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如何拿捏学习的难度、强度和速度?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5-24
手机版

  我们在心态上要慢,允许自己在舒适区边缘慢慢扩展;

  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

  ——《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周岭)

  今天的笔记来自《认知觉醒》(青少版)第五章第一节“难易匹配:攻无不克的学习之道”。

  继续虚心向学习好的人们看齐,学习他们的好习惯。

  本节小结:

  1. 匹配是一种大智慧,它体现在难度匹配、强度匹配和速度匹配上。

  2. 聚焦“会做但是特别容易错或者不会做但是稍微努力就能懂”的部分。

  3. 将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小到愿意行动。

  4. 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速度和专注)

  5. 同时追求做对与做快,因为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6. 舒适区边缘的掌握尺度如下:八成是熟悉的,两成是陌生的;八成容易,两成困难;八成熟练,两成有挑战。

  一、难度匹配——舒适区边缘

  学习同样的内容,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自己可能在困难区。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我们应该花大量时间梳理“会做但是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随着能力圈的扩大,原来那些不懂的内容会慢慢从困难区进入拉伸区——只要你持续在舒适区边缘学习,就一定能掌握它们。

  主动把学习标准从困难区降到舒适区边缘是需要勇气的——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因为只要遵循规律,我们必然可以在扩大能力圈的同时收获成就感。

  

  二、强度匹配

  主动降低学习的强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

  为什么会半途而废——从困难模式开始的人,急于求成——一旦在困难区坚持不住了,它们就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即从困难区逃回舒适区。

  想办法降低任务的难度和强度,低到让自己几乎没有畏惧感——因为保持继续学习的意愿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三、速度匹配

  速度也是一种能力——对知识运用的频率、速度以及熟练度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成绩好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把“做对”和“做快”同时列入自己的学习标准。

  凡是遇到卡壳、学不下去的情况,只有一个原因——你对此前学过的东西不熟练,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

  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有时候它比理解更重要,甚至是后期竞争中唯一重要的因素。

  我们在心态上要慢,允许自己在舒适区边缘慢慢扩展;

  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

  外甥女在学英语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以前她学的是英文歌,唱下来,就等于完成了发音练习。实在不会读歌词,跟着音频唱也唱完了。再说儿童歌曲也就那么几句话。

  但后来开始开始自主阅读了。手里的教材,从歌曲变成了绘本故事。难度一下增加了。

  有的小朋友,能把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但是她就一看书就头疼,畏惧困难。她爸爸妈妈英语根本不能辅导她。

  跟她一样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于是老师来了一个“任务拆解”。一本10页左右的绘本书,拆到五天里。每天读会两页,也就是5-6个句子,就可以了。程度好的小朋友,可以背诵这两三页。

  于是皆大欢喜。

  每次的朗读绘本任务轻松完成。学英语的热情又慢慢恢复了。随着孩子英语程度增加,老师把五天缩减成四天,三天……直到变成一天。外甥女还是能按标准完成朗读任务。依然喜欢学英语。

  我觉得首先这位老师就贯彻了一个“匹配”原则。

  其实这个方法,成年人学习也可以效仿。

  把任务拆分成难度更容易接受的小型任务,每个任务定好时间和标准,去完成。肯定会有核心困难,那就多安排一点时间。

  总之,还是周岭那一句话:好的学习状态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举报/反馈

上一篇:福建省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
下一篇:父母在睡前带孩子做这“3件事”,帮助孩子开发下右脑,更聪明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