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小兵批评将军指挥有失误,却因此被提拔连升3级,40岁成上将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5-04
手机版

  1935年,徐海东带领队伍端了国民党的据点后,大家都在争相评功,而一位少年却语出惊人,用三句话批评了徐海东的战术有问题。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要为自己轻狂付出代价时,徐海东却拍手叫好,对其大肆褒奖,之后更是让其连升三级,成了部队的指挥员。

  40岁时,这个曾经的少年已经成了上将!他是谁?当初又说了哪三句话?

  

  1934年,徐海东带领的红25军先是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将部队转移至鄂东北,又利用游击战术重挫敌人,缴获了一批武器和物资。

  在庆功会议上,他作为军长第一个发言,说道:

  “这次攻打罗田县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我们得到了非常重要的补给,战略决策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可是也有一些不足,希望大家能总结一下其中的不足。”

  

  徐海东这么说有两点原因,一来因为战后总结是红军的传统,有利于部队素养的成长,可以提升战力,降低损耗。

  二来是因为他意识到此次作战中出现了一些失误,想借此看看队伍当中有没有优秀的人才,可以客观的看待问题,为之后的指挥人选做储备。

  徐海东刚说完,刘震就站了起来,他声音洪亮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在进攻时没有协调好火力,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因为军长太过着急,明知敌人要逃,但是进城太过着急,导致敌人不得不与我们交战才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其次,我们在撤离时太过散乱,导致部队也损失不小。”

  “最后,如果我们抓紧时间,就可以提前进敌人仓库,可以收缴更多的东西.....”

  刘震三句话指出了三个问题,听呆了徐海东也看呆了众人,甚至有人开始小声嘟囔:

  “竟然敢当着军长的面直接指指点点,这可真是胆大妄为……”

  

  与此同时,徐海东还没有缓过神,他并不是觉得刘震顶撞了自己,而是在认真反思作战决策。

  经过短暂的推敲和模拟,他认同了刘震的想法,便兴奋的说:

  “你的话我好好的思考了,觉得非常对,年轻人非常有想法,你只做一个副班长大材小用了!”

  现场一片哗然,徐海东带头鼓掌,刘震则是觉得有些害羞,挠了挠头坐回原位。

  

  而这次总结大会结束没过多久,刘震就被提拔为了指导员,直接升了三级。

  对于这个结果,徐海东是非常满意的,因为正如前文我们提到过的,他心里早有考量。

  他分析过那场战斗,作战的流程和节奏确实有疏漏,但是整个队伍中却没有一个人直接指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都不会是一个良性的发展。

  

  所以他才想要借着总结大会,看一看大家到底是看不出问题,还是不敢说。

  而刘震的行为,就是他想要的最佳答案,可以看出来他非常勇敢也善于思考,是个可塑之才。

  一个军人就该像刘震一样做事情有勇有谋,如果做什么都不敢,那么打仗一定不会胜利。

  之后,徐海东又观察了刘震一段时间,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说话有理有据,做起事情来也很有大将风范,学习能力更是首屈一指。

  

  在这种情况下,他便有意识的培养刘震在指挥方面的才能,期待着他能在之后的战争中大放异彩,多打胜仗。

  在徐海东的眼里,能够发掘出刘震这样的人才,是他的财富。但是在刘震的眼中,能够得到徐海东的认可,足足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

  因为从很久之前开始,他就将徐海东视为自己的“偶像”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这话一点都不假,如果刘震遇到的长官不是徐海东,可能这个故事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1932年,刘震所在的赤卫队被编入红25军,他也被分配到了徐海东领导的队伍里。

  当时,共产党的大部分据点还没有完全建立,补给情况非常不乐观,因此这支队伍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也没有足够的兵器。

  可是徐海东经常告诉他们不要怨天尤人,只要肯想办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这些话虽然听上去有些“鸡汤”,有些“望梅止渴”,但对于刘震来说,这是一种信念。

  因为他深知自己参加革命的目的,本来就是救民于水火之中,这一点与徐海东不谋而合。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老百姓能力有限、自顾不暇,就算是他们真的富裕,红军也不会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这就是纪律。

  

  所以,为了解决眼下的问题,他将目光锁定在了罗田县。

  罗田县是国民党的一个根据地,他们常年驻扎在这里,仓库堆满了武器弹药粮食衣服。

  很巧的是,这个县里的大部分人马被调走去执行任务,所以兵力明显比平时少了很多,而唯一剩下的部队,也是一些兵力极其脆弱的保安团。

  于是,徐海东立即就做了决定,率领他们的部队向罗田县靠近,找机会攻入县内。

  

  凌晨,罗田县的城外,徐海东已经带领队伍将这里包围了,守城的国民党将士发现了异常,就赶紧向上级汇报了情况。

  可是留驻的部队兵力远比不上徐海东的军队,在经过一个小小的战役之后,徐海东和吴炳忠带领的红20五军,轻松地便拿下了这个城。

  但是,由于他们秉承着“抓紧时间拿补给”的观念,所以没有等残兵完全逃跑,就开始入城,这个过程中难免就发生了几起遭遇战。

  虽然没有造成极大的损伤,但是总归是本可避免的,所以徐海东对此感到非常的自责。

  红25军九进入罗田县,城中百姓十分欢迎红军的到来,由于在遭遇战上已经耽误了一些时间,刘震和战友们也顾不上庆祝便赶往了仓库,去找急需的武器装备。

  徐海东深知情况很不乐观,因为这个城里驻守的队伍只是出去做了任务,放走的士兵一定会去请求支援,这并不是他们能够停留的地方。

  所以面对这琳琅满目的装备,他的感受除了兴奋之外,还有一些可惜。因为根据他的经验,国民党肯定已经得到了消息,正在回来堵他们的路上。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仓促的带着武器和需要的物资,撤退到了附近的山上。

  

  回去之后,徐海东越想越觉得心里难受,因为这场战斗本应该打的更干净,更漂亮,但是却因为自己的一点点小失误而多了瑕疵。

  所以他就萌生出了找个帮手的念头,之后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几年之后,徐海东每次提到刘震,都觉得自己这次做了一个最正确的决定。

  那么,连升三级的刘震,是否真的像徐海东所期望的那样呢?

  

  刘震自从被提拔之后,有了更多的机会,视野也拓宽了不少,在1936年便当上了73师的政委,当时只有21岁。

  1944年,他指挥的林官渡战役大获全胜,当时日军派出了宿迁城中的一只王牌军队“金川中队”入驻林官渡修建炮楼。

  日军想要恢复宿迁城与淮阴之间的交通线,以能够分割共产党在淮海与淮北的两大根据地。

  刘震分析了日军建炮楼的目的后,决定趁着日军炮楼还没建好就直接进攻,他将队伍分为四个支队。

  

  部署战争,在东、南、西三个方向将敌人团团维住,又命令其他两个小队在淮阴与宿迁方向设下埋伏,阻止敌人进行增援。

  之后,刘震带领队伍突击进攻,用砍刀将敌人的防护网割断,再用手榴弹将敌人还未建成的炮楼炸毁。

  敌人看情况不妙,就想要打开一个突破口冲出包围圈,可是刘震早已待人提前设好了埋伏,将他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敌人在院里顽固抵抗,刘震偷偷摸清楚敌人的底细,调整战略尽量减少伤亡,确定主要攻击方向,这场战争进展很快,最后的30多名日军葬身在了院里。

  在刘震的带领下,我军成功的夺下林官渡根据地,粉碎了日军想要割裂淮北和淮海的阴谋。

  后来,刘震在更是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获得了彭德怀元帅等将领的欣赏,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元帅直接就想到了刘震。

  

  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在各个方面的战力都极度欠缺,空军作战更是艰巨,于是在彭德怀元帅的推荐下,刘震成为中南军区空军司令。

  刘震虽从未接触过空中军事,可是抗美援朝迫在眉睫,为了战士们的生命,刘震刻不容缓全身心投入空军队伍建设中。

  1950年刘震带领的空中作战队伍,成为我国第一个强大的空中军事战力。

  

  除此之外,刘震潜心钻研创造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空中作战策略,甚至直接对战上了当时世界公认的“空中霸主”——美国空军。

  1951年,刘震带领的空4师在与美军的大战中,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击落了美军26架战机,毛主席看到这样的战绩都忍不住的夸“奋勇作战,真是好样的。”

  这次的经历使刘震名声大振,在中国的空中作战史上留下了史无前例的英勇战绩。

  

  所以在1955年,40岁的刘震就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刘震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遇到了懂他的人,从此一帆风顺。

  这是不置可否的,但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刘震本没有一个优秀的品质,想必也不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

  毕竟,我国还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那么,刘震敢想敢做、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是怎样养成的呢?

  

  关于品质问题,我们要从刘震小时候说起:

  刘震小时候家中贫困,根本没有机会让他去读书,可是他却是个闲不住的性格,虽然书没读过,却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摔跤打架。

  刚开始他体格小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可是他却不是个消停的主,别人摔跤打架他就在旁边学习总结。

  回到家中还会回想别人别人是用什么招数打败的他,慢慢的他和别人打架就没输过,成为了当地的“孩子王”。

  

  他虽然没机会去读书,可是他却酷爱看兵书的话本,因为家里没钱可以给他买画本,他就去捡废品换画本。

  村里的人回忆,那时时常可以看到年少的刘震坐在土堆旁边捧着画本看,有时候还学着画本在那里比划。

  直到刘震后来进入军队作战,他依旧没有放弃学习,他们时常吃不饱睡不暖,可是刘震只要有钱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书学习。

  这在冥冥之中,都为他之后的成就做下了铺垫。

  

  刘震虽没上过学,却与部队中的其他人不同,他不仅喜欢学习还有着很强的“好胜心”,而这个好胜心在战争中也为军队带来了巨大的胜利。

  刘震看到原来的副班长韩先楚在炮兵朱瑞的帮助下屡建战功,他也不甘落后。

  他虽然没有专业的炮兵助力,可是坚信自己只要肯钻研,大炮也不是问题,于是他下令,无论在哪里,只要能找到敌人丢下的火炮和弹药就要搜集起来。

  战场上的武器一般都是被拆开再丢弃的,刘震就搜集了一堆零件,一次意外他在战场上捡到了一本被遗弃关于火炮的书籍。

  

  他潜心钻研,看着书学习,竟然真的把搜集来的一堆零件组装出来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组建起了一只炮兵部队。

  刘震身上还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长征途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他们的部队负重前行,很多时候大家吃不上饭,刘震便在身上带着一块牛胯骨,一饿就啃一下,有食物他还会分一部给战友,说自己本来就吃的少。

  “作风优良,能打胜仗”,这句话用在刘震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自从他参加革命以来,不管是在那个位置上,都保持着对自己的高要求和高标准,不断地发光发热。

  

  这些经历磨练了刘震,我们不仅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这些精神,他的儿子也是如此。

  他从小严格培养自己的儿子,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

  刘震用自己的勤劳奋苦感染着身边人,他的长子在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三子也在军队中恪职尽守最终也被封为少将。

  刘震虽然从小没有机会读书,可是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对科学文化的追求,他从一个半文盲组建炮兵队,指挥空军作战,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刘震将军在15岁投入为祖国的建设中,将中国共产党作为照耀黑夜的明星指引自己前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刘震将军的精神也会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只要我们心中埋下一颗传承的种子,那么我们的祖国也一定会越来越强,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

  举报/反馈

上一篇:喜迎大运会 成都地铁“服务包”上线
下一篇:提升学历选择湖州哈德教育自考机构的考虑因素在哪里呢?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