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精髓:有了真心,就无需智慧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5-22
手机版

  

  由于受到业障的缘故,现代人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把智慧当成一种能力。而本质上来看,智慧并非能力,而是工具。

  把智慧当成个人能力,就会出现各种邪恶的占有欲,把智慧占为己有,用聪明才智打击他人。

  学习儒释道文化目的,也演变成了标榜,把自我变成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甚至会说出这般话:我的智慧,高于他人。智慧立马变成障碍,以反击之!

  

  如果把智慧仅看作一种工具,别有洞天,更切中儒释道的本义。它是指路灯、渡河舟、治病药。

  心光明就无需灯,到彼处可放弃舟,病除尽药无价值。从而,不管学习多少文化与知识,不再成为沉重负担,了无痕迹,豁然无碍。

  这个心光明之处,这个豁然开朗之处,是“诚”境。“诚”不是老实本分之意,而是灵动无拘之心,与天道齐,与规律同步履。

  可以说,智慧并非最终目的,智慧为工具,只为通诚意。这是儒释道三家的共识,也是三家最终修证。

  真心无需智慧,巧计才需聪明。态度与看法极为重要,这是初心。第一步错,则知识与学问全成了垃圾,成了魔。自古有些知识分子,坏就坏在这里。#儒释道#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天地化育生人,人的本身,自有天道之性。不通天性的人,多数为私欲所障蔽。私欲,也就是今天所讲的“逐物”或“异化”。喜欢一件事情,心就丢魂了。

  “逐物”与“心境合一”有很大的区别。私欲过盛而逐物不停,内心始终处在得失两端,权衡不止,心神不安。“心境合一”是在无心中,与万物通,与万物通则与天道齐,内心毫无障碍。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人类的老师,是天地万物、山川河流。天道之教,就是在人间成败得失、喜怒哀乐中,让人意识到,守天性而行。

  遵行天性而行,就是诚。诚不是一个实词,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即是明。内心大明,从而不惑。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无形之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当人达到至诚状态的时候,就“自道”了,还原了自我的天性,开了聪开了明。

  内心不诚,则轻视万物;不懂敬畏,则目中无人、目中无物。凡成事者,必敬事爱物。目空一切,则事不成、不成人。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一个诚字,通天彻地,感应宇宙万物,通达人心。有了诚意,便是博大胸怀。换句话说,“诚”则虚己,虚己则容物。

  看那万物生机勃勃,四时更替,循环往复不息。以慈悲之心俯瞰,以敬畏之心仰视,同体大慈,无缘大悲。

  皆出自一元太极,人与万物同体,本是同根生,无缘也有缘。人间的缘分,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又正是因为“无缘”,才让一切缘分坚不可摧,幽远无极。

  

  《中庸》一书,三千多字,如同佛学《心经》,核心阐述一个“诚”字。佛告诫修行人,也重点强调初心诚意。《大乘起信论》目的就在于,用智慧的诱惑,唤醒人心的“诚”,有了诚,便有信。

  今天,社会一直强调诚信的价值观。只是呼吁诚信,不够透彻。毕竟令人滋生侥幸心理:我诚信了,他人不诚,岂不上当?

  因此,不如这样讲:有智慧的人,才能守住诚心。守住诚心,就可看破世间规律,识破万般诡计,万事成功!你我的诚与不诚,自受甘苦,与他人何干?

  举报/反馈

上一篇:宜春三中“新星杯”优质课比赛圆满落幕
下一篇:整合力量 重拳出击 南阳加强渣土车、工程运输车整治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