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给慰安妇注射的“606药剂”是什么?其产生的副作用有多大?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5-09
手机版

  慰安妇是二战时期日军特有的“军需品”,在日本人的眼里,士兵在打仗前如果有女人“共度良宵”,就会给这些士兵带来好运。在这种畸形思维的促使下,女人就这样成为了“军需品”,无论日军侵略到哪里,都会带着大量的女人为士兵提供特殊“服务”,她们就是“慰安妇”。在后来的战争岁月里,无数慰安妇饱受日军的荼毒,他们还给慰安妇注射了“606药剂”,这是什么药品呢?

  

  日军在德川幕府时期就已经贯彻了类似于慰安妇的政策,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形成规模,甲午战争之后达到了一个小巅峰。之后中国东北沦陷时,就有超过2万人的日本女人跟随日军来到中国为日军提供“服务”,这些女人在服务时也有较高的要求。都知道日本女人“调教有方”,在做这方面服务时也是尽心尽力,尽显日本女人特有的“温柔”,如果服务不符合要求那就是对士兵的不尊重。

  这些女人忍着身体上的折磨还要面带微笑“服务”,每天接待的士兵最少十多人,多的时候超过二百人。当这些士兵享受了这种特殊服务后,结果出现了一个日军不可控的事情发生,那就是日军内部性病流行。在日本攻打苏联时,肆无忌惮地在苏联女性身上发泄自己的兽欲,结果造成更大的传染范围,因患性病而导致的减员超出了战斗减员,日本高层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控制和减少这种非战斗减员,日军就想到了一个特殊的制度,能满足日军需求的同时,还能避免性病的发生,那就是慰安妇制度。这一制度在后来日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后被建立起来,但凡被他们侵略到的国家,女人都成为了他们的“军需品”而被强制安置到安慰妇管理所中,当时遭受日军摧残的东南亚妇女被迫做慰安妇之人达到四十多万人。

  有了前车之鉴,日军在这些慰安妇身上使用了一种药物,就是“606药剂”,其目的就是减少和预防性病的发性。这种药剂最初是在19世纪末期被发现的一种杀菌药剂,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后来在梅毒螺旋杆菌试验中发现对性病有极强的遏制作用,于是针对性病研发了这种药剂,其全称为“砷制606”药剂。

  

  那时候还没有更好的杀菌消炎药,后来才研制出青霉素这样的先进消炎药,所以“606药剂”最初是在欧洲开始流行使用,不过那时候以消炎治病为主,从医学角度上来看,这种药剂曾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日本在当时军事发达,也喜好钻研医学,这样的好东西自然不能被他们错过,尤其在慰安妇制度实施之后,“606药剂”就被他们广泛应用在慰安妇身上。

  事实上在正式实施慰安妇制度之前,日军就已经开始试用了“606药剂”,当时日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又想满足士兵需求,性病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因此他们把“606药剂”当作一种普及使用型药剂在国内推广,也确实达到了减少和控制性病发生的效果,当日军侵略中国后,就把这种药剂注射到了每个慰安妇身上。

  

  是药三分毒,像“606药剂”它能治病,也会有严重的后遗症,否则也不会在青霉素诞生后而淘汰了“606药剂”。但是日军根本不管“606药剂”的后果,他们从来没把侵略国家的女性当人来看,只不过是“军需品”罢了,消耗之后还可以继续补充,因此,有很多慰安妇被注射大量“606药剂”之后导致中毒死亡。

  这种药剂注射过量的情况下,会出现消化道出血,影响消化器官的第一现象就是身体非常消瘦,之后导致消化器官和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在慰安妇病发期间,日军才不会花大价钱为她们医治,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就弃尸荒野,其手段极其残忍。当时中国有近二十万的女性被迫“服役”,能活下来的少之又少,这就是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而活下来的那些慰安妇也留下了终身不孕的后遗症,从很多活到现在的慰安妇前辈那里可以看到,她们几乎都是没有子嗣,这都是日军留下的罪孽。日军为了满足士兵私欲而不顾人权,他们把女人当作“军需品”一样使用,好在这个野蛮残暴的民族后来成为了战败国,但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忘记,我们要牢记国耻,警钟长鸣。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华南农业大学开展校地合作打造粤黔协作样板
下一篇:我和室友是铁哥们,不巧的是同时喜欢上了班上的班花,我很纠结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