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做个普通人吧,只要他快乐就行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0-23
手机版

  对于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的人生,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曾有着无限缤纷和瑰丽的想象。

  但是很遗憾,或许你曾对孩子有过美好的期待,但最终落在现实中,你却会发现:

  原来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在孩子的身上,不如意的事情,简直是“十有八九”。

  比如你们夫妻俩都是名校毕业生,原以为在教育孩子方面属于优势项目,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连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都教育不好。

  而且父母懂的知识原理和理论概念越多,就越难以让调皮顽劣的孩子懂事乖巧识大体。

  更别说,很多知识学历都赶不上时代的父母和家庭了。

  

  可以说,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越美好、越高端和越离谱,孩子在读书学习中汲取的快乐和兴趣就越低。

  而且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越是重视和关爱,越是以“急功近利”的教育目标来束缚和限制孩子,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效率,反倒会越来越低。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最好是以平和的态度来让孩子自己思考和感悟,而不是一开始就不容置疑地摆出目标和方法,一定要逼迫和督促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意愿去复习备考。

  也就是说,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可以适当地降低合理性。

  不要总是因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就对“自己家的孩子”施以严苛冷酷的应试教育。

  这样非但孩子的情绪态度会变得抑郁失落,父母的信心和期待,也会因为一次又一次地落空和失望,而变得痛苦与无奈。

  

  说到底,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应该取决于我们对孩子性格能力的理解和认知程度:

  只有父母知道和尊重孩子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和迷恋什么,并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去尝试、思考和领悟。

  这样的教育,才是切实有效和高效理性的教育。

  其实作为父母,不管你的学历水平有多高,知识资源有多丰富,最终能够影响和给予孩子的东西,都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即便是一些名校毕业的高学历父母,也会因为教不好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感到抑郁痛苦,甚至是颓废沮丧。

  

  归根到底,还是对自己能够传达和教授给孩子的知识能力,太过于盲目自信。

  或许,父母还是应该把教育孩子知识理论的职责交还和托付给学校,而把陪伴孩子游玩、阅历和感知的任务,责无旁贷地由家庭承担起来。

  教会孩子乐观坚强和自信独立的生活态度,养成自律自觉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这显然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的“馈赠”。

  

  因为让孩子做一个相对快乐、努力和积极的普通人,是远比让他做一个除了吃饭睡觉以为都在背书做题的“小镇做题家”,更重要的事情。

  试想一下,作为父母的我们,在以往的学业、生活和事业中,又何尝不曾遇到过一波又一波的挫折与阻碍。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不是靠做题考试就能够全部解决的。

  反倒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心理素质、乐观豁达和思考方式,能够更多地帮助孩子闯过难关。

  对此,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一个人的人格在六岁之前就已经定型了,剩下的都是强迫性的重复。

  这就说明,相比很多家长逼迫孩子去背诵和识记大量偏重知识理论型的课程内容,关爱和陪伴孩子,帮助孩子树立和培养起一个健康、积极与乐观的“人格”,其实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毕竟在父母面前,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质疑、辩驳和反抗的权利,而父母在以往生活中积累的教育观念、生活阅历和言行举止,却能直截了当和显而易见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前途命运。

  而对于家长来说,经常通过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尝试走进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青春期阶段的一些看似不可理喻和不太正常的行为,从而为孩子的成长与提高,提供更好的保障。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挫折感,不要过度地保护和干预孩子的正常娱乐交流。

  只要孩子尚处在正常的学习、休息和娱乐状态中,没有对其学业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和明显偏差,家长就应该尽量抱着旁观和理解的心态,看到属于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兴趣爱好。

  总之,别只顾着“鸡娃”了,教育孩子做个普通人吧,只要他快乐就行。

上一篇:人民日报:在线教育,治理须“在线”
下一篇: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