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亦泰山——深切追忆地质学家,岳父李端生先生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4-19
手机版

  

  【编者按 千然】

  清明时节,读到潘大成先生追忆岳父大人李端生先生的文章。

  李先生是中国一位杰出的水文地质学家,他用一生的潜心和热爱,去追逐科学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

  李先生是一位慈父,他用一生的行动,用温暖的目光、朴素的话语,来教育后代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李先生更是一位师长、朋友,他总是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耀着别人。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世界。

  李先生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持续不断的探索、创造和坚持的精神,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无限热爱。

  清明之际,不禁感慨李端生先生: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文:潘大成】

  一、多才多艺、善待他人的岳父大人——李端生

  1935年端午节那天,岳父大人出生于北京,姓李,故起名李端生。5岁那年随父母来到哈尔滨。

  岳父告诉我,在北京时家人都是京剧票友,由于环境影响,他从小就能唱几口京剧,如《三岔口》《四郎探母》《诸葛亮吊孝》等。以致后来无论在学校还是工作单位,一旦有文艺活动,演唱京剧就成了他的拿手戏。

  

  岳父上中学时,家里有一台收音机。那个年代,一台收音机可算得上家当。岳父把那收音机,拆了卸,卸了拆,几经反复,他就能自己安装收音机了。从此家里又多了一台收音机,那是他自己安装的。在地质队工作期间,他给很多同志都装过收音机,他的这个手艺让许多同事的家里都多了一样“宝贝”。

  岳父跟我们讲,他儿时就喜欢看地图。一次他用胶合板拼制成一块中国地图,把每个省份、直辖市的面积按比例划分得十分精确,因此家人和邻居都十分赞赏,也许就是从这件事开始,他和地质事业有了不结之缘。

  1956年,岳父参加高考,唯一的报考志愿就是长春地质学院,并如愿考入长春地院水工系。由于品学兼优,入学不久就当选为院学生会主席。风华正茂之时,命运却无情地捉弄了他,第二年,还在大学读书的他就被打成右派。从此一些不祥之兆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折磨着他,然而他却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岳父善待他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期间他曾经两次把属于自己的政府津贴推让给其他同志。他总是说,他们做的事情都比我多,贡献比我大,以后我还有机会。可是,直到退休,他也没有得到这个机会。

  有一次我同他谈起这件事,他却很坦然地说:“人总得有得有失嘛,当你得到了,别人就会失去,有时只有你放弃了,别人才能得到,这是我得失平衡的观点。”看得出来他并不感到后悔。

  二、李端生的水文地质生涯,成果颇丰

  岳父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成果颇丰。1960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工作,历任技术员、地质科长、副大队长等职,1990年调入省环境水文地质研究所任总工程师,并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委员和中国地质经济学会委员。他一生中发表论文百余篇,荣获许多科学奖项。

  1963年,由他编制的《吉林省盐碱化与自然环境景观图》受到薄一波副总理的称赞,当年被国家地质馆收藏,作为永久展出的地质成果。

  由他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吉林省部分,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又集体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在主持《吉林松原食品工业公司水源易地大修勘察》工程中,由于革新成井工艺,结束了高铁地下水开采周期短的历史,因此在1989年荣获地矿部工程勘察一等奖,199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岳父在《关于新华夏系第四隆坳带的认识》一文中,大胆地预测出10年之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将发生强烈地震的断想,这篇文章公开发表于1998年的《吉林地质》。果然,10年后的2008年中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而汶川正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只可惜这个科学预测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和科学的预防。

  2007年初,吉林省国土资源厅领导邀请岳父编撰吉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发展史。当时,岳父的身体不好,病情在逐渐地加重,但他思考再三,还是不顾病痛毅然承担起这份重任。他担任专家组组长、发展史主编。

  2009年6月,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了发展史总结评估会,由岳父编著的《吉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发展史》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那年他已是74岁高龄,是所有编纂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有位司长称赞他:“李老这么大年纪还坚持在岗位上工作,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真是了不起呀!”岳父却说:“我已退休多年,组织上还这样信任我,能让我为地质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我终生的荣幸!”

  三、编著黄土高原大骨节病论著,指导大骨节病的防治

  

  1995年退休后,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地方病,无偿地指导西藏、青海、內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赤峰、保定等省市的大骨节病防治工作。

  著名黄土学家、长安大学孙建中教授曾多次邀请岳父利用低氟说合编关于黄土高原大骨节病的论著。

  得知此事,他十分兴奋,便毫无保留地将书中有关黄土地区大骨节病的分布、病因、预防和治疗原则抄写给他们,建议指导青年一代编写。青海、西藏地方病防治部门,在网上看到了他的论述,还邀请他去该省区治疗大骨节病。由于岳父的身体状况不便去青藏高原共同防治,他便无偿地把青海3个县、西藏40个县的大骨节病的分布特征、地质概况、水化条件分头写给他们,并提出“外水内混”和饮茶等方法,改善饮水水质来防治大骨节病。

  50多年以来,岳父一直倾心于地质事业,做了许多专业方面的研究。他撰写的“关于新华夏系第四隆坳带的认识”和“世界大骨节病低氟病因最新发现及防治对策”的论文,受到中科院资深院士于维汉、陈梦熊的关注。

  两位院士撰写的相关论文中曾多处引用他的观点,并公开发表。2002年,陈梦熊在他出版的《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著作中,关于松嫩平原潜水和承压水水质与人体健康一节中,引用了岳父提出的低氟理论。这就是说陈院士早已接受了缺氟是大骨节病病因的新观点,并在该书出版后马上寄予岳父,以示信任和尊重。

  2009年4月15日是岳父最为高兴的一天,他竭尽毕生精力,花费40多年的功夫潜心研究撰写的大骨节病专著《低氟与大骨节病》由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他激动得几乎一夜没有合眼。

  

  他在这本书中提出的大骨节病低氟说,是目前世界上一个前瞻性创见,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早在2003年,岳父就与中国地方病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就地方病病因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流。于院士在给他的回信中写到:“我对大骨节病和氟病本人知道甚少,缺氟是大骨节病的病因是正确的。”

  姜建军是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他在为《低氟与大骨节病》作序时写道:“大骨节病低氟说是大骨节病研究史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本书得出“元素丰欠皆致病”和“多祛少补乃治则”的结论,高度概括了地方病的形成和防治原则,这是以地学为基础研究地方病的理想而成熟的思路,拓宽了地方病的研究渠道,甚至对世界的癌症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为了撰写《低氟与大骨节病》,岳父已然耗费了他一生的精力。他利用万日(28年)构思,千日(3年)成文,9年修编,阅读相关资料达万卷以上,可以说是读书破万卷。他退休以后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地学、医学、化学等新学科、新知识,并克服了身体欠佳等困难完成此书。当吉林日报派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如此执着时,他却淡然地回答:“我不为名利,不图回报,这是我在工作中发现的规律,我就要认真地总结让后人享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一点事情罢了。”

  省地质矿产勘察局局长郭文秀在看罢此书之后,颇有感慨地说:“李端生总工用了一生的心血完成了这部跨世纪之作,他在中国理性地支撑了氟的学说,使人们的疑惑变得豁然开朗,是世界大骨节病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藏全业得知该书出版的消息后,十分感慨,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我有幸与李端生同志在吉林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共事,目睹了他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作为曾经一同共事和关注此项研究的地矿人,我深为李端生同志这种持之以恒的艰苦创新精神所感动。”

  2009年8月10-13日,由国土资源部地方病研究所主办的地方病与地质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白山宾馆召开,岳父作为应邀老专家代表荣幸地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把自己刚刚出版的专著无偿地赠送给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们,300多位每人一本。13日下午3点30分,也就是会议的最后一天,岳父作了题为《低氟与大骨节病》的学术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大骨节病低氟说,即低氟病因的观点。提出大骨节病全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提出可以通过药疗、食疗、饮疗和浴疗的办法达到防治大骨节病的目的。他提倡“药疗不如食疗”、“饮疗胜于食疗”的养生之法,并一再强调饮茶是防治大骨节病的特效而又生活化的方法。最后他殷切地对中外专家说:地方病暨大骨节病的研究是一项返璞归真、重返自然,用纯天然的方法预防和治疗大骨节病以及一切地方病的有益尝试,也是《低氟与大骨节病》阐述的根本宗旨。

  30分钟的报告,可以说是语惊四座,始终无人走动,无人讲话,无人接打手机,显得非常寂静有序,最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岳父走下讲台,一位日本学者和他攀谈起来,他们之间很投入,也很认真,临走时那位学者一直看着岳父,目光中流露着对他的敬佩和尊重。

  那一天,他还是穿着一套灰白色西装,打着一条蓝色领带。那套西装他已经穿了21年。那条蓝色领带,是当年他参加我和妻子婚礼时系的那条,也有十六、七年了。那一天是岳父非常高兴的日子,因为他的低氟说终于面世,并且有机会在国际会议上得到交流,这是他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

  

  在岳父临终的三天前,他对我的一位媒体的朋友讲:“假如再给我两年时间,我将会更好地完成大骨节病低氟说的理论修缮和实际推广,让人类更加充分地享用这份来之不易的科学成果。”

  在岳父临终前三分钟,他还让岳母把自己床位的枕头让给临床的病友,当对方病友表示推辞时,他却说:“大兄弟,这枕头我不用,我躺不下,一个枕头太低,还是送给你用吧。”

  此时他已经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位病入膏肓、生命垂危的老人啊……

  岳父喜爱烹调,做一手好菜。2010年圣诞节,也是他第一次出院之后,岳父为我们做了他最拿手的西餐,岳母和家人都劝他等病好了再做,可他坚持要做。那天,他给我们做了红烧牛排、茄汁雪鱼、土豆火腿沙拉、红菜汤等八道菜。儿子说:“外公,你做的菜真好吃,明年平安夜还想吃到你做的西餐,好吗?”岳父笑呵呵地回答:“好吧,只要外孙儿愿意吃,我就愿意做,明年再多做几道菜。”说完,全家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表示对他老人家的祝福,也真心地希望他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也真的没有想到,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2011年的3月25日,岳父就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今后就再也吃不到他老人家做的西餐了。

  那天晚上8时30分左右,天气倒是很好,只是天上浓云多了一些,偶尔还可以看见几颗星星在云缝中忽隐忽现。

  那一刻,面对岳父痛苦地坚持,我们都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岳父喘得厉害,浑身都在抽搐,满头是汗,汗水顺着额头、脸颊流下来,湿透了他身上的衬衫。岳母在不停地为他擦汗。我和妻子、二妹、二妹夫都在他的身边守候着。岳父看到我们行为慌乱、不知所措的样子,还安慰我们说:“我没事儿,你们别担心,我死不了,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我和妻子按住他手腕的一个穴位,期望着能对他的心脏有所帮助,但都无济于事。擦汗的手巾湿透了,岳母不断地找医生护士要求急救。其实医务人员已经用了急救药,接连不断的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可是在监护仪上,血压、脉搏、心率一直在下降,由于气喘,岳父从住院开始就一直躺不下,只能靠着枕头和被褥,艰难地坐在病床上。他住院已经有半年之多,一直都不见病情有所好转。医生已不止一次下过病危通知书,我感觉到岳父的生命可能到了尽头,心里充满了许多痛苦和无奈。

  岳父走了,已经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亲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也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儒雅深藏坚韧,朴实彰显风度,这是我对岳父的印象。岳父喜爱书法,尤其擅长隶书。生前他在卧室的墙壁上悬挂着由他自己手书的楹联: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这也许就是他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吧。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句话来自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对于逝者最终的追思和激励。我们虽然不能掌握时间的流逝,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像岳父大人一样,尽力而为,在追求真理、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展现出我们的价值和力量,让生命的光芒继续照耀下去。

  清明之际,惟以此文纪念我的岳父大人李端生先生。

  2023.4.5 清明于长春

  【作者简介】

  

  潘大成,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64年12月出生于长春市。1988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经济管理系劳动经济专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暨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吉林省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长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长春市作家协会理事,长春市市直机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市新诗学会常务副会长。曾在《吉林日报》东北风副刊、《协商新报》、《长春日报》君子兰副刊、《长春晚报》副刊、《诗歌月刊》《吉林作家文选》《芒种》《参花》《大风》等报刊杂志发表过诗歌散文或书法作品。已经完成三部诗集与一部散文集,出版一部诗集《高原情》。

  编辑:孙畅,审校:千然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本网。本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

上一篇:不用跨省市来回跑了!在河南这些事“跨省通办”!
下一篇:怪事!名下无车却时常收到外省违法短信,交管部门解释来了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