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历史地理学书单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5-06
手机版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 | 历史地理学书单

  点击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可以订阅哦!

  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从一九三四年三月创刊到一九三七年七月停刊,《禹贡》半月刊共出版了七卷八十二期。《禹贡》半月刊的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禹贡》半月刊的出版距今已七十余年,中华书局进行影印出版,此次影印以顾颉刚先生自藏的一套《禹贡》半月刊为底本,上面还钤有顾先生的藏书章,弥足珍贵。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出版后在国内外均受到关注和好评,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疆域辽阔的统一政权,但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也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多未得到足够的记载和研究,以往的历史地图集只画中原王朝或汉族政权,抹煞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图集》以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为目的,确定以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中国的基本范围,各历史时期所有在此范围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汉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显示。一些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等也尽量选用它们的极盛疆域的年代。《图集》既反对只承认汉族政权、中原王朝为主的谬论,也否定了把少数民族政权、边疆地区政权都当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错误观点,有利于正确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点。

  2.以前的历史地图集大多以文献资料为定点上图的依据,而历史记载极为浩繁,编者精力有限,错漏很多。在文献记载本身错误的情况下,地图上的差异更难避免。《图集》尽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还吸收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因而内容更加精确完整。对基本靠文献确定的点线,也组织认真研究,尽可能纠正前人的错误。

  3.我国以往的历史地图,一般都以一个朝代为一幅全图,内容非常简略,地名位置也不准确。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才采用了将全国分解为数十幅图的方法,但因所有图幅采用同一比例尺,而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发程度和记载的详略极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区往往地名过密,几乎难以辨认,而边疆地区却显得空白过多。同时这种平均分割往往将同一政区分属不同图幅,查阅十分不便。《图集》在总结了杨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各历史时期大行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按内容密度确定不同比例尺,彻底解决了问题。由于采用高精度地图为底图,古今对照更为精确,科学性强,便于查阅。

  4.历史上疆域、政区、地名变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权时期内屡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对时间断限一般不够重视,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后相差数十、百余年。《图集》无论总图或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个别无法确定的,尽量确定一较短的标准时期),各时期尽量显示同一年代的政权疆域和政区建置。对时间较长的朝代,使用多幅总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形势。

  5.《图集》编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传统的错误说法,如云梦泽、洞庭湖、郡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的变迁过程都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结论。这对于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

  获得奖项:

  上海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特等奖(1984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79-1985) 特等奖(1986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199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特别奖

  顾颉刚全集

  

  顾颉刚(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顾颉刚全集》分八集,五十九卷,六十二册:分为《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读书笔记》《书信集》《日记》《宝树园文存》《清代著述考》《文库古籍书目》,计2500万字。

  谭其骧全集(共二卷)

  

  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全集》收录了谭其骧先生的全部著作。

  史念海全集(全七卷)

  

  史念海(1912—2001),山西平陆人,字筱苏,他受顾颉刚之命,撰写《 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于 1937年出版,成为我国现代第一部公开问世的沿革地理专著。史念海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史念海全集》分卷收录史念海先生历年所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专著、论文以及部分科普文章、序跋评论及学术回忆录等文字。

  侯仁之文集(共四卷)

  

  侯仁之(1911—2013),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侯仁之先生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作品,论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北京城的深厚感情。介绍了近代以来,北京都市空间的拓展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旧城为格局,呈圆形扩展,而谈到保护,也每将旧城如生日宴席上的蛋糕般供奉或移出。正视北京都市空间剧变的现实,将其作为一人整体,纵向均衡切分成西、东、中三大块,选出18个区域进行观察,分析区域空间的内在逻辑,提示北京都市空间的独有魅力。

  

  本书精选了侯仁之先生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三十八篇作品,分为四个主题编排: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环境变迁、地理学史、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这些文字反映了作者在筚路蓝缕中的辛勤耕耘,在躬亲践行中的深思卓识。

  

  本书反映了侯仁之先生的成长历程和求索心路。书中精选早期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七篇作品,其中包括三篇学位论文;书中还收录了作者的八篇回忆文字,回顾了燕园生活,以及洪业、顾颉刚、邓之诚等对作者学术生涯的颇多教益。

  

  本书收录了侯仁之先生从中学时代起到九十高龄的部分著作和代表译作,分为早期文章、北京相关、地理学史、书序、自述、忆往等几类。本书是对“侯仁之文集”前三卷的补遗,对后世学人和读者全面了解侯仁之的思想、情怀及其学术成长经历颇有助益。

  北平历史地理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北平历史地理》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桥驿全集(共十四卷)

  

  陈桥驿(1923—2015),原名陈庆均,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研究泰斗。

  陈桥驿先生在历史地理学、郦学、历史地图学、地方志和地名学、宁绍地方史、古都研究以及地理学思想史和中外地理学交流等方面造诣精深,成就卓著,成为中国当代历史地理学界继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诸先生之后的标志性学者,也是郦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堪称该领域的泰斗。同时承担了日本文部省委托的《中国南方丝绸之路考察》《中华大典 历史地理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 历史地图卷》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至今已经出版著作50余部。本书是《中国国家历史地理书系.陈桥驿卷》、收录其全部著作共14卷。

  石泉文集

  

  石泉(1918—2005),安徽贵池人,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 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特别是古代荆楚地理研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有关古代荆楚地理的全新的解说体系,特别是在方法论上进行了创新。

  《石泉文集》为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石泉教授主要论著的选集,是作者一生从事历史地理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总结。全书共包括(1)自序,(2)先秦楚郢都、秦汉至齐梁江陵城地望考辨,(3)古云梦泽研究,(4)六朝时期荆楚地理研究,(5)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等内容,均为作者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全书约80万字,另含地图35幅。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全两册)

  

  方国瑜(1903—1983),字瑞丞,纳西族,教授,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毕生致力于云南地方史料的发掘、搜集、整理、校录、辨析和评说;开创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开拓了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的研究。人才培养和著述成果丰硕,被史学界誉为"云南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著名史学家徐中舒称之为"南中泰斗 滇史巨擘"。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集中对我国西南地区从上古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地名加以考释,以时间顺序分为六篇,每篇先列概说,然后再一一详考地名。《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套装共2册)》对现存的文献资料基本搜罗殆尽,考证严密,是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工具书。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投稿,传播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学林!

  责任编辑:

上一篇:人社部:个人养老金采取个人账户制,你的养老方式和养老金,或将有大变化
下一篇:此花颜色多样,满园飘香,好养易活,值得养护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