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使数学课改失败,数学大地震37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5-04
手机版

  36期提出数学课改有重大失误,最新的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思维定为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使原本应该补救逻辑思维的数学课改,反而扼杀了逻辑思维教育,主要原因是课改领导者史宁中先生提出的“三会”理论存在根本性错误。

  数学课程改革是世界性难题,20世纪国外进行了三次大的数学课改,效果都不好,原因在于传统数学理论中的深层错误未被发现,最基本的数学原理并没有弄明白,因此无法解决数学教学的真正困难,具体问题后期讨论。在此先说明,由于西方有逻辑中心主义的传统,数学课改的失利,对逻辑思维的影响不大;而中国传统文化有压制逻辑思维的缺陷,强制性的数学新课标进一步损害逻辑思维的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危害会非常严重。在进一步分析之前,先厘清中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

  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朝末年开办新学到1950年后转向苏联模式为止,这一阶段培养了钱学森、杨振宁、华罗庚、陈省身等众多世界水准的杰出人才,以及现代中国科教与人文领域的宗师与骨干,实证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提示,数学课改即使回归当初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教材,也不会有多大的失误。第二阶段是实施苏联模式至今,就数学本身而言,苏联与西方没有差别,差别在于苏联长期打击并取消逻辑学,这深刻影响了中国,72年以来,逻辑学教育仅在1978年--1988年间有短暂而微弱的恢复,此外都被赶出了基础教育,使绝大部分人缺失了科学的逻辑思维培养。

  再看现实需求:西方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计算解题水平普遍不高,买菜都不太会算账,却培养出大量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中国学生的计算解题能力明显高于西方,在国际奥数竞赛上也有压倒性优势,却面临钱学森之问: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根本原因在于,西方数学教育在逻辑中心传统下重视对知识原理的论证与理解,而中国则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记忆与高难度计算解题训练,忽视了基于逻辑推理过程的知识理解,导致学生缺乏严谨透彻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建构突破性科学理论与发明创造的能力,因此,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补救逻辑思维的培养。而现在85岁以下的中国学者,包括参与数学课改的专家团队,本身就是基础教育缺失逻辑思维培养的受害者,因此导致新课标的逻辑灾难,虽然抓住了两个关键问题,原本应该顺理成章地补救逻辑思维,却用数学思维抱薪救火,陷入损害逻辑思维的败局。

  其一,2011版新课标将数学的定义修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科学还没有明确的完整定义,也无需在此啰嗦,先明确与逻辑相关的局部定义-----科学是经过逻辑论证的概念化知识体系。逻辑性是包括数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的根基,定义了数学是一种科学,就明确了数学的逻辑思维本质。新课标却背道而驰,用数学思维取代逻辑思维,而且,采用了种差+属概念的逻辑学定义技术,却用“数学观”取代“数学的定义”,隐藏并且屏蔽了逻辑学最重要的概念名称,这种乱名的做法制造了根本性的混乱,构成事实上的学术欺骗。

  其二,新课标明确了培养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原本应该直达培养逻辑思维素养的道路,却屏蔽了逻辑思维,用“三会”数学思维理论来替代。史宁中先生说“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三会”就是我们对学生在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培养上的终极目标,“三会”的内涵包括数学基本思想:数学眼光对应数学抽象;数学思维对应逻辑推理;数学语言对应数学模型”。这套看似高深的创新理论,实际上把通过数学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个简单的事情,搞成了一锅混乱复杂的大杂烩。

  发生以上失误的直接原因,是史宁中先生主导的数学课改团队的基本逻辑观、科学观、数学观存在深层误会,下期具体分析。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南宁的萌娃如何过“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艾叶糍粑,跳竹竿舞,还有舞龙舞狮!
下一篇:小米筋膜枪好用吗?测评师对比横评未野/纽崔亚哪款好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