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河南籍博士后辞去北大教师工作 和硕士生妻子返乡种地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孙振中的微信头像意境很美,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站在一片刚刚开始泛黄的稻田边,眼前是谷粒饱满的水稻,身后背着他心爱的女儿,父女两人的头顶着蓝天白云,他们共同看向远方,整个画面充满了希冀的力量。
今年41岁的河南周口人孙振中,是一名北京大学的博士后,曾留校任教。他的妻子魏巧硕士毕业后,曾在中科院工作。然而,在2017年的时候,这对“学霸夫妇”做出了一件让人颇为震惊的事情:双双辞去工作,选择到魏巧的老家江苏,当起了新时代的农民。
种地6年,收获颇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全国人大代表、孙振中的妻子魏巧面对面交流,称赞:“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
现在,夫妇俩种植着2万多亩农田,全部进行数字化管理,不仅把地种得有模有样,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把地种得有板有眼。
农家小院走出了博士后
淮阳区刘振屯乡大黄村,是孙振中的老家。1982年4月,孙振中出生在这里,在家中排行老大。
1997年的时候,“学霸”这个词还没有在那个偏远的乡村流行,乡亲们和老师最好的夸赞是“尖子生”。这一年,孙振中以刘振屯乡第3名的好成绩,被百年学府——淮阳中学录取。
3年高中生活,孙振中每次放假回家,要穿过一块块农田回到村子里,往返一次大约20公里。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就那样穿过村庄和农田,进城求学,开启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一年高考失利后,孙振中选择了复读。2001年,孙振中以优异的成绩被四川农业大学录取。后来,他又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并在此期间结识了妻子魏巧。再后来,孙振中获取了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并留在北京大学任教。
从豫东平原的小村庄开始,孙振中一直奔波在学无止境的路上,他也终于成为了全村人的骄傲,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知道大黄村老孙家的孩子,是个北京大学的博士后。
而孙振中的妻子魏巧毕业后,也进入了中科院工作。那时,夫妻两人是众多朋友和亲戚中羡慕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孙振中在淮阳区读高中期间体弱多病,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发烧、嗓子疼的情况发生。为此,他下定决心跟随体育生锻炼,通过强化运动大大改善自己免疫力低下的劣势。高中毕业时,他能在单杠上一次做30个引体向上的标准动作,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只有他自己知道。而这些经历,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孙振中不怕输、肯上进的良好习惯。
辞去工作返乡种地,他和妻子当起了农民
2017年4月,孙振中和魏巧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双双辞去工作,选择到魏巧的老家江苏镇江种地。
“当时是不敢告诉我父母的,因为在老家都是上学不好的孩子才去种地,我这都在北京大学当老师了,又去种地,怕父母接受不了。”4月13日,孙振中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回忆说。
但是,高材生种地,肯定是有别于传统农民的。比如,在孙振中父母看来,种地就是拎着农具下地干活,但孙振中就把自己所学的“自然地理学”融入到种地当中,创造出了“3S”管理模式,利用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去管控2万多亩农田。
至于为何要去种地,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孙振中读博士期间,曾去某地的空心村调研,发现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种地的多是老人,让他萌生了“以后谁来种地”的担忧。其次,孙振中的岳父、也就是魏巧的父亲,当时已经是江苏镇江新区的种粮大户了。老先生也希望自己能有“接班人”,因为魏巧是家中的独生女。
夫妇俩辞去工作种地,算是在老辈人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业。
而实际上,出生于农家的孙振中,一直也没有脱离土地。上学期间每逢寒暑假,他都会像村里同龄孩子一样,跟着大人下地干农活。早在四川农业大学读本科期间,他就在系里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利用业余时间,对接山上的果园,利用所学帮助果农更好地发展。
他还曾在读大学期间,应聘到邛崃市一家猕猴桃园当实习总经理助理,帮助把产品卖到了国外。而这,也促使他对农业产业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让人生多一些体验和精彩
如果不是辞职,孙振中夫妇会有体面而且稳定的工作,头顶着一大串光鲜的学位不说,但就北大老师的身份,就让许多人望尘莫及。但是在孙振中看来,人生总要多一些体验,才能更加精彩。
从教学科研到返乡种地,带给孙振中夫妇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他们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也收获着经验和幸福。从坐在办公室里写科研论文,到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夫妻俩靠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还需要更多、更大的勇气。
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们还是吃过不少苦的。比如,返乡第一年,孙振中带领团队试种了1000亩农田,从种植、管理、收获,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历亲为,经常在农田里一忙都是大半夜,还曾经有过累到住院的经历。
可是,高学历是一回事,能种地又是一回事。刚返乡创业时,他们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痛定思痛,他们决定发挥知识优势,利用自己所学,搞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从而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比如,在水稻插秧时,他们就用工业化的思路解决农业化的问题,把工业领域的小轮车应用到稻秧运输环节中,仅这一条生产线就省去了30个工人的劳力。
现在,孙振中夫妇的农田中,处处都彰显着科技的力量。农田数字化管理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田间气象服务系统、农机物联网远程管理系统等一应俱全,农技人员坐在办公室里点击鼠标,就可以查看田间情况,也可以监测土壤肥力、虫害情况,并进行施肥、除虫作业,实现了耕种、管理、收割、烘干、仓储全流程的智能化。
孙振中夫妇是农民,但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型农民。两个人就能带头管理种植2万多亩农田,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也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希望给大家树立一个种地的榜样,带动、培养更多的‘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孙振中表示,目前,他和妻子已经有了向江苏省外扩大规模的打算。
眼下正值4月天,孙振中夫妇农田里的麦子已经抽穗,孕育着又一年新的希望。
(本报道为大河报·豫视频原创新闻,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图片由受访人孙振中先生提供。)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周口运营中心审核
举报/反馈
上一篇:民生直通车
下一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
- 河南41个博士后团队将出征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广西:依托“硕师计划”让高素质教师走向农村学校
- 数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补?
- 闵行这个“服务圈”,已为200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 海大99周年校庆专属头像上线!
- 江西有哪些自学考试学习形式?
- 北中医房山医院:相约地坛共赴中医药文化盛会,走进文化宣传周共促中医药文化素养
- 军自考有哪些专业?
- 重要提醒!湖北省10月高等教育自考考前须知
- 新丝路幼儿园:九九重阳暖相融 孝亲敬老情意浓
- 7天搞定托福作文的技巧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上音“大先生”荣登 “上海市教育功臣”群像展
- 自考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深化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基础课程培训班”首次在渝开课!
- 豆神教育窦昕老师不断加码大语文布局,推动文化传承
- 九江家有电动车的快看!11月1日起实施
- 宝馨科技: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制度(2023年10月)
- 新托福独立写作满分
- 获评国家级优秀!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蔚然成势!
- 喜迎妇女十三大|织密防护网,“她”权益法治屏障更坚实
- 晋州市和平小学组织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直播活动
- 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 企业如何加快自主创新?
-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