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轰动一时的才女“林徽因”为什么最终选中梁思成?
前言
林徽因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独特创造力的建筑师和诗人,对其的研究热度呈现一个“后来者居上”的趋势。对于林徽因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并由80年代起步入一个上升的时期。21世纪以来,对其文学创作和生命历程的研究才逐渐活跃起来,并日趋走向成熟。而有关林徽因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文学创作的视角,或是人生经历的视角出发,关注其文学创作或是性别角色,以及对其私人情感的大众化解读。目前林徽因的相关学术研究资料已经比较丰富和全面。大体上可分为非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和心理学取向的研究。
一、非心理学取向的研究
一代才女林徽因以诗人、文学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然而纵观其一生,女建筑师却是她毕生的职业寻求。在职业选择上,林徽因并未选择符合传统女性形象的职业,而是选择了从业人数以男性为主的建筑师行业。在建筑生涯中,林徽因为考察古建筑跋山涉水,处处彰显出男性特质。而在学术成就上,林徽因则常常隐于丈夫梁思成的光芒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以个人的身份凸显其成就。即使如此,林徽因依然穷其一生追寻着对建筑的理想。对于建筑师职业特征以及因性别造成的职业差异的探讨,将有助于对林徽因职业决策的探讨。林徽因于1920年随父赴欧期间结识徐志摩。
徐志摩在伦敦期间扮演了林徽因在文学上的引路人,但随着二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徐志摩展开了对林徽因的追求。尽管这份追求被林氏父女婉拒,但无论是从徐志摩本人,还是从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情感来看,徐志摩似乎都算是林徽因追求者中的佼佼者。
就徐志摩本人而言,他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的一个绅商之家。其父徐申如子承父业经商,是一位有名的实业家。其母对徐志摩感情极深,也很是溺爱。而徐志摩家族不仅远祖代有名人,曾祖以来也是文脉不绝由此可见,徐志摩有着较好的家世背景。而徐志摩“忧容”而“温和”的性格特质也一度令林徽因动容。徐志摩在美留学期间成绩斐然,专心求学,同时又十分关注社会问题,也可见其青年才智。
至于才华方面,徐志摩以“诗人”身份创作新诗,留名于世,足见其才华之斐然。从徐志摩的出身、性格、才华等各个方面来看,这些都符合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择偶标准。而就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情感来说。二人在文学上的相似性贯穿着交往始终,徐志摩从一开始便担任了指导者的角色,将林徽因引入了英国文学的世界。
费慰梅认为,林徽因亦被徐志摩的性格、执着追求以及他的热情所深深吸引而直至1931年,林徽因在香山疗养期间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也受到了徐志摩的影响。林徽因在香山的诗作大多被认为是对徐志摩诗作的应答在林徽因的所有诗作中,爱情诗占据了很大比重,且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去描写,不难从这些爱情诗中发现林徽因波澜起伏的心理内涵而林徽因在此期间创作的一篇小说《窘》,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人之间的交往,林徽因将与徐志摩之间的情感体验写进了文学作品当中这些文学创作都反映出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深厚情感。而1931年徐志摩意外逝世以后,由于向凌书华索要徐志摩“康桥日记”受阻,林徽因为此情绪十分激动,又转而连致两封信向胡适催要,由此可见徐志摩对于林徽因的重要意义。
然而无论是在伦敦期间还是在泰戈尔访华期间,林徽因都没有回应徐志摩的爱意。而在香山疗养期间,林徽因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对“爱恋”的向往,却往往以理性的回归收场,最终形成了面对情感的矛盾态度。
面对徐志摩的执着追求,林徽因为什么没有回应,并最终在婚姻抉择上选择了梁思成?即使在婚后,林徽因也对徐志摩表现出了深厚的情感,她到底爱不爱徐志摩?最终又为何选择了梁思成?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二个悬疑性问题:面对惺惺相惜的徐志摩,林徽因为何在婚姻上选择了梁思成?
二、寻找自我同一性——从徐志摩
跟随父亲林长民旅居伦敦的林徽因正值十六岁,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林徽因需要以身边的人为榜样,以此不断建构自己的未来形象。林徽因对文学领域产生兴趣,与其家庭环境不无关系。林徽因祖父林孝恂为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父林长民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与书法家。而在旅居伦敦期间,林长民交游甚广,其中不乏当时英国最为杰出的一批文人,在这样一个社交圈子中,林徽因的文学潜能得到了启迪和熏陶。而徐志摩的出现,则直接将其引入了现代文学之门。
林徽因遇到徐志摩时,也正是徐志摩转变志向之际。1918年,怀着实业救国梦想的徐志摩赴美留学,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此间徐志摩接触到尼采哲学思想及罗素带来的风潮,为以后赴英埋下伏笔。1920年,徐志摩前往伦敦追随罗素,然而事与愿违,在得知罗素已被康桥除名后,又转而追随狄更生。与此同时,由梁启超引荐,徐志摩结识了此时人亦在伦敦的林长民并由此认识了林徽因。此时的林徽因随父亲寓居伦敦,父亲有时会外出开会,林徽因只得独自一人留在家中。林徽因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
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在孤独与苦闷的环境中,林徽因亦产生着这样的想象,“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正是在这种真实的心理感受下,徐志摩闯进了林徽因的世界。空虚和害怕会让人产生孤独之感,而与他人的交际可以使自我不再空白,个体亦可以通过与他人关联来体验最初的自我徐志摩的出现,则为林徽因提供了一种自我镜像。
此时的徐志摩正陶醉于现代英国文学之中,而他对于文学的理想又与狄更生息息相关。在性情方面,“柔和、理想主义、关注理想世界、有着‘与众不同的价值标准’。而相同的描绘当时也常被用于形容徐志摩,他们二人性情之相通可见一斑而在文学方面,徐志摩也同狄更生一样“毕生痴迷于柏拉图、歌德和雪莱这种文学交流亦是林徽因寻找自我的一种体现。罗洛?梅认为,个体的存在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的影响。
他必须不断与别人交往,并建立和保持必要的相互关系,从而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发现自我林徽因在与徐志摩交往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感性”的自我,同时也对徐志摩带来的英国文学与新思想产生了认同。之所以认同,是因为这是对个人身份的清晰性的尝试方式,其实质是将自我意象投射于他人身上这种认同体现在林徽因后来的文学创作中,林徽因唯一的翻译作品《夜莺与玫瑰》讲述了夜莺为青年寻得玫瑰勇敢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则结局中这一理想的“爱”受尽现实的蹂躏,但夜莺行为中的浪漫与深刻,却传达着徐志摩追寻真与美的精神与理想,它们同样成为了林徽因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随着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交往,二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徐志摩由文学引导者变为了恋爱追求者,为林徽因带来了一份“甘冒社会之大不韪的恋爱自由”。而在对徐志摩人格特点的描述中,林徽因认为徐志摩“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而徐志摩最为动人的特点,则“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除人格特质外,徐志摩在雨中等虹、追求恋爱自由、弃博士学位要拜罗素为师等种种旁人不能理解的行为,于林徽因却是“都不是我们寻常能够轻易了解的神秘”“他只是比我们认真,虔诚到傻气,到痴!”见林徽因笔下徐志摩拥有的这些人格特质以及感性的行为都更加偏向于女性。
三、确立自我同一性——到梁思成
早在赴欧之前,林徽因就与梁思成就有过一面之缘。1919年,梁思成在父亲的“介绍”下认识了林徽因。虽然两人之间的恋情开始于回国之后,但从他们的初遇不难看出,二人的交往与父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梁林“两家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林长民与梁启超都出生于19世纪70年代,他们同属于晚清知识分子,而两人也有着大体相同的政治抱负。
1917年7月,段祺瑞重组内阁,林长民入阁任司法总长四月有余,梁启超则在内阁掌管财政,二人意气相投,携手鼎力推动宪政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家早已有结秦晋之好的意愿,“他们想用启超家的爱子思成和长民家的爱女徽因之间的婚姻把两家进一步连接在一起,这个想法是毫不奇怪的(如此,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双方父辈的认可下开始了交往。1923年1月,梁启超与林长民就已认定子女之间的婚约。林长民欲即刻订婚,梁启超则认为应先完成学业,之后方可订婚约,不久便结婚。双方家长仅止于此,并未再干预儿女的婚姻。
从徐志摩到梁思成,林徽因对追求者态度的转变,也受到了父亲林长民的影响,这仍然表现为她对于父亲的认同。在父亲林长民的认可下,林徽因开始了与梁思成的交往,二人相似的教育背景、共同的兴趣爱好,乃至于恋爱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都使得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感情逐渐升温。除音乐、体育等兴趣爱好外,真正使林徽因与梁思成能够走在一起的,是梁思成在美术方面的天赋。梁思成自小就偏爱“匠作之事”,爱好绘画、雕刻和木工等这样一来,两人一起立下了学习建筑的志向,这使得他们在思想上更加接近了。
二人的感情在日常交往中逐渐升温,林徽因在留学期间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的成年早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包括心理上的准备性以及承担婚姻生活中彼此亲密的任务。此时的青年男女已经具备了能力去相互信任、调节工作、生儿育女,并自愿分担各方面的生活,同时期待着充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1927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随着毕业,二人的婚事也开始被提上日程,林徽因与梁思成就此征求了父亲梁启超的建议。12月18日,梁家为梁思成行文定礼,在京寓举行,颇庄严郑重。
而对于二人婚礼方面,梁启超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是结婚地点,梁启超指出由于政治局势,婚礼不能在北京举行。林徽因、梁思成决定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婚礼,选定此日期结婚含纪念宋代建筑家李诫之意。在婚礼中,林徽因不愿着西式结婚礼服,便自己设计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结婚礼服。
四、爱的抉择
林徽因传奇的婚恋故事至今仍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然为何林徽因最终在徐志摩与梁思成之间选择了后者?中国自古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前提下,由媒人作为中间者进行评估与配对,挑选符合相对应社会规范的男与女做媒,对个人的评估标准有才艺、品格、财富、前途等因素,而评估的社会规范包括种族、宗教、社会阶级、年龄、同乡、近亲等因素。在清末民初的新动向下,除了封建社会择偶一向以“门当户对”为首要条件,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对方的才学与品德,日益追求彼此之间的情爱。时代潮流必然会影响个体对于自己择偶的判断,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到个体自身的生命经验,林徽因对于婚恋的抉择,可由她生命前期中出现的两位追求者来进行透视。本我之爱——徐志摩超我之爱——梁思成
结语
林徽因最终在与梁思成的交往中确立了自我同一性,而两人对于建筑的共同志向,使得林徽因再一次选择了建筑作为学习专业。最后,留学期间频遭变故使林徽因再次陷入了同一性危机当中,林徽因通过内化父亲身上的男性特质以及与梁思成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解决了这一阶段的同一性危机,这进一步巩固了林徽因的自我同一性,并由此建立了职业同一性。这使得林徽因最终选择步入建筑领域,并以此作为毕生事业。
而在择偶方面,林徽因最终选择梁思成作为终身伴侣,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林徽因对于父亲传统文化观念的认同,也就是对于“超我”的认可,使其选择了更为符合传统择偶标准的梁思成作为恋爱对象。其次,林徽因早年与母亲建立的不安全依恋关系促成了林徽因对确定性的追求,这使得林徽因更加倾向于梁思成所具备的基础型人格。最后,林徽因在与梁思成的交往中最终确立了自我同一性,并由此建立了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梁思成与林徽因对于建筑的共同志向,使得林徽因的建筑理想得以实现,同时也满足了父亲林长民对林徽因的性别期待。
上一篇:讲好江苏故事,续写山海共富新篇 “共富争先·微故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下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做爱和爱是两回事吗?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
- 河南41个博士后团队将出征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广西:依托“硕师计划”让高素质教师走向农村学校
- 数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补?
- 闵行这个“服务圈”,已为200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 海大99周年校庆专属头像上线!
- 江西有哪些自学考试学习形式?
- 北中医房山医院:相约地坛共赴中医药文化盛会,走进文化宣传周共促中医药文化素养
- 军自考有哪些专业?
- 重要提醒!湖北省10月高等教育自考考前须知
- 新丝路幼儿园:九九重阳暖相融 孝亲敬老情意浓
- 7天搞定托福作文的技巧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上音“大先生”荣登 “上海市教育功臣”群像展
- 自考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深化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基础课程培训班”首次在渝开课!
- 豆神教育窦昕老师不断加码大语文布局,推动文化传承
- 九江家有电动车的快看!11月1日起实施
- 宝馨科技: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制度(2023年10月)
- 新托福独立写作满分
- 获评国家级优秀!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蔚然成势!
- 喜迎妇女十三大|织密防护网,“她”权益法治屏障更坚实
- 晋州市和平小学组织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直播活动
- 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 企业如何加快自主创新?
-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