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评职称不“唯论文”可以,但千万别成连为不写的“保护伞”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6-11
手机版

  误导:教师不必写论文

  

  在近年日益深化的教育评价“破五唯”改革过程中,从国家人社部到各省(市、自治区)人社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对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几乎毫无例外的都出现了“大大淡化对教师论文的要求”。

  本君以为,总体来说,这样的改变确有其道理,初衷与愿望不容置疑。

  但在现实中,这一政策导向到了有的地方的领导和老师脑海里的认知上,便有形无形的形成一种谬论,那就是:教师只把书教好就可以了,评职称完全不必非要有论文发表。

  于是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就把写文章置之脑后,把由“唯论文”改到了“无论文”要求,在职称这个“指挥棒”上的如此要求,反映在教师思想和行动上,便成了很多教师“只教不研”或“研而不写”共同心态的“保护层”。

  本君以为,这是极为有害的错误误导。

  道理:教师不写难优秀

  

  本君一直都认为,对教师来说,“写”是与“读”并驾齐驱的两大看家本领。

  因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如果“只读不写”“只教不研”或“研而不写”,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就不可能有深层次的思考,就不可能广学深研,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很难成为一名步步登高的优秀教师。

  众所周知,有一句对教师职业特点很经典的话,那就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著则空”。

  即只教不“写”的老师,最终只能妥妥的沦为一枚精致的教书匠,那些反对或淡化写文章的教师,要么是给自己不想写东西而找理由,要么是因为自己根本就不会写文章。

  换句话说,任何一名教师即使工工整整的写上一辈子教案,也不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能有连续保持五、六年写文章的习惯,边教边写,边读边写,边学边写,研而有著,不想成为名师都难。

  对本君此一拙见,某老师在微信交流群里呼应到“完全赞同,写是输出学习的一种,.....,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并引据说“(毛泽东)不写《湘江评论》,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甚至果断认为“我觉得写,不一定要发表,但不写,一定不能评职称”。

  本君以为,“写”对教师的价值更多是后发效应,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写”犹如未出嫁的姑娘在出嫁前给自己准备嫁妆,嫁妆越丰厚、越殷实,找到如意郎君和好婆家的机遇就会就会大大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同理,教师不但去“写”,而且把“写”变成习惯,就是在积累自己专业成长的“嫁妆”,写得越多,专业成长的“嫁妆”就会越积越厚、越添越多。

  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师未来走向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坚持写下去,不成功确实都很难!

  因为,所有成功的教育家和优秀的教学名师,毫无意外都是“写”的行家里手,都是著作等身的人。

  对此,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更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说:“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

  朱先生为了鼓励和推动更多教师去进行专业写作,甚至曾言开了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并对老师说:“你每天坚持写1000 字,记录你的课堂、你的故事。写十年,不成功我赔偿,以一赔百”。

  由此可见,“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是何等之重要,淡化不得。

  行动:消除写的畏惧感

  

  本君在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发现,很多老师对于“写”都有畏难情绪,即使有的把课讲的顶呱呱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也是谈“写”色变,总觉得“写”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要把东西“写”好,简直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本君以为,有这种想法或畏难情绪的教师,虽然心情可以理解,但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困难预设,或者是给自己设置了一道远离“写场”、自己吓唬自己的“防火墙”而已。

  换句话说,对老师们来说,其实“写”东西并没那么困难,要紧的是,老师们应该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想法, 要有强烈的“写”的意识、意志、心态与状态,特别是对“写”应有一种共识,即:

  对多数人来说,写东西其实就是一个长期的自我训练过程,“写”的过程大可不必追求完善或完美,甚至恰恰相反,对“写”要有一种“不求完善”的心态和不带任何功利的做法,除了用传统的笔纸做工具去写之外,更要充分利用手机、网络、平台、语音,甚至人工智能智能等只要能把说话变成文字的多种多样的新“写法”,把“有意写”与“无意写”相结合,“碎片写”与“整篇写”相结合,“语音说话写”与“键盘码字写”相结合,在长期持之以恒“写”的过程中,只问“写”的行动,不管“写”的结果的好坏,等“写”到一定量的时候,回头再看看自己写的过往,老师们定会惊讶“自己以前写的是多么的幼稚啊!”不知不觉发现自己给走高了,写的越来越好了,大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换句话说,坚持“写”的过程犹如学习某种技能,老师们“写”也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写得多了必会促使老师们才思泉涌,如果再把“读书破万卷”同时重视起来,必然就会达到写的时候“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与效果。

  

上一篇:语言障碍儿童该不该与正常儿童交往
下一篇:高考总分是多少分?高考各科目满分又是多少分?家有考生不能不懂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