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移动端“智慧中小学”APP正式上线!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今天,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国家教育智慧平台建设和应用进展有关情况。

  具体内容快来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移动端

  “智慧中小学”APP正式上线!

  在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分享了一组数据。

  中小学平台资源由上线前的10752条增至目前的28568条,截止到昨天,累计浏览总量达到了22.2亿次。其中开设的“专题教育”和“课后服务”两个板块浏览量合计达到3.7亿次,有效服务了“双减”课后服务工作。同时,中小学平台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在疫情较重的8个省份日均浏览量都超过了200万次。“一个月来,教育部持续开展工作,平台上的资源不断丰富,浏览量大幅增加,用户活跃度持续走高,各地各校积极跟进加强平台的推广和使用,各方反映良好,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续梅说。

  日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移动端“智慧中小学”APP正式上线,APP将为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家校协同和互助交流提供更方便的途径。APP与web网站相同,拥有6类资源,分为专题教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学生、家长可根据不同用户身份注册登录,相应拥有不同的访问权。“智慧中小学”还增加了资源操作和互动的功能,所有视频资源均可以投屏播放,课程教学资源可以缓存离线查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还可以点击“提问”,向班级老师提问并且进行交流。同时,“智慧中小学”还为老师开展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为老师、家长提供家校协同功能。

  

  学生心理健康困扰难排解?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心理树洞”来了!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介绍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思政教育资源有关情况。

  据张文斌介绍,平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在“心理健康”专题中,有数门在线共享精品课,其中有教育部高校心指委主任林崇德先生领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还有《调控情绪》《新生入学心理》等课程,主要从学生发展中的阶段性特点及相关情绪管理需求出发,帮助学生通过实用的指南,完成从高中到大学、从个体成长到群体融入等方面的心理适应。同时,还展现了学生青春风采的生动作品。平台在“北京冬奥精神志愿者说”版块中率先推出了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打造的“冬奥黑科技”栏目以及系列志愿者故事,在“抗击疫情”专题中,汇聚了千名师生“云”合唱、讴歌“最美逆行者”微纪录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此外,平台还是强化师生密切互动的桥梁纽带。在心理健康方面,平台设置“心理树洞”让学生可以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宣泄情绪、提出困惑,针对大学生的共性需求,平台用心理微课等形式予以回应。目前第一批有12门微课已经上线,其中包括“人际沟通”“考试焦虑”和“时间管理”等。

  张文斌表示,下一步,平台将从丰富优质资源供给、完善个性服务、扩大宣传推广等方面加以改进。将组织专家结合学生疫情期间心理需求,着力打造人际交往、睡眠管理、压力释放、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心理科普微课,同时也将持续挖掘梳理冬奥会志愿者生动案例和志愿故事。采集在线提问中的各类成长困惑和发展需求,由专家团队针对学生在高效学习、职业就业、情感关系等方面的个性化问题,全方位解剖分析解疑释惑,定期发布暖心贴士和更新调整专栏。充分依托智慧平台的推广辐射优势,积极宣传推广各地各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强化抗疫知识普及、开展丰富校园活动和创新宣传教育载体等方面的有效“良方”,还有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一线、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不断加大经验推广和典型示范。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新增

  抗击疫情、心理健康、冬奥精神三大专题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新增设了抗击疫情、心理健康、冬奥精神三大专题。

  “这三个板块都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是实现锤炼意志、健全人格教育目标的重要的资源。”王登峰表示。

  王登峰介绍,“抗击疫情”专题的设计思路是集中展示教育系统抗疫的顶层设计、实施过程和抗疫成果,指导各地坚持把抓好疫情防控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专题共包括九大版块:第一版块是“政策导航”;第二版块是“抗疫公开课”;第三至七版块是“五大战疫”,包括“校园战疫”“民生战疫”“医疗战疫”“科技战疫”“心理战疫”;第八版块是“地方动态”;第九版块是“影像记录”。

  

  

  

  

  

  “心理健康”专题按照分阶段建设,成熟一个上线一个的思路,第一阶段建设“精品课程”“心理微课”“心理驿站”和“援助热线”四个板块。

  

  

  

  

  “北京冬奥精神”专题分四个板块,分别为“冬奥精神冠军说”“冬奥精神师生说”“冬奥精神志愿者说”和“走进冬奥冬残奥”,旨在向广大学生讲好冬奥故事、传播冬奥声音、弘扬“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418万2022届毕业生注册、48万用人单位使用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宁小华介绍了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升级应用情况。

  据宁小华介绍,教育部全面加强平台推广,使用平台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明显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用户总量持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注册规模进一步扩大,2022届毕业生注册人数418万,比上线时增加122万;注册和使用平台的用人单位48万余家,比上线时增加8万余家。浏览量和访客量持续增加。平台日均浏览量为204万次,比上线时增加了108%;日均访客量为87万次,较上线时增加128.5%。新上线公益直播课5期,累计已达97期,新增收看人次超1400万。

  “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下一阶段将聚焦重点,持续推动平台优化,充分发挥平台促进就业的作用。”宁小华表示,接下来平台将进一步丰富岗位资源,扩大岗位覆盖地域范围、专业类别等,加大专项招聘活动组织力度,更好服务广大毕业生求职需求。提升平台使用便捷度,加大研发力度,用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岗位搜索、人岗精准推送等功能。确保平台运维安全,实时监测处置平台运行安全相关情况。强化用人单位资质审核,确保岗位信息真实准确。同时,平台将针对就业歧视、欺诈等问题,及时向高校毕业生发布警示提醒。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累计浏览量达22.2亿次

  在发布会上,续梅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一个月以来,中小学平台资源由上线前的10752条增至目前的28568条,截止到昨天,累计浏览量达到22.2亿次。其中开设的“专题教育”和“课后服务”两个板块浏览量合计达到3.7亿次,有效服务了“双减”课后服务工作。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期推出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资源平台以及“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该平台自3月28日正式上线,到今天整整一个月时间。一个月以来,平台资源不断丰富,浏览量大幅增加,用户活跃度持续走高。

  此外,高等教育平台自上线到目前,浏览量已经接近900万人次,高峰时一秒达到7000人次,访问用户覆盖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六大洲129个国家,查看点击学习课程超过2.5万个,占全国课程比例已经超过了93%。职业教育平台目前已经汇聚了将近200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6000余门在线精品课和2000余门视频公开课,有力促进了优质资源的集成共享。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建设助力唱响“大思政课”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介绍了“大思政课”以及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有关工作情况。

  宋凌云表示,教育部大力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深入推进“大思政课”资源建设。目前,平台汇集了文献资源300余万条、电子图书4万余册,索引数据50余万条,文献资源2万余篇等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还研制实施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建议,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组织开展了联学联讲联研、教学展示观摩、研制专门教学建议,打造了一批思政“金课”。组织开发思政课教学课件、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以及在线示范课程库等优质资源。创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以集体备课平台为核心,以8个教学创新中心、34个研修基地为支撑,建设了包罗教案、课件、讲义、案例等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思政课“超市”。此外,教育部还打造“大思政课”网络云平台。连续五年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活动,有近千所高校师生参加。

  当前,教育部正在开发建设大学生学习思政课“青梨派”平台,服务大学生网络学习思政课和思政课学习成果展示。同时,各地各校也紧跟“大思政课”和信息化建设,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陆续建成智慧思政平台,开设线上直播的“云课堂”,邀请科学家、老同志、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讲述“思政大课”。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好信息化这个引擎,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启动建设‘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强与有关部委、各地各校协同共建,强化实践教学,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贯通。建好用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持续扩充‘大思政课’优质资源。推动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宋凌云说。

  

  点击下方蓝字进入平台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扫码下载进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记者 焦以璇 张欣)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王佳实

  举报/反馈

上一篇:技校报名怎么选学校?怎么选专业?
下一篇:成考考哪些科目考试?有哪些要求?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