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从“4T”角度看智能制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农业、矿业、制造业是人类创造价值的三种主要手段。制造业是大国发展的基石,是研发创新的土壤,是创造就业的主要力量。

  回望工业革命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则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在“强城时代与未来制造——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五周年系列活动(成都站)”上,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由数据驱动,第五次工业革命可能由零碳驱动。对于中国来说,第四次和第五次工业革命结合在一起,将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工业转型核心: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制造业体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倪军认为,这既是中国人勤奋努力的结果,又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资本、技术、管理、供应链的助力。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制造业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我国正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建设都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

  为了保持行业竞争力,制造业需要在产品、工艺等研发上进行持续投入,智能制造成为当下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谈及智能制造的内涵,倪军认为是“4T”的融合,即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分析技术和运营技术。最重要的是,先进技术要与业务有效结合,这才是未来制造的关键。

  倪军认为,人工智能是一颗好“种子”,但是没有肥沃的土壤,种子也无法发芽结果,而这个土壤就是数据。“中国应用场景多,能够收集的数据多,因此可能拥有巨大的优势。”

  面对当前工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浪潮,倪军也提醒,工业转型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根源在于企业在质量、成本、效率、环保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制造强国崛起:鼓励创新并保持开放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发展红利与广阔的全球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持续投入不断提升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但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生产成本的快速攀升,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巨大挑战。

  倪军认为,当前制造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企业在原创性创新方面能力薄弱。”在倪军看来,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要经历七个步骤。

  首先,要重视基础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避免急功近利。“要向德国与日本的一些冠军企业学习,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在细分领域做到全球领先。”

  其次,要增加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来自政府,也要来自企业。“企业只有在研发创新上敢于投入,才能引领世界。”

  第三,要注重人才培养。倪军认为,面对金字塔型的多层次人才需求,在人才培育上,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四,要打通知识到技术,再到产品与商品之间的壁垒,重视高校科研成果与业内实践紧密结合。

  而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倪军也强调了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重要性。纵观全球创新发展历程,唯有保护创新才能提高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倪军还指出,要重视工业软件的价值。中国工业软件的发展仍然非常薄弱,除了芯片被“卡脖子”以外,工业软件也存在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因此,正确认识软件硬件的合理价值,补齐工业软件的短板变得尤为重要。

  最后,要保持开放,持续引进外资。“要合作、沟通、开放,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让中国成为世界智造强国。”倪军说道。

  每日经济新闻

  举报/反馈

上一篇:修竹本人准高三文科摄影艺考生,QQ3608793120欢迎扩列
下一篇:暑期兼职“排雷”了吗?这份指南不可错过!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