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这是“托儿所的幽灵”在作怪,父母要改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如果父母喜欢发脾气,孩子会怎样?

很多父母都特别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总是止不住的想要发火,父母们总是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比如:

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控制不住;

如果说有用的话,我还会发火吗;

说那么多还不如打一顿有用;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中,只有20%的话是充满鼓励和积极作用的,每个孩子一天会得到400条负面的评论,而正面评论只有三十条。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总是那么气愤,问题究竟在孩子身上还是在父母身上。

为什么父母总是容易对孩子发脾气

父母发脾气来自于“托儿所的幽灵”

作为父母,之所以你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有一部分原因并不在父母身上,我们需要从父母们的成长环境去寻找。

有一部短片叫《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在这部短片中,孩子就像跟屁虫一样跟在父母的身后,父母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当父亲走上电梯扔掉烟蒂,用脚踩灭的时候,孩子也会如此做。

当父母随手扔掉可乐瓶的时候,孩子也会随手扔掉。

当父母忍不住在墙角呕吐,做出不文明的行为,孩子一样会如此。

当父母和别人大爆粗口的时候,孩子也沉浸在骂仗中。

当父亲向妻子挥起拳头的时候,孩子也会挥起自己的拳头。

短片告诉我们,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有原因和出处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影响深远。

这个短片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每次忍不住冲着孩子发火,可能是我们在遵循小时候的经历。在心理学上,当父母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可能是我们在重复这童年的阴影。只是在发脾气的那一刻,你的孩子变身成了童年的你,而你却变身成为了你的父母。如果我们童年被父母打骂、忽视甚至虐待,童年的阴影就会像幽灵一样跟随着我们一生,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托儿所的幽灵”

 

所以不是父母控制不住脾气,有时候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作祟。

不够了解孩子

哈佛大学有有一套关于儿童养育方面的系列书籍,这本书的名字叫《你的N岁孩子》。这是一本研究1-14岁发展规律的书,哈佛大学的学者们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每一个年龄阶段孩子们发展的规律。

说这本书的目的是在告诉父母,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们拥有不同的能力。很多时候父母喜欢发脾气,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孩子所具备的能力不够了解,一旦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会觉得这是孩子的问题。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并了解孩子发育的基本规律。

比如:

你不能让1岁的孩子不要吃手,这是孩子口欲期的表现;

你不能让2岁的孩子完全听从指令,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期;

你不能让3岁的孩子和妈妈分离时不哭泣,这是孩子迈向独立的特殊表现;

你不能让4岁的孩子懂得遵守时间观念,孩子不知道一分钟和五分钟哪个时间久;

说到底,想要给孩子提出要求,就要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能力,2岁孩子偏要和家长反着来,你说东她往西,你说不能她偏要。既然每家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过程,父母又有什么可恼火的。

 

爱发脾气的父母最容易养出这三种孩子

爱发脾气不会管理情绪

爱发脾气的父母可能会养出一个同样爱发脾气的孩子。

孩子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需要等到20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在20岁之前,孩子的行为对塑造大脑有着关键的作用。

在《去情绪化管教》这本书中,作者丹尼尔·西格提出我们需要用上脑来驯服我们的下脑,因为下脑是负责人类本能的,比如饥饿、害怕等;而上脑是用来负责更高级的情绪,比如自控力、比如同理心。

一旦父母冲孩子大吼大叫,最容易激活孩子的下脑;如果父母愿意平静的面对孩子犯错,帮助孩子调动上脑,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利用上脑控制下脑。

所以,面对经常发脾气的父母,最容易调动孩子的下脑,如果长期不能在下脑和上脑中建立联系,孩子不能学会控制情绪,最终的受害者是孩子的大脑,而影响却可能是一生的。

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我们文章开始所说,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指引,一个只会发脾气解决问题的父母,同样会培养出一个爱发脾气的孩子。

美国布朗大学为期15年的研究显示,幼儿时期遭遇父母吼叫的孩子,成年后和伴侣的关系往往不会令人满意,父母负面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被孩子继承,成为孩子自己的行为习惯。该研究负责人史蒂芬妮·帕拉德说,父母的大吼大叫,会让孩子学不会如何管理情绪。

 

孩子懦弱自卑没主见

很多父母认为,打孩子不对,孩子会痛;但是骂几句无所谓,骂人又不痛,真的是这样吗?

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有一项实验:

用语言暴力攻击一个人,这个人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的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体验到了相同级别的疼痛。换句话说,打孩子和骂孩子,给孩子造成的伤痛是一样的。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经常骂孩子,可以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

因为孩子的大脑在发育中,如果孩子总是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孩子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怕说错话沉默不语;做任何事情小心翼翼;对父母的命令唯命是从。长时间的压力下,孩子会变的懦弱且自卑。

孩子会成为父母讨厌的那个人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观念。”

经常被骂的孩子,极有可能会成为父母口中的那个人。

2014年,导演杨勇根据沈阳少管所的真实案例拍摄了纪录片《语言暴力》,在影片中,他采访了几个少年犯,这些少年犯的经历非常相似,他们从小都生活在家人的辱骂和打骂中,猪脑子、你怎么不去死、废物。

在生活中,父母责骂孩子本意是在教育,但是往往结果却事与愿违。这六个孩子最终都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用枪杀人,用斧子砍人,用刀捅人。最终他们的人生之路完全往相反的轨道而去。

就像父母骂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听话,结果越骂越叛逆;

父母骂孩子想让孩子快一点,越骂发现孩子越磨蹭;

父母骂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却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的训斥上;

所以说,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父母经常发脾气,孩子可能会成为父母最讨厌的那类人。

父母如何做到不发脾气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了一种和谐的沟通方式。

首先,父母需要学会观察

学会观察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是父母往往只能看到表现而看不到原因,比如我们看到孩子总是磨蹭,总是会说,你怎么那么慢!一旦父母的话语中带有评论或批评,孩子的应急情绪就会起来,如果父母只是说:为什么总是那么慢?客观陈述,孩子可能会讲出背后原因。

 

其次,了解孩子感受

孩子的行为背后是有情绪的,除了观察孩子的行为,应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如果只是盲目的指责,只会让孩子觉得委屈。

比如老师说孩子没有写完作业,孩子可能有自己的原因,但是他并非故意,如果一味指责,可能让孩子脑子里升起的愧疚感瞬间被骂干净。

第三,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孩子会难过、伤心、生气,这些情绪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与周围所有人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任何感受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的情绪,应该关心情绪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真正的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说妈妈你今天做的饭不好吃,生气的妈妈直接会说:不好吃别吃了。但是孩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今天没有做孩子喜欢吃的菜;

因为和好朋友吵架了,心里难过;

因为妈妈没有满足她饭前的要求;

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妈妈们会发现自己不会那么的想发脾气。

第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想要孩子做某事,直接了当的告诉孩子。多用陈述句,少用语气词和形容词。

比如孩子的鞋子满地都是,很多家长会说:告诉你多少次了,鞋能能不放好。

正确的做法是:我看到了你的鞋没在鞋柜。提醒孩子,陈述客观事实。

比如我女儿每次不收拾玩具。

我会说,为什么沙发上全是玩具。

女儿回:我忘了收了。

我问:什么时候收呢?

女儿:再等一会妈妈。

问:几分钟。

答:10分钟。

如果孩子很小不一定能够说到做到,不过每次可以心平气和的交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家长偶尔几次帮忙收拾,也不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但是我们和平交流的目的达到了,让孩子听话的目的达到了,只是时间长了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上一篇:“托儿所”来了!收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 从业人员素质受关注
下一篇:侃侃而谈:说说老工厂“托儿所”,现在的你是“托儿所”毕业的么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