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应试教育才最公平!从《人生七年》看欧洲的阶级僵化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3-27
手机版

  原标题:应试教育才最公平!从《人生七年》看欧洲的阶级僵化

  #大有学问#

  经常听到学生和家长抱怨,应试教育反人性、灭人欲,亟待改革云云。

  那么,应该改成怎样的教育呢?

  穷人家的孩子极尽快乐教育,十几岁时正式成为体力劳动者或其他低收入者,并且从思想上让这些人觉得一切发生得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富人家的孩子拼命卷,各种贵族私立学校,从清晨学到凌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解得了微积分,写得好哲学论文,上马就是一套行云流水的马术表演,下马就是一手优美婉转的高难度琴曲。

  然后阶级固化,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这绝不会是90%以上的穷人希望看到的。

  还记得那部《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吧,名叫迈克尔·艾普特的国外导演在穷、富阶层共选择了15个7岁的小孩子,每隔7年,对他们的人生现状进行跟踪记录,到2023年,这群孩子已经63岁了。

  这15个小孩中,富人4人、中产6人、穷人5人。

  尼古拉斯(Nicolas)是15人中唯一一个实现了阶级跨越的孩子。14岁时的他还只是一个腼腆羞涩的农村少年,但是21岁考上牛津大学物理系后,人生开始发生变化,24岁时迎娶同校年轻貌美的女学霸,28岁成为副教授,进行核融合研究。35岁时功成名就的回到家乡显摆,收获无数艳羡目光,42岁时晋升为正教授,49岁时再度婚迎娶白富美。

  如果非要讨论小尼是怎样走上人生巅峰的,我认为绝对要归功于他个人的超高智商和超强专注力。靠着明显高于凡人的智力水平,同时又在少年时付出了远超同龄孩子的努力,才获得了后来的一切。

  另一位成功人士布鲁斯(Bruce)7岁时就研究贫富不均的问题,许下宏远“我要去非洲帮助那些孩子,把没文化的人教育得好一点”以及“我想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21岁同样考上牛津大学并一路读到数学博士。人家博士在读期间不仅不愁毕业,还在假期花了7个月时间去残疾人学校义务教书。

  28岁时认为大众教育(与私立教育相对)能够遏制阶级分化,于是35岁跑到孟加拉普及教育。42岁时不知是不是迫于催婚压力,结婚后过上了正常大叔的生活:回到私立学校教书,给老婆做饭吃,为挺起的大肚子无比懊恼,并一直将这种生活持续到63岁。

  有时我会思考,人家这些可进可退的人生经历,底气缘何而来呢?反正我的结论是他的贵族家庭背景。如果我从小也是这种条件的贵族家庭出身,说不定我也有这样的大爱身材怀呢!

  出租车司机托尼(Tony),向大家诠释了平凡出身背景下的平凡一生。7岁时觉得一起拍纪录片的贵族孩子太“装”,就跑过去给了人家一拳。

  15岁辍学,认为上大学没用(像不像我们的读书无用论),参加赛马、到赌狗场做狗仔……但幸运的是,他并没有成长为一个小混混。而是在28岁时考上出租车司机,娶了一个F罩杯的老婆。

  35岁时数次不忠,老婆险些把他扫地出门,但是由于他悔过的态度足够诚恳,嘴巴哄起人来又足够甜,终于求得了老婆的原谅。几年后,举家搬到西班牙住上了大房子,并得益于几次精准的投资,家里积累了一些财富。

  这样头脑灵活,没有学坏,努力上进,口齿伶俐的小伙子,相信在哪里混得也不会太差。

  出生于底层的女孩子杰基(Jackie)则是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做“出生于中层,抱怨中层,终究成长为底层”。

  7岁时,她也曾一本正经的告诉导演和观众们“妈妈因为有七个孩子,很不幸”。最后却重复着她妈妈的人生,一生中结婚两次、分手两次,收获了三个孩子,却只能依靠救济金抚养他们。

  她只在21-24岁工作过短短时间,其他时间几乎都用于结婚、生娃、分手、再结婚、再生娃,恶性循环让她大半生靠领救济金生活,甚至“身体无法承担劳动之时,政府却拒绝再给救济金”。

  还在21岁和49岁时,两次与导演爆发争吵,认为是这部纪录片毁了她的人生,让她遭遇到这一切的不幸。

  直到63岁的采访时,生活没有任何起色,依旧贫苦潦倒。

  反正我认为身边受过应试教育的小姐姐们,没有这样挥霍自己人生的存在。大家在面临人生低谷时,也绝不会将过错归结于一位毫不相关的人。

  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这几个人,显然在他们那个资本主义地方里,除非拥有极其出色的智商和学习能力,否则几乎不具备任何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

  没上过学的家长几乎一定教育出没上过学的孩子,对自己不负责任、生活一团混乱的家长也几乎一定能够培养出复制自己人生的孩子。

  如果没有我们的义务教育,没有我们的应试教育,现在天天坐在大学或研究所里抱怨着卷到飞起的副高和正高们,有多少正在地里插秧,有多少正在超市收银,有多少正在工地上搬砖,有多少正在家里说老公打孩子……正是万恶的应试教育和相对公平的选拔考试,让穷人家的孩子拥有了和贵族子弟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喝咖啡的资格。

  不是每一个被客气称为“学霸”的人,都有着成为牛津大学核物理专家的能力。建议看看这个纪录片,对自己、对孩子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知,有利于重新认识现行的教育政策,并且学会知足和感恩。

  责任编辑:

上一篇:解读丨关于广州中考体育新政,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下一篇:班主任总结:长大有出息的孩子,大多有4个特质,跟成绩关系不大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