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人五种常见的官场称谓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4-11
手机版

  原标题:古人五种常见的官场称谓

  古人在称谓上面十分讲究,尤其是官场之上,如何称呼对方事关尊卑、礼仪。官场上的称谓历来也最复杂,很多叫法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称王羲之为王右军,称高适为高常侍等。那么,古代官场上的称谓是否有迹可循呢?

  第一种是直接以官衔相称

  比如在《史记》中就有《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这里指的就是汉初开国功臣萧何、曹参二人的传记。因为萧何、曹参曾任丞相,故而司马迁以萧相国、曹相国相称。

  再如《三国志》称王修为“王别驾”,这是因为王修当时任青州别驾。又如《儒林外史》中称汤奉为“汤知县”,是因为他担任高要县知县。

  这种以官衔名直接称呼按说应该是主流,什么人担任什么官职,以其官衔称呼简单易懂,合情合理。可事实上,古代的官称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古代的官衔很多都是三个字以上的,在日常称呼中较为不便。

  以明清时期来说,有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衔,如果称“李左都御史”、“张布政使”,这显然就很拗口。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以二字相称,即用简称(也称省称)。

  另外,自唐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官场称谓中,一般又不直呼其实际的官衔,而习惯用古代相应的官衔简化之后作为代称。

  第二种是简称

  如上所述,古人以官衔相称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二字简称。杜甫有诗云:“清新庾澄开府,俊逸鲍参军。”这里的“开府”指的就是“开府仪同三司”,“参军”是指“前军参军”。这类称呼在古代十分普遍,很多史料中都用这种方式称呼某人。

  杜甫自己也被后人称为“杜拾遗”,这是因为他担任过左拾遗。又因他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他的诗文集也就被称为《杜工部集》。

  宋代时著名的大文豪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故称其为苏学士。这些简称当然在诗文中也很常见,如欧阳修给苏轼的诗中就有这样的名句:“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这里的“翰林”指的就是李白,而“吏部”指的就是韩愈。

  第三种是用古称

  所谓的“古称”是指唐宋时期,习惯以秦汉时期的官衔相称,比如称县令为“明府”,称刺史、知府、知州为“太守”,这些称呼都是汉代的官名。

  到了明清时期,官场上很快掀起了一股复古风,在官衔称谓上都用古代相应的或高一级的官衔相称。我们在很多明清小说,或是明清史料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如《儒林外史》中就有“王观察”、“王太守”这样的称呼。实际上清代并无这样的官衔,“观察”好比是道员,太守就好比是知府。

  再如,清代本不设宰相,内阁大学士为文官最高品级,所以称大学士为“相国”,如很多史料中就称李鸿章为“李相国”。其实,相国也是汉代的称呼,因其与大学士类似,故有此称呼。

  第四种是爵位称

  古代的一些高级官员,不仅有官衔而且还有爵位,因此习惯以爵位相称。比如韩信的爵位是淮阴侯,张良是留侯,所以司马迁将他们二人的传记称为《淮阴侯列传》《留侯列传》。

  再如三国时期的名相诸葛亮,他的爵位是“武乡侯”,因此后人都将诸葛亮称为“武侯”,纪念他的祠也称为武侯祠。还有明代著名的谋士刘基,朱元璋开国大封功臣时,封刘基为诚意伯,故而他的文集就叫《诚意伯集》。

  清代时爵位大多是封给八旗贵族,汉人中得爵者不多,因此以爵位相称的风气并不十分盛行。唯独在宗室之内较为常见,如称多尔衮为睿亲王、奕为恭亲王等,这些都是以爵位相称的典型例子。

  第五种是地名称

  以地名来称谓叫做“地望称”,这在古代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称谓。比如柳宗元是河东人,故称柳河东,王安石是临川人,故称王临川。以出生地之地名为称在明清时期用得最多,也最为普遍。

  如嘉靖朝奸臣严嵩是山西分宜人,所以称严分宜;弘治朝名臣刘大夏是湖南华容人,故称刘华容。这样的称谓在史料中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对此不加以了解,那么读者自然不知所云。

  当然,以地望称最为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清末时期的一副对联,联曰: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里所说的“合肥”指的就是李鸿章,而“常熟”指的就是翁同龢。

  责任编辑:

上一篇:原创熊出没、小猪佩奇上榜了!动画片,真的“毒害”了我们的孩子吗?
下一篇:【微笑品质科研】课题开题谱新篇 共赴“研”途繁花开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