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心理咨询:为何你的孩子学不会独立?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本期专家: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国家婚姻咨询师——郑启涓

  

  郑启涓

  主任咨询师

  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

  ·国家婚姻咨询师

  ·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

  ·儿童心理指导师

  ·高级催眠师

  ·心灵疗愈师

  ·广东省妇联"维权服务站"心理顾问

  ·广东省心理学学会会员

  ·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会员

  ·广州市广播电台情感栏目特邀心理顾问

  ·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指定心理顾问

  ·《羊城晚报》、《羊城地铁报》、《现代育儿周刊》、《都市人·成长》邀请心理专家

  (ps:本案例已征得当事人书面授权同意,其个人信息已作技术处理)

  陈晨是个很乖的孩子,从小妈妈就开始培养她,让她参加英语、诗歌、智力开发等兴趣班,希望她自小打好学习基础。并购买很多读物,让她在预定时间内看完,这些安排都比较顺利的进行。

  上小学后,孩子的成绩算中上水平。虽然妈妈操心很多,但还是觉得值得的。在孩子上了三年级后,妈妈开始感觉力不从心了。陈晨做作业时,不会主动去思考,她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就会问妈妈。

  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比较灵活的题目,陈晨更无法应对。老师找妈妈沟通过,叫妈妈平时要多带领孩子主动思考,否则学习上容易走入盲区。

  对于这个问题,妈妈没少责备陈晨,要求她动脑子,自己思考。但是,陈晨别的事情都会听妈妈的,这个却做不到。

  苦恼的妈妈只好带着孩子来进行心理咨询。

  在咨询室里,陈晨安静地挨着妈妈坐下,妈妈抱怨说,陈晨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而且没有主见。比如穿衣吃饭、添置物品、参加活动等,都需要妈妈来决定。

  妈妈一方面觉得很累,一方面担心她的学习,孩子无论日常生活还是学习上,都不爱动脑筋,这样学习能力如何提高?

  妈妈急躁的抱怨和陈晨的安静形成反差。

  ▍我对陈晨说:“陈晨你好!听说你看了很多书,你最喜欢看哪类型的书呢?”

  ▍陈晨看了一眼妈妈,说:“我......不知道啊,你问妈妈吧。”

  ▍妈妈说:“你这孩子,老师问你,你就说吧!”

  ▍陈晨想了一下,说:“我喜欢看冒险小虎队,木偶奇遇记。”

  ▍妈妈马上说:“哎呀,女孩子看这些有什么用,都是你爸爸瞎买的,你应该多看科普世界、儿童画报。”

  ▍我换了个话题:“陈晨,快到中午了。楼下有一个大商城,你要不要到餐厅吃完午餐后去逛逛?还是想直接回家休息?”

  ▍我看到陈晨的眼睛放光了,她说“好啊,我想去逛逛!”

  ▍然后扭头看看妈妈。妈妈回应说“不去了,外面的东西多没营养,回家吃吧。天气太热,逛街多辛苦啊。”

  我问妈妈:“我们一致的目的就是希望陈晨能独立有主见,在刚才两个问题上,她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喜好,这是不是我们所期待呢?”

  “但是她的想法都不行啊!”

  “你觉得不行,因此她的意见会遭到你的否定,平时都是这样吗?”

  妈妈马上说:“是的,我要纠正她!”

  “每当孩子做决定都会被否决,她还愿意做决定吗?”

  喜欢抢话的妈妈,此刻也沉思了。一会她困惑地说:“如果错了我也不纠正,那怎么教育啊?”

  我接着问:“对与错的标准在哪里呢?”妈妈想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神态。

  

  从这个情景中,可以看到,陈晨的想法是被压抑的。即使她表达了,最终也会遭到妈妈的反对。因此,她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服从妈妈的意见。

  而妈妈说要纠正她的错误,其实对错的标准在妈妈那里,和她意见一致的,她认为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

  妈妈在口头上希望孩子更有主见,但内心却更喜欢服从她意见的孩子。久而久之,陈晨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妈妈的做法与她的愿望是相违背的。

  我使用了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的方式去进行,与妈妈反复讨论了怎样的亲子互动能符合她的愿望,妈妈明白了以往的模式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她同意了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更多的做主。

  我给这个家庭布置的功课有:

  正值暑假,给陈晨一个任务,决定去哪个地方旅游。让孩子自己去问同学、查找资料、寻找特色景点,安排旅游进程。父母配合孩子的决定,给予孩子支持,无论她做得怎样,都赞赏她的努力。

  每周带孩子去一次大型超市,给予她两个自由自主购物权力,让她在去之前,想好需要买什么,在一定金额范围内,满足孩子。

  报读兴趣班前,咨询孩子喜欢上哪个课程,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知道,除了“正确的”的选择外,还可以有“我喜欢的”选择。

  耐心倾听孩子的说话,并用引导式的语言来代替命令和否定。即使觉得孩子说的话不成熟、不正确,也不要抢做孩子的“代言人”,家长耐心的倾听,能保护孩子自我意识,鼓励孩子顺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孩子难以做决定时,家长不妨把直接的意见改成启发性的,如:

  “这种情况你认为怎样做会更好呢?”

  “选择了第一种会有怎样的结果?选择第二种呢?哪种更符合你的意愿呢?”

  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并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好事情。

  

  儿童心理咨询师建议:

  允许孩子说“不”。

  当孩子的“不”受到了允许,她的意愿就受到了尊重,她的人生就具备了新的经验,她被允许有自我、有主见。她会更自信,慢慢的不会再去盲从别人了。

  旅游回来后,让孩子每周末做一天“管家”。这一天,所有决定都是由她来做,如要出去玩,让她安排好看电影、吃饭、游乐等活动,并预算好花费。

  这样,让孩子感觉到平等和尊重,她的独立思考和决定的能力也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旅行回来后,我与母女俩会面时发现,陈晨变得不一样了。她脸上带着神彩,说话主动了,问及旅行的过程,她很兴奋地向我介绍各种新鲜事。在以后的咨询中,陈晨每一次都有一些变化和进步。

  

上一篇:广联达袁正刚:夯实“系统性数字化”建设 亟需做好“三大升级”
下一篇:2023年4月自考00541语言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友回忆版)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