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有意义的公开课,她们说愿意天天上!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原标题:这样有意义的公开课,她们说愿意天天上!

  教师为什么要上公开课?

  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 究竟何在?

  如何增强 教学设计的

  有效性和针对性?

  为彰显

  第14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候选人的

  成长案例价值

  以及思辨能力

  “河南教师”在2023年春季

  连续进行

  “成长1+1”集中展示活动

  

  这是“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

  宣传推介活动自2008年启动以来

  首次进行两位候选人同步展示的创新尝试

  这是展示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

  成长力量和精彩思想的平台

  今天

  为您分享的是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创新街小学 李健楠

  濮阳市第六中学 付言婧

  两位老师的主题思考——

  

  李健楠: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创新街小学教师,河南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

  

  付言婧:濮阳市第六中学教师, 河南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二等奖获得者,濮阳市骨干教师,濮阳市教学标兵

  公开课,怎么设计实施更有实用意义

  付言婧:我认为,教师上公开课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收获知识,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

  李健楠:我觉得上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探究的是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能够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理念,能够真正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等。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观课者和上课者取长补短,起到相应的引领及示范作用。

  01

  话题一: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公开课?其价值和意义何在?

  

  付言婧:要想上好公开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摆正心态,正确认识公开课的价值、意义,并着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公开课活动的意义,真正提高公开课的价值。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于漪老师说过:“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 ”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环节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设计的问题和任务应该具有层次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都有发言的欲望,都能真正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李健楠:的确如此,学生要学习,教师也要学习,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携手共进。要学习任何知识,包括上公开课,我们都要先学习相关理念,并把这些思想、概念进行内化,然后再进行灵活运用、迁移,用以切实改进我们的教学,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同时,在公开课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好这些理念,引领学生切实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让学生获得知识、滋养心灵,我想这 才是上公开课的意义所在。

  纵观一些公开课的现状,很多都是老师在学生的配合下, 将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精彩地演绎出来,更多地呈现的是教师的风采,却忽视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与原本公开课的目的及意义背道而驰。因此,上公开课之前,我们首先要端正态度,摒弃功利之心,真正借助观课教师的眼睛来观照自己的课堂教学,向内求,真正实现自身的成长与提高。这样有意义的公开课,我愿意天天上。

  02

  话题二:公开课由于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确实需要精心设计、准备。不过,如何让教学环节的设计更有意义呢?

  李健楠:我觉得教师在公开课中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具有有效性。

  付言婧:李老师说得对。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应该 更多地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深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意义重大。

  在教育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材中,有不少例题设置的情境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有些事情可能相当一部分学生还都不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学习起来有隔阂,有难度。 比如:在数学教材中,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是学校在举行运动会,然后介绍了拉拉队的人数……

  要知道,在一些乡村、偏远学校,是不存在拉拉队的,甚至连校运会都可能没有。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例题进行改编,设计为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教学情境;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介绍和补充。

  我在讲市优质课《用连乘解决问题》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在学校教研组长的帮助下,我们设计了学校购买防疫物资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购买防疫物资来学习“用连乘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再通过计算班级购买口罩数量等来巩固练习,最后通过向学生讲解我们国家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来升华学生的爱国情, 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李健楠:刚才通过付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是一名语文老师,虽然学科不同,但还是有相同点的。除教学设计要有效外,我觉得公开课的教学活动一定还要有针对性。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活动的机会,要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付言婧:对,还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进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一般适用于课堂生成比较活跃的环节。 无论教师的预设如何考虑周全,都无法穷尽课堂“合作”的“生成”。

  因为课堂“生成” 本身就有其不可知的一面,再加上 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表达上的差异,这就导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许多的精彩。所以,我认为,一节理想的公开课上,一定有小组合作,这也是一个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

  

  李健楠:听了付老师的经验介绍让我觉得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针对性、有效性开展。“双减”背景下,向课堂要效率,是每一个教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请问,在这方面,付老师还有好的建议吗?

  付言婧:确实还有一点,那就是要优化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反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层次设计课堂练习,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比如,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

  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动物运动会》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堂枯燥简单的数学练习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03

  话题三:公开课上得再好,也要回归常态课,把每一节常态课都上得像公开课一样效果好。那么,你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呢?

  

  李健楠:我曾讲授过一节市级优质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这节课为例浅谈一下我的认识。小学 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预测策略 ”单元。

  按照课标的要求,教师需将“阅读策略”课程目标具化为课程内容,凸显阅读策略这一课程目标的系统性、阶段性和科学性,让阅读策略编排变“无”为“有”、变“随意”为“有意”、变“模糊”为“清晰”,让课程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增强课程目标的指向性、指导性、操作性。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旨在唤醒学生预测的意识,激发学生预测的兴趣,启发学生预测的角度。因此,设计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教学时,一定要准确把握“七处旁批 ”与课文内容的关系,如果生硬割裂旁批和文本内容,不仅会使策略教学的课堂枯燥乏味,而且会造成强硬灌输预测策略知识的情形,背离教学目标。

  为了将旁批更好地与课文内容结合,真正启发学生习得预测策略,我在教学初引入“学习伙伴”的概念,引导学生和我一起假设“七处旁批 ”是自己的“学习伙伴”的思考后留下的。

  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和“学习伙伴”共同展开阅读,将旁批与课文内容结合。“学习伙伴”的设置能增强了学生的亲近感,便于学生理解旁批内容,也将旁批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付言婧:通过交流,我发现虽然咱们所教的学科不同,但在对公开课的认识,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的理解方面,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有一个疑问想问李老师: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的课堂反馈呢?

  李健楠: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形态,我认为教师都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并根据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引导。比如,这节预测课,预测的内容可能符合故事的实际内容,也可能不一样,无论如何,只要学生的预测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我们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呵护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其实无论哪个学科,最终的目的都指向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必须进行有机融合,实现相辅相成的目的。

  付言婧:谢谢李老师的智慧分享,我也深受启发。总的来说,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我们都要认真对待,用更多元开放的心态对看待教育,用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用更开阔的视角虚心接受同行的指正,真正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新的成长和收获。

  推荐阅读:

  成长1+1⑦:教师读写如何坚持下去?他们探讨出了“绝招”!

  成长1+1⑥:这样用好学生的反馈,课堂效率自然大幅度提高!

  成长1+1⑤:一线教师想要读懂教材,这一关必须得过!

  成长1+1④:学她们丨做"太阳型"的教师,走到哪儿亮到哪儿!

  成长1+1③:避免走错路!教师个性化的成长道路如何探索?

  成长1+1②:快速成长的青年教师,都是这样向师傅学习的!

  成长1+1①:教师成长,如何把握契机、创造契机?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把常态课上成公开课↓↓ ↓

  责任编辑:

上一篇:华中农大这位数学老师,有何与众不同?
下一篇:字节去年营收5496亿,称要对PICO等业务平常心;苹果MR头显概念渲染图揭露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