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慢病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师:关注身心健康要做到这四步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7-08
手机版

  

  CoCo李玟离世的消息让不少人痛心,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心理健康问题。小康妹儿在跟不少医生沟通的过程中,他们都谈到有很多慢病都和心理疾病相关,甚至心理疾病会影响到慢病的治疗和恢复。

  今天,小康妹儿就邀请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汪子琪医生来给我们讲讲慢病与心理问题。

  我好难受啊医生,我心里难受,

  身上也难受,

  找不到啥子原因了,

  感觉活起没得好大意思的。

  七旬婆婆尿毒症后抑郁、焦虑

  反复停药,显“轻生”念头

  70岁的赵婆婆,患有尿毒症,长期接受痛苦的血液透析治疗,总算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全身痒、各种躯体不适,让她饱受心理和身体的折磨。找到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汪子琪医生。

  

  汪医生在诊断后,考虑赵婆婆有轻微焦虑和抑郁,还伴随躯体化形式障碍,开了一些药物给赵婆婆吃。在随访的过程中,赵婆婆说吃完药以后感觉好多了。然后,擅自停了药。

  过了一段时间,赵婆婆又感觉难受了,再次来到汪医生的门诊开药。就这样由于各种原因反复吃药、停药了四次以后,“难受”依旧没治好,甚至更严重了。再次来到汪医生的门诊,王婆婆不受控制的抹起眼泪来,求求她多开一些药。考虑到婆婆情绪不稳定,汪医生只开了1周剂量给她,并嘱咐她1周后门诊随访调药。

  

  过了4天,汪医生接到四医院门诊导医台的电话,说她之前接诊的一位患者服药自杀,送到省医急诊洗胃,还好是救了回来。后面具体了解,是赵婆婆最后一次在汪医生那里开完药之后,回家又和家人闹了点不愉快,起了轻生的念头。不仅吃光了汪医生开的药,还吃了很多别的药。

  约50%慢病人群存在心理问题

  关注“身心同病”到“身心共治”

  《2018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在肿瘤、脑梗、心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城镇慢病患者中,抑郁、焦虑问题突出,城镇慢病人群中有50.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倾向,而抑郁焦虑症状也可能诱发和加重慢性疾病的病情。

  

  汪医生也表示,在综合医院的初诊患者中,1/3为单纯性躯体疾病,1/3为心身疾病,另1/3为精神心理疾病。由此可见,身心疾病占比较大。

  在诊疗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身心共病”,进而做到“身心共治”,关注患者心理,可能会提高治疗效果。

  哪些常见慢病会带来心理问题?

  1

  神经系统疾病

  尤其要关注脑卒中后抑郁症,研究发现,抑郁会使卒中(中风)复发风险增高近50%,死亡风险增加3倍。

  

  脑卒中后抑郁主要原因包括:

  (1)心理因素:患者突然出现瘫痪或其他功能的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较大负担等现实问题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剧增,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2)生理因素:脑卒中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导致患者出现抑郁。

  2

  消化系统疾病

  重点关注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肠疾病。肠胃的健康与否和心情密切相关,长期紧张的精神状态会令胃酸分泌量增加,刺激胃粘膜,极易诱发溃疡病。

  3

  冠心病

  冠心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心绞痛”,有过一次心绞痛后,患者常常担心会不会有下一次,让患者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这极容易出现情绪的低落、精神紧张、睡眠障碍从而导致人体内分泌的紊乱。

  

  患者还容易受自身客观条件的影响,比如手术风险,经济的压力,疾病预后的担忧,医院住宿条件不适等等,都容易引起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生。

  4

  糖尿病

  有数据显示,60%~75%的糖友伴有抑郁情绪,其中10%~35%为中重度抑郁。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会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升高血糖加速并发症发展。血糖控制不好时致病情加重,又会使糖友加重抑郁状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家属如何及时发现

  患者心理变化?

  汪医生表示,慢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存在疾病难以治愈,需要长期药物控制或者反复住院的情况,较易出现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的心理变化,具体表现为:

  1、主观感觉异常,注意力转向自身

  比如:妈妈原来是经常关心我们的,突然变得不关心我们了

  2、闷闷不乐、不参与家庭活动

  3、变得多疑、焦虑

  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反复询问同一件事

  4、被动依赖,情感脆弱

  患者会变得被动、顺从,情感会变得脆弱,总是哭

  

  如果上述现象持续出现2周,家属就要关注起来,持续出现1个月以上,甚至去医院就医。

  如何走出阴霾?

  记住“Yes”和三“心”

  老年照护过程中,充分利用西方的“Yes”文化和中国的孝顺文化,她说什么都是对的,这样可以减少痴呆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甚至可以减少一些精神症状,如激越、幻觉妄想的发生。

  

  心理护理过程中,要做足三个“心”:

  1

  耐心

  多与患者交流和陪伴,当患者语言行为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纠正,可转移其注意力后再告诉他正确的方式,耐心解释。

  行为正确时,则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2

  爱心

  尊重和爱护老人,避免大声训斥、嘲笑或责备,正确引导,帮助患者维持自尊,鼓励患者保持积极适当的行为方式。

  

  3

  细心

  细心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注。

  老年痴呆患者记忆及语言障碍明显。患者往往担心自己忘记一些事情,又表达不清楚,容易产生焦虑,可采取措施帮助患者按时服药、避免遗忘:

  ——如将服药和生活中的某些必做的事相联系;

  ——将药物放在醒目的位置,并用醒目的字体标明用药剂量和服药时间,减少焦虑发生。

  同时,汪医生强调,患者切不可随意停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用药。

  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首先,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不要过度焦虑,指导患者饮食及运动。解释、鼓励、指导、环境改善有利于患者康复。

  制定合理的生活目标,不要对自己提出过于高的要求,只要控制在合理的安全范围内就好。

  其次,医生还可以对患者采取松弛治疗,静默或者音乐疗法等让患者肌肉和心理放松。也可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结合松弛治疗,让患者学会自主调节脉搏、呼吸。

  

  引导患者主动跟亲属沟通,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尤其针对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以正常思维替代该类患者的认知和感受。

  最后,可以利用声光电磁等物理刺激方式对老年身心疾病患者开展相关个体化治疗,包括: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经颅磁刺激(TMS)、光照疗法、脑波音乐疗法等,用药治疗包括一些神经递质性药物,都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期科普医生

  

  医生简介

  老年综合诊疗中心科研主任,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高级认知中心技术总监兼常务组长。神经内科专业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成都市卫生健康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优抚医疗健康服务专家。

  特别擅长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治,并擅长失眠、焦虑抑郁、以及头痛头晕、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治

  门诊时间

  周日上午

  

  编辑 | 慢慢

  监制 | 黄利琴

  审核 | 蓝岚

  图片来源 | 摄图网

  *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本文为「四川名医」原创,欢迎转载~

  需转载请评论区留言或添加客服(scmy120)

上一篇:今起模拟填报中招志愿!大白话讲填报诀窍!一人能填……
下一篇:清华大学遭遇热议,80%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