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家长,对户外亲近活动,态度分析!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5-09
手机版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培育亲近、热爱、关心自然的下一代成为重要议题。自然经验不仅影响儿童亲环境态度和行为的发展,也对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儿童正面临严重的自然缺失问题,这也导致了儿童自然联结水平的下降。

  

  一、户外活动

  儿童的自然经验分为三种方式: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以及替代性或象征性经验。

  直接经验包括与自然环境和非人类物种的直接身体接触,且常被认为是无组织和计划的经验,并非是正式组织的、结构化的活动。直接经验常表现为儿童自发地在森林、草甸、河边或公园中玩耍,且这些自然场景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人类的干预和控制。

  间接经验指的是在更受限的、程序化的、被管理的环境中与自然的实际身体接触。儿童接触自然环境和非人类生物的过程常常是人为设计、管控的结果。

  

  例如:儿童在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自然历史和科学博物馆以及自然中心中接 触植物、动物及其栖息地。

  间接经验也可被理解为,儿童与处在广泛干预和控制下的、被驯养的非人类生物及其栖息地接触,尤其是那些被视为儿童或家庭生活不可或缺部分的生命体和环境,如:伴侣动物(宠物猫、观赏鱼)、花卉和蔬菜园、栽培作物和果园等。

  替代性或象征性经验指的是儿童在没有与自然世界发生实际物理接触的情况下,接触自然的表征或描绘场景。

  

  这些替代性的形象和象征性的描绘往往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发生,如电视、电影、电脑。

  对学前儿童而言,户外活动的机会多数情况下以自由玩耍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非正式、无组织户外儿童活动。

  Beery将自然中的玩耍定义为:儿童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自由地进行个人选择,在自然中 进行身体运动、探究自然现象、探索地点、自由地进行游戏。

  

  其中,“自然”是 “一个存在大多数生态系统过程(例如,出生、死亡、繁殖、物种间关系)的有机环境”,同时涵盖人类为主导的空间和非人类主导的空间,包括且不限于野外、农场、花园等诸多儿童可能接触到的自然环境。

  Beery强调了这些环境能够为儿童提供与自然界元素的互动,如岩石、泥土、树木、花朵、泥土、水,儿童能够顺利且自由地接触这些元素,如挖掘、收集、攀爬、建造和躲藏。

  Beery所定义的儿童户外活动类似于Kellert描述的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而在城市环境中,儿童的自由玩耍场地通常是人工元素更高的场所,玩耍的形式也常常由此更加结构化。

  

  二、现代儿童自然缺失问题严重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生动地将其描述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自然界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培育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关心自然、有自然意识的下一代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儿童与自然的接触必不可少。生命早期的自然体验会促使儿童形成地方依恋和环境身份认同,提升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愿,影响其成年后正确环境价值观的形成及环境行为的参与。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密集,公共绿地逐渐减少,儿童娱乐和玩耍的空间被剥夺,从而降低了儿童在户外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人类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儿童从学前阶段就需应付课堂、作业、辅导等训练,在大自然中嬉戏运动和劳动的机会被压缩,儿童只在体育课等必须的时间段进行活动。此外,现代人对安全的过度关注使他们将自然视为大敌。

  

  出于对风险的过度恐惧(例如交通和陌生人危险),成年人对儿童户外玩耍的行动限制越来越多。

  最后,电子设备的发展也加重了儿童户外活动减少的趋势:不同于父辈们在自然中玩耍度过自己的童年,现代儿童将电子娱乐作为自己主要的娱乐方式,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远远多于户外活动。

  李敏谊等对深圳市学龄前儿童展开调查,发现儿童屏幕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分别为平均每天110.30分钟和61.11分钟,屏幕时间已然高于户外活动时间。在上述种种因素的作用之下,现代儿童的自然缺失问题日益严重,且在全球范围儿童群体中广泛存在,其中包括中国儿童。

  

  2013年,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 流中心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称,在被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有12.4%的儿童出现了自然缺失症倾向。这一现象与社会对儿童发展方向的期望背道而驰,同时也不利于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三、自然经验对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健康状态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

  长久以来,研究者们就儿童的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丰富的探索,意图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养育条件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自然经验对幼儿健康的重要性一直被诸多教育家所认可,福禄培尔、杜威、蒙台梭利等许多早期教育理论家都强调了自然中的活动对儿童发展和幸福的作用。

  此后的研究者们围绕这一观点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并认为深入、真实的自然体验在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自然环境具有吸引幼儿所需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以及支持学习和发展的高质量游戏和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对幼儿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自然环境提供的经验与幼童学习方式相匹配: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动手操 作探索来学习,自然界元素不仅为操作提供了原材料,也激发了幼儿实验和探索的动机。

  更重要的是,自然经验与学龄前儿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健康特征有关。有研究表明,与没有自然元素的人造操场相比,每天有机会到户外自然环境中活动的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更好的运动技能、更集中的注意力、更少的疾病和更有想象力的社交游戏。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多次强调了幼儿与自然的接触,指出幼儿应当在自然中发展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指南》提出:幼儿应当亲近自然、喜欢探究,3-4岁的儿童应当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在艺术方面,幼儿应当喜欢观察、欣赏、收集自然界和生活当中美的事物,会被自然界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声音所吸引,喜欢倾听它们,能够 感知声音的变化,乐于模仿有特点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因此,就儿童的自身成长发展而言,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与儿童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四、家长对学前儿童参与户外活动至关重要

  家长在学前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儿童户外活动的多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首先,家庭休闲活动是儿童户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家人是幼儿闲暇时光的主要陪伴者,直到青春期逐渐被同伴取代。

  尽管很多自然活动可以由儿童独立完成,但父母的陪伴对儿童自然活动的效果影响巨大。家庭成员一起活动、产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家庭对支持儿童参与和亲近自然非常关键。

  

  与家人共度自然时光不仅能带来许多健康和家庭意义上的益处,且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与父母一起在自然中度过时间更多的孩子环境知识水平更高,而小时候参与家庭户外娱乐活动的青少年,成年后很可能会持久地参与到自然中去。

  同时,许多研究者认为,家长看法是儿童能否进入户外的主要限制因素,他们是儿童户外活动的“看门人”。尤其在幼年阶段,儿童的游戏受环境、机会、材料和设备的影响,儿童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机会通常取决于家长为其提供机会和鼓励的程度。

  有研究证实,有成人陪伴的儿童通常比没有成年人陪伴的儿童在户外度过的时间更多。

  

  可以说,家长决定了学龄前儿童能否进入户外活动以及活动量的多少。此前研究曾提出:相比于缺乏合适的户外活动场所,家长的态度才是影响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更关键因素,即使在一些自然环境有限的地区,加强成人对自然的好感和态度,也能显著缓解儿童因缺乏自然接触而导致的自然经验减少。

  此外,父母能以多种形式促进儿童在自然中进行有创造性的玩耍活动,例如:创造丰富的自然学习环境,提供更长不被打扰的户外活动时间,为儿童的户外活动和行为树立榜样,为儿童的户外活动提供辅助性支持(如:支付费用)和社会支持(如:鼓励、表扬、和孩子一起活动)等。

  其中,母亲更倾向于为孩子提供养护、关怀和保护,因此一般通过为孩子减少障碍(如:支付费用)或提供社会支持(口头的鼓励和表扬)来促进孩子的参与;父亲则会用自己的活动影响孩子的活动,在孩子的发展中发挥“激活”作用,例如专门计划家庭出游、直接与孩子一起活动等。

  

  综上,家长对儿童户外的自然活动有重要影响。在研究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将家长对儿童户外活动的态度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纳入考虑。

  结语:

  面对我国儿童严重的自然缺失问题,增加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儿童自然接触机会刻不容缓。

  

  考虑到家长对户外活动态度对儿童户外活动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开展针对国内学前儿童的研究,探究家长对户外活动态度是否影响儿童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明确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和自然联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上一篇:有没有什么历史人物因为一件事情而出名的?
下一篇:浙江监理工程师考试报名资格条件有哪些?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