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全面推进智慧交通检测“工匠源”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工作纪实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佳琦 报道

  近年来,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始终坚持根植济南、面向山东,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定位。积极适应我省交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构建“产学研培鉴”产教融合新体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了集教学、培训、科研为一体的智慧交通工程检测“工匠源”实训基地。

  一、主要做法

  (一)高起点谋划,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数字化公共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学院按照“科学性、实用性、体系化”的原则,以“打造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的经典落地案例”为建设目标,按照“集成式、多功能、开放式”的要求,完善“实训+实战+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打造了智慧交通工程检测“工匠源”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科研、培训及社会服务全覆盖。引领实训基地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智慧交通高质量发展。

  基地分为现场检测实训基地(道路工程、地基基础、主体及桥梁结构工程、交通安全工程)、建筑材料试验实训室、理论培训教室、后勤保障服务中心四个部分,融合了基桩、公路、桥梁、交通安全设施病害检测等元素。为了适应我省交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基地在传统实训场所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字化提升。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轮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将交通园林景观、路桥、基桩、桥梁构件、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检测等元素信息数字化,建成了集工匠文化传播、典型结构认知、质量管理控制、社会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的智慧化、信息化、数字化大型综合性研修实训服务基地,打造成了“数字交通”的缩影。

  (二)高质量推进,面向交通行业发展需求开展高水平服务

  基地自建成以来,一直坚持真实实用、先进示范、导向引领、校企共建、效益互惠的理念,积极组织企业员工实习实操培训、校内学生实操第二课堂、“技能兴鲁”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技能竞赛、公路水运检测机构试验比对及基于基地的技术研发等活动。

  打造了“学岗直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材料及现场检测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以实训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员独立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能力。

  (三)高水平管理,确保基地培训项目高质量实施

  1.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基地设有较完备的《培训教学安全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环境维护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培养管理制度》,同时设有《安全作业和内务管理程序》《化学药品及其废弃物安全操作与处置程序》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程序》等程序文件。并落实专人专管责任,用于规范基地实训教师、培训学员、仪器设备安全管理、药品安全管理等,坚持预判在前、措施在前、行动在前,全面做好培训安全工作。

  基地构建了财务相对独立、人员适度共享的管理模式。职能部门和高水平专业教师构成了管理团队,指导、监督实训基地的运作及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研究并提出实训基地培训教育的发展方向;探索新的实训办学模式、机制和方法;开拓实训办学渠道。实训基地综合科负责培训业务接洽、招生,培训基地的管理、组织、协调及资产设备管理。实训基地财务科负责实训基地的财务、往来账目管理。实训基地教务管理科负责教学的组织、计划 (实训室、设备)、课程安排、检查、协调、班务及聘请任课教师,协调基地教师、授课教师的相关工作。实训基地后勤保卫科负责协调学员的交通、安全、食宿安排等相关工作。

  2.完善保障机制建设。为确保基地建设的按时保质完成,学院建立了资金保障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共建机制和激励机制。

  3.完善过程管理机制建设。基地严格落实培训考核机制,每期培训均设置最终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者发培训证书,不合格者补考。培训综合成绩根据培训态度、应知应会考核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核定学分,记入学员档案。

  成果成效

  (一)共享实训基地资源,面向企业开展建工建材、交通工程检测技术人员实操培训

  基地建成以来,根据企业生产一线培训需求,开展了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检测及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实操培训、低应变法及声波透射法桩身完整性及桩身强度检测实操实训培训、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技能竞赛赛前培训、交通安全设施基地组织公益比对活动。直接服务企业员工1000余名,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图1 企业员工实操培训现场

  

  图2 全省交通系统检测机构比对活动现场

  (二)组织在校学生第二课堂,深入检测一线零距离教学

  学院按照工地试验室的标准打造完成了“智慧交通试验检测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学院第二课堂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涉及室内原材料及无损检测内容,零距离教学让学生所学技能与生产一线无缝衔接。

  

  图3 在校学生第二课堂实操培训现场

  (三)以赛促建,组织省内一线检验检测人员参加省级二类竞赛

  学院依托基地承办省级二类技能竞赛“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包含水泥和沥青两个项目,重点考察选手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水平,是适应新时代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竞赛模式。

  竞赛面向省内持有交通运输系统试验检测工程师或持有试验员资格证书人员,共有来自全省180余人参加了决赛。目前,获得各竞赛工种(水泥、沥青)个人决赛成绩第1名的选手,已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其他获奖选手也按文件要求获得相应奖励。

  竞赛展现了我省公路水运检测技能人才的精神风貌,赛出了“匠人”水平,更赛出了“齐鲁风采”,为实现我省“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目标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支撑。

  

  图4 全省交通系统技能竞赛赛前培训和竞赛现场

  (四)产教研深度融合,进行科研项目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

  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在基地建设自融雪智能路面试验段,长期观测其使用性能,并在东营市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积极推进SDCA团体标准建设。先后参与《岩溶区桩基施工技术规范》(DB 37/T 4337-2021)等两项地标标准、《水泥混凝土振动拌和生产技术规程》(T/SDSJZYXH 0003-2021)等多项团体标准的编写工作。目前正拟申报交通安全设施方面团体标准的建设工作。

  积极进行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课题研究。承担了山东省人社厅、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多项课题研究工作。目前完成《基于智慧化实训基地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基于新旧动能转换形式下基桩检测教学培训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平台课题10余项。

  (五)打造我省交通运输优质教育品牌和专业研修培训新标杆

  立足服务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充分整合全省交通运输各有关业务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建立了集人力资源管理与教育培训于一体、上下贯通、服务全局的交通运输“互联网+教育”体系。

  (六)引入“互联网+”概念,搭建基于产教融合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在完善线下实操培训的同时,积极构建线上教学资源库。采用在线直播、录播回放、互动解惑、考核测试等多元手段,弥补线下培训时间、场地的限制不足。

  (七)建立专业工作群,进行专业交流,解决工程中的疑难问题

  组建2400余人的公益专业QQ群“山东省公路水运检测人员学习交流群”,用于行业内人员专业探讨。根据新标准、新技术的实施情况,群内及时上传、更新学习资料;对群成员提出的专业问题,及时回答、实时解惑;群内定期开设讲堂,对大家关心的专业问题进行讲解。充分发挥了搭建平台、学习交流、技能提升的作用。

  基地建设近两年时间,智慧交通检测“工匠源”实训基地先后被济南市授予“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建设项目”;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 “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建设项目(山东省智慧交通研究试验基地)”;被山东省工信厅授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示范类)”;被山东省大数据局授予“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交通)”;被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授予“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第一批试点项目”等品牌建设项目,已铸就成为同类院校全国一流的“产学研培赛鉴”一体化实训基地。并将继续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高中语文情境任务创设的实践思考研究
下一篇:助力科学教育,多名高校教师担任东莞这所小学科普导师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