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讲好工匠故事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4-12
手机版

  原标题:深度讲好工匠故事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广东省首部为工匠技能人才立传的15集纪录片《南粤工匠》已于近日全部播出。该纪录片于2022年11月18日首播。

  《南粤工匠》由广东省总工会策划推出,聚焦20位获得“南粤工匠”荣誉称号的工匠代表,记录他们的高超技艺和炼成经历,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016年起,广东省总工会发起开展“南粤工匠”学习宣传活动,如今已有100名南粤工匠获颁荣誉证书。省总工会此举走在全国前列;为20名南粤工匠拍摄纪录片的动作,也走在全国前列。

  不吝投入,以较长时段的影像方式,深度讲述、长线传播工匠故事。广东省总工会此举,是不忘初心、弘扬工匠精神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升级,更是助推经济、文化、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走心”之作,既打造了南粤工匠形象IP,也是工会自己的IP打造。

  《南粤工匠》所选取的20名工匠,有传承“非遗”的手艺人,有产业一线的技术工人,还有高技能技术人才,他们无不专心致志,身怀绝技,在各自的岗位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卓有创新,业绩非凡。他们共同用实践阐释着什么是工匠精神。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不仅勇于实践,对于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也善于思考和表达,让人感到技艺本身也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作为久久为功的匠人,能由技入道,像庄子笔下的庖丁等绝技者一样有所思悟,也是自然的质变,这本身就是匠人的一种境界。可以说,我们从纪录片中所看见的南粤工匠,本身就是一批“高质量”的人。他们绝对不是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笔下的“劳动之兽”,而是她笔下的“创造之人”。我们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样一批“高质量”的“创造之人”作为支撑、引领和榜样,这是《南粤工匠》纪录片给人的重要启示之一。

  要说我们的文化有着轻视工匠的传统肯定不够全面,因为儒家经典《周礼》就有关于“工匠作为”的专章《考工记》,其绪言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是赋予能发明创造的工匠以圣人的地位。而民间关于能工巧匠鲁班的传说和崇拜,更是对工匠的“封神”。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匠神赫菲斯托斯和他的故事,也有歌颂他把各种匠艺传遍全世界的诗歌。可见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无问西东,都是需要并存在的。现在,中国工会讲述新时代工匠的故事,广东省总策划推出《南粤工匠》纪录片,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篇章,是“高质量发展”命题作文之下的“巧者述之”,也是谱写文明再创辉煌的劳动之歌。

  工匠精神内蕴着传承也包含着创新,这体现在从陶器成形到神舟上天一路走来不断的“变形记”当中,从木制纺织机械到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历程当中。工匠精神起于手艺,绵延相传,现仍塑造着“制造业当家”的形象,决定着其水平高度。工匠精神本义是制造中的匠艺和态度,但早已引申“出圈”,成为各个行业、各个群体都应当具有的一种精神。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其《匠人》一书中也说道:“匠艺活动其实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欲望。匠艺活动涵盖的范围可远远不是熟练的手工劳动;它对程序员、医生和艺术家来说同样适用;哪怕是抚养子女,只要你把它当成一门手艺来做,你在这方面的水平也会提高,当一个公民也是如此。”《南粤工匠》纪录片第7集主人公——享誉国内外的小提琴制作师关尚持也认为,匠人精神不一定体现在手工中,在任何领域都需要。

  以这种价值审视《南粤工匠》纪录片的策划及其文本呈现,我们更感到这部作品是有深度、值得传播并“出圈”工会长线流传,并期待其留在未来的记忆宝库当中。从片中我们感到,技巧和匠魂是相得益彰的。技艺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技能的炼成,也蕴含着精神创造的奥秘,也可以作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借鉴。从汽车钣金工叶世远(《南粤工匠》第2集主人公之一)戴着手套的手对车门凸凹的细腻感触,从“文物医生”李涛(第1集主人公)所讲述的“最小干预原则”及其“与先贤对话”的体验,都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说,工匠精神也导向文化的领域,并扩大及社会的层面,包括工会人在内,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养成,都可以取法乎“上匠”,从而实现自身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的命题下,广东省总推出策划,深度讲述工匠故事,为全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可谓善莫大焉。(詹船海)

  举报/反馈

上一篇:7年万店、实现盈利,但锅圈食汇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下一篇:枯杨故事:茅山道士降妖龙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