不能只是抱怨。

  澎湃新闻:

  培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建议?

  孙彩平: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第一个我们的定位是孩子要身体健康。第二是心理健康。至于学业成绩,他能努力达到多少,就达到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对学业的要求不高,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自食其力,不给社会增加负担,凭自己的努力,过有尊严的生活就很好。

  第二点,减少压力。我们的调查里有一项很有意思,题目设计是你家庭里面给你最大的干扰是什么?结果显示,家庭里面给孩子最大的困扰是学习压力。

  我们现在说减负。孩子的学习的压力,成长压力,一方面也许来自学校,但是整体调查来看,孩子的压力来自家庭困扰更多。而对学校的不满更多的是上课没意思,对家庭的最大的不满意是压力太大,学习压力太大,这说明家长要调整心态。如果一直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可会形成一种对抗性的关系,而这种对立的关系很容易恶化家庭关系的,容易导致一些极端的行为。

  另外,我觉得作为父母也要特别细心,要敏感到孩子的一些变化,一些情绪的变化,一些成长过程当中的问题,并且注意沟通。沟通一般要以更轻松的方式,跟老师不一样,老师是上班,你是过日子,在家里还是相对放松,在学校可能因为毕竟是一个制度化的生活,它还是不一样的。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为什么考研一定要参加提前面试
下一篇:“养精机器”找到了,吃一口等于6斤生蚝还管用,医生:备孕男士敞开吃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