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有观点丨本周人物:赶时间也写成诗 一点点化开也到春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5-04
手机版

  央广网北京4月29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外卖员王计兵为生计奔波的同时“赶时间”写诗,诗歌走红网络,最近又有诗集出版;盲人董丽娜通过朗诵诗歌打动网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本周人物”,带您走近新闻中的主人公,用对话挖掘热点背后的更多细节。

  生活的砖墙垒起来,诗歌在中间填缝隙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庄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捶击大地/在这人间不断地淬火。”

  这首《赶时间的人》让“外卖诗人”王计兵为大家所熟知。前不久,他接连出版了两本诗集,再次引发关注。

  

  王计兵(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您已经写了四千多首诗,过去写的诗您还会看吗?

  王计兵:我很少去回顾过去的诗歌,因为生活一直都是快节奏,有时间回去看旧的,还不如去想想写一个新的。

  主持人:您已经出版了两部诗集,都是什么样的机缘?

  王计兵:去年的时候,作家杨丽萍老师写了一本纪实书《中国外卖》,创作期间采访了我,并引用了我的诗歌,诗歌《赶时间的人》恰好被陈哲华老师转发到他的微博上,一个礼拜获得了两千多万的点击量。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点击量意味着什么,跟着就有出版方不断地联系我,我选择了第一家联系我的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诗集《赶时间的人》……中间隔了半年又签了第二份合同,这期间我写了100多首新作,再加上以前的一些没有投稿的诗,集合成第二本诗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月出版。

  主持人:您曾说自己很盼望出诗集,现在您对这个事情的感觉会不一样吗?

  王计兵:会的,从2017年开始又重新投稿之后,就想这一生要能出一本诗集,就是我写诗的终极梦想了,没想到它会来得那么快。后来就会不断地要求自己,把目标放得更远一些,在写作上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更严一些。以前算是随心所欲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诗集出版后,无形之中我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写作的责任感更强了,现在写出来是要给读者看的,要有个交代。

  主持人:您早些年写小说,后来写诗歌,有不一样的感觉吗?您更享受哪个?

  王计兵:完全不一样。写小说需要有大量时间进行沉浸式写作,诗歌更适合我们快节奏的生活,因为现在生活中是一种持续的紧张状态,每一天的时间都卡得很死,就像我们做建筑一样,一道砖墙垒起来,诗歌是中间填缝隙的。写小说有的时候是反复地沉浸在里面,有的时候长时间哭不出来,有的时候会很纠结某个情节,会有一种痛苦感,而诗歌好像更让我心情愉悦。

  主持人:您这么多年一直也没有机会专职去写作,平时是怎么记录灵感的?

  王计兵:我写作基本上都是即时性地写。比如说我骑着车正在赶路,看到一个景象,有可能把车停下来,最快几秒钟就能出一个框架。我一直梦想着可以推广一下这种创作方式,用语音留言的方式创作,会特别地节省时间。

  

  王计兵在骑车送外卖(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赶时间”和写作在您这儿是完全不矛盾的吗?

  王计兵:对。比如以前我捡破烂的时候,我手里拿的笔会不断变化,因为有时候捡到的是纸板,圆珠笔或者钢笔很难写上去,会浪费时间,我就会随身携带那种记号笔,虽然说写出的字很大,我也不保留它、不指望整理出稿件来,但纸箱子有的是,就随便写了。写好了之后给自己读一读,那种感觉挺好的。

  主持人:好多人欣赏您的作品可能会感觉到一种反差,觉得外卖员是非常忙碌、非常辛苦的人,和写诗创作这个事情之间有反差,您怎么看?

  王计兵:我一直认为写作就是一个爱好,我的写作也是一直服从于生活,我从来没有为了写作影响生活。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经常有朋友赞扬我,说我了不起,或者问我有什么梦想,我认为无非就是普通人有一个正常的爱好,要说有什么不同,我就是坚持的时间长了一些,一直坚持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爱好的方向感,可能这就叫梦想。

  主持人:您会一直写下去吗?有什么规划?

  王计兵:肯定会,以前没有成绩就默默写了,有成绩了就更有动力了,至少诗歌是每天不断更新……确实是热爱文字,也想对得起喜欢我的读者。至于规划,以前没有,现在倒还真有,就想把作品写得更扎实,大量去创作,五年后我把作品整理出来,给自己交出一生的答卷。另外,如果再老一点,找不到其他工作了,我会安下心来,还是想再写一写小说。

  希望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更好的自己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前不久的“世界读书日”,中国传媒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董丽娜在互联网平台上朗诵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打动了无数网友。

  

  董丽娜(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为什么读书日的时候选择朗诵《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这篇文章?

  董丽娜:其实这篇文章是主办方推荐给我的,我看到之后也觉得很好、很合适。回想一下我个人的成长,遇到困难都需要像文章中的春天一样沉着果敢、心无旁骛,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特别有力量,很打动我。

  主持人:到传媒大学读研究生之前,你主要还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是吗?读研的这段时间,有没有不方便的地方?

  董丽娜:是的,我从小学到中专都是在盲校当中度过的,大学本科是自考,研究生阶段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了融合教育的课堂。但我个人觉得还好,因为在我上研究生之前,已经有过很多年的工作经验了,我工作的环境都是“明眼人”居多,视障人士比较少,我一个人也生活了很多年,所以在生活方面需要克服的困难不是很多。但到了学校这个环境的确会有一些困难,比如说要读那么多的文献,就需要请朋友帮助我去扫描这些文献,帮助我校对,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学校也会给我一些帮助,比如给我安排了一个到什么地方都很方便的宿舍,老师在上课之前可能会把需要读的篇目或者课件提前发给我,这样我就可以提前做成盲文,上课的时候方便一点……我觉得整体的体验还是不错的。

  

  董丽娜在播音(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马上研究生毕业了,你有什么打算?

  董丽娜:近期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为我作为一个视障人士,情况还是比较特殊的,一方面我很热爱播音主持和语言艺术,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去深耕,另一方面视障也的确限制了我去做更多样的工作。不过就我而言,从我的兴趣、个人愿望以及现实情况来说,我还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让我发挥特长的地方,不管是创作还是教学。

  主持人:最早对播音主持专业感兴趣,是因为自己有比较好的声音条件吗?

  董丽娜:那倒也不是。其实接触播音主持是一个偶然事件,大概是2006年,那时我还是一名按摩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因为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视障人士都只能做按摩,这样可以自食其力,所以我也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真正走进播音主持的课堂,是因为我拿到了北京一家公益机构的招生简章,培训视障青年学习播音主持,我就觉得要试一试。偶然与播音主持结缘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很热爱这个领域,也得到一些老师的反馈,觉得自己还是有潜力的,就一直走到今天。

  主持人:你的同学或者你认识的视障人士,现在都在做什么?

  董丽娜:我当年在盲校的同学,可能大部分还在做中医推拿的工作。现在的视障朋友选择会多一些,有人在做翻译,有人在做律师,也有人在研究心理学……当然现在可能还是很有限,这绝对不是穷尽了视障人士可以做的领域,我们看到状况越来越好,而且我相信会更好,也应该更好。我特别希望大家可以多一份包容,多一份了解,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社会当中找到一个位置,并且有机会做更好的自己。本来社会就应该是多元的,是包容的。

  监制:郭静

  主持人:王娴

  编辑:曹博 钱泊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上一篇:托福培训中心哪家最好 托福培训中心介绍
下一篇:区文旅局领导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走访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