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首日,来一场闲话
今天中考。
在每一年的这个日子,其实也是很平常的几天。
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值班,可能就是默默地关注着那些有关考试的新闻。
而今年有所不同,因为家有考生,直面中考,似乎多了一些紧张与惶恐。
中考可能会比高考更残酷。
这是前两天,几位朋友坐在一起聊到的话题。
首先,从普职分流来说,上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中考是第一道门槛。相比高考选择化多元,你考得好与考得差,可能对于今后的个人发展影响很大。是上综合性大学,还是高职,强化职业技能院校,很大机率,就在中考一瞬间了。
其次,从高中层次分化来看,县域普通高中资源发展不均衡,重点高中与一般高中对于学生成才,无论是环境,还是教育资源,比如师资方面就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进而造成孩子高考成长空间的差异。
所以,如果中考,你在本地不能上普通高中,也就意味着你将来很大程度上,在知识求索的路上,可能就会失去一些机会。如果你上了中职学校,可能就会直接面临着低端就业或是技能高考这条路。
这也许正是很多家庭所担心的问题。
紧张和焦虑。
没错,就是这样一种情绪。
和老同学聊起武汉的中考,她云淡风轻的表情之下,其实焦虑的心情也是透过隐隐苦笑,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
比如武汉普职比由原来的6:4,现在也有了变化。
根据武汉市招考办公布的2022年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为49000人,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分校招生计划总数为24842人,共计招生73842人,普高录取率达到了65.5%。
而多年来,武汉的普高率一直在50%左右,未超过60%。不过,从近3年来武汉高中阶段招生情况来看,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不断上升,2020年为56%,2021年上升至57.4%,而2022年则大幅提高,超过了65%。
从这点来看,以后上普通高中的机会也更大了。按照发展趋势,2023年武汉的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应该会在70%左右,所以同学的孩子在武汉上普通高中,机率也会更高。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提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普通高中学位的增加。
按照计划,武汉市2023-2025年每年将维持70%普高占比,通过新改扩建公办普高学校、公办普高内部挖潜、租赁闲置资源或购买学位办学、民办补充等举措,细化到校,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初三学生考上高中,进大学的比例人数也多了。
在新职教法中,“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这一句被改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武汉的这种做法,也在满足着家长及学生的入学需求,但是,武汉经验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其实有待高槯。因为在这一政策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地方财力也就决定着是否有底气,对于普职比的优化能否落实到位。比如新建公办高中学校,改扩建现有高中学校,或是在民办学校购置学位,这些都是需要真金白银。
所以,对于县一级城市来说,财政吃紧的状况之下,加之现有民办教育,对于高中阶段学校的营利性鉴定,都在影响着投资人在县一级城市投资教育的兴趣。
回到中考之所以让很多家庭焦虑这个话题上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现在教育资源呈现不均衡的当下,我们如何去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难题,不仅仅需要扩容普通高中教育,寻求增量;而更重要的,是寻求职业教育的变量,也就是不能让家长对于孩子中考上中职学校,感到很丢脸,或是谈“职”色变。
这两天,知名的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张志峰抛出了一个重要的言论:“千万别让孩子报新闻学。”
这其实是一个旧视频,是以前给一位家长做志愿填报咨询时的回答。视频中,张雪峰有些咬牙切齿,或是说是十分坚定地让家长接受他这个观点。
6月19日,知名记者,原中青报的主笔曹林在其公众号也发文《张雪峰并不全错,我也劝你慎报新闻》。此文一出,立马就引发了网络热议。
作为大众公知,曹林的时评对于舆论的犀利点评,往往是一针见血。当年在西安现场听他的一场讲座,提到了新时代的舆论场,作为一个新闻写作者的不易,很多观点,或是见解,让我对于新闻工作有着莫名的崇敬和向往。
如果说,张雪峰从他职业工作立场来说,比如会考虑到就业的问题,让家长、学生避开理想与现实差距太远的“坑”,尚可理解。但是曹林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来劝说别报新闻专业,难免就让人唏嘘。
其实从文章来看,曹林所持观点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他在强调着任何一个专业,从爱好、理想的角度来说,无所谓好坏与贵贱。但是我们上学,学知识,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需要找一口饭吃,也就是需要从受好,最后成为一种职业。
而职业的最终形态,也一定是要建立在忠诚、市场、环境与规则之上的。孝感有一位朋友,其人生成长经历很励志牛逼。高中时没怎么好好学习,到了大学,发奋,考上了记者证,进入报社;但本以为这已经是一位农村孩子的人生顶峰,但某一天,忽然看清了很多现实,于是通过两年的奋战,最后通过最难考的司法考试,在北方最大的城市律所当了一位律师。
我经常看他的朋友圈,对于职业的选择,其实不仅仅是理想,也有着很多的无奈。而最让我佩服的,其实还是他在每一个时期,都没有忘记着自己的努力。比如这些年,他考了很多证,包括连教师证都考了两本,还有社工证等很多。经常刷到他在大学自习室里攻读专业书籍,准备每次考试的动态,也就铸就了如今,你要咨询法律问题,很直接就说到“咨询请先付费”的底气。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就想说一个事实,那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其实在我们面临着中考这一个关口的时候,也在显现着其社会化生存规则的某些变化。
如果连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闻专业,放在如今却连张雪峰、曹林都在提醒谨慎,我们需要怎样的人生成长观?对于究竟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是否就会产生某种怀疑、质疑?
从这个层面来说,其实无论是你要上普通高中,还是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最终的目的也就一个,那就是就业,找一碗饭吃而已。
所以,绕了很大一个圈子,要说的,还是一种平和心态。基于孩子的学 习力这个根本来看,能上普通高中,就上普通高中;上中职学校,以后通过技能高考,其实也一种成才之路。
很多朋友会说我,其实在聊普职对于中考影响的时候,有着一种先天的代入感。比如其工作内容的原因,比如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原因。
但从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研究这个领域,才发现,职教人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想着如何让职业教育剔除低端、家庭无奈之举的标签,也在非常努力着通过校企合作、技能高考,让更多的孩子成才之路更通畅,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多一些渠道,多一些机会,实现家庭、社会的彼此成全。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的中考在一生之中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二十多年前,我参加中考,对于家里来说,好像并没有引起怎样的关注,就像每天上学,放学一样。只是农村孩子第一次进城考试,去城里的宾馆住两天,会有一些新鲜感,所以多给了五块钱,买几瓶汽水喝,也没有现在的送考,或是考点门口的人口攒动。
而随着教育焦虑的不断煽动,内卷情绪带来的关注度,也在引发着每个家庭对于孩子成才的期待值产生着差异。
而这种差异跟知识消灭带来的阶段认知有很大的关系。有着听之任之,不知如何管起;也有着自小就开始上培训班,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一路开挂。随着就业市场的差异细分,也就带来了教育市场对于家庭发展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那就是,你只有多读书,上好学,那么以后就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能够过上更光鲜体面生活。而如果你不好好上学,以后就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简单劳动力阶层,也就可能会实现家庭困境的代际传递。
小时候,父母对于我们的教育,那就是以后不要种地了,要穿皮鞋,要吃商品粮,要成为管人的人。而多年以后,我们似乎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会灌输,教育带给孩子的,可能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社会保障。
精英化教育模式,给我们的思考,其实是很深刻的。当穷尽一生的吃苦耐劳,付出再多的血汗可能也无法改变命运之时,我们就会对于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比如有一个编制,比如有一个所谓很体面的就业有着太多的羡慕。
于是在一个全新的赛道里,同场竞技,却又发现,由于家庭教育投入的差异,让孩子在奔跑的路上,也会逐渐地掉队。当你期待着孩子能上一个高中时,还有重点高中,还有重点高中的重点班,还有上一级的重点高中,以及上上一级的重点高中……
学校层级差异,对于家庭来说,最大的差异,仍然会体现在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条件上面来。
曾经有一位委员代表提到,今后困难家庭甚至农村的孩子不要上大学了。初听上去,让人义愤填膺,但细细想来,可能在今后,真的会因为起点,或因为家庭条件,会更少一些竞争力。
我们从来不会质疑个人努力在成长路上的决定意义,我们也不会怀疑,教育公平缺乏公信力。我们需要通过一次次公平的考试,来改变或优化命运,实现很多的梦想。但可以看出,仅仅是考试的公平,仅仅是教育本身的公平性,显然是不足够的。
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每个人的觉醒,需要每个家庭的双向奔赴,也就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共同缔造。从教育,以及就业观的层面,需要有一种理性的认识。我们需要的是孩子能够通过多读书,多上学,来丰富自己知识的体系,需要通过教育,来建立起自己的“三观”,需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谋划自己的人生。
劳动本无贵贱之分,其实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自卑或是优先感在作祟;职业也无轻重之别,只是因为我们总是一山望着那山高而已。每个人的天资本有差别,又何必去苦苦追求着所有的大同呢?每个人家庭的幸福感,其实最重要的自我的满足感。当总是以一种羡慕别人生活的态度,来过自己的日子,难道不会太累吗?
中考的第一门科目终场铃声即将响起,忽然想起了这样一句话:
“题答了就好,哪怕答案不标准。”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也不是每一段路都铺满鲜花。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所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中考,这也许就是这个夏日里学会与自己和解的人生态度。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
- 河南41个博士后团队将出征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广西:依托“硕师计划”让高素质教师走向农村学校
- 数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补?
- 闵行这个“服务圈”,已为200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 海大99周年校庆专属头像上线!
- 江西有哪些自学考试学习形式?
- 北中医房山医院:相约地坛共赴中医药文化盛会,走进文化宣传周共促中医药文化素养
- 军自考有哪些专业?
- 重要提醒!湖北省10月高等教育自考考前须知
- 新丝路幼儿园:九九重阳暖相融 孝亲敬老情意浓
- 7天搞定托福作文的技巧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上音“大先生”荣登 “上海市教育功臣”群像展
- 自考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深化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基础课程培训班”首次在渝开课!
- 豆神教育窦昕老师不断加码大语文布局,推动文化传承
- 九江家有电动车的快看!11月1日起实施
- 宝馨科技: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制度(2023年10月)
- 新托福独立写作满分
- 获评国家级优秀!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蔚然成势!
- 喜迎妇女十三大|织密防护网,“她”权益法治屏障更坚实
- 晋州市和平小学组织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直播活动
- 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 企业如何加快自主创新?
-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