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名师教学设计之诗词三首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7-16
手机版

  #教资中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模板#

  1.能过自主研讨、合作学习,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赏析诗歌,领会言外之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自主学习法、反复诵读法、联想想象法。学法:诵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并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屏显:________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同学们知道杜甫这首诗写的是谁吗?

  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请联系具体的诗句,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屏显: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我从______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________的李白”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学生可能回答:

  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我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嗜酒的李白,爱月的李白,藐视权贵的李白,才华横溢的李白,思乡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屏显课题:《行路难》(其一)

  屏显: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本诗是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

  提问:行路难——难在何处呢?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1)试读,自由朗读。

  屏显: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qí)路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3)齐读屏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然”字颤音弱收,有如叹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山”短促收束,“满”,“山”,一字一顿读出来)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语气柔和而喜悦,情绪较为昂扬)

  行路难↗,行路难,↗

  (两个短句都是升调,后句比前句语气高昂,表达无路可走时焦急如焚的心境)

  多歧路⌒,今⌒//安在?↘

  (“在”用气音,长吁一口气发出来,用疑问语气读出无路可走的现实,表达怨愤的情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深切憧憬和满怀信心,以昂扬语气收束)

  注:

  /表示时间停顿较短;

  //表示时间停顿略长;

  ⌒表示语气延长;

  ~表示颤音;

  ·表示是重音;

  ↗↘分别表示声调微升和声调略降,突出抑扬顿挫感。

  (4)朗读欣赏。

  屏显朗读视频。

  (5)放声诵读。

  2.理读诗歌。

  (1)对照课下注释,同桌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屏显: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

  ①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珍羞:珍贵的佳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②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③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尚(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姜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⑤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处何方?安:哪里。

  ⑥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会:一定,必然。云帆:高高的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2)指名翻译。

  屏显:金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吃喝,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姜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那么多,我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3.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屏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三、研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诗人的情感十分复杂,诗歌是怎样具体、生动地表达这种复杂情感的呢?请大家以下面的句式为依托,依次研读这首诗。

  屏显:我从____________这(几)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

  示例:我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两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情感激荡变化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的盛宴、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李白可是嗜酒如命啊(会须一饮三百杯),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学生可能交流: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黄河、太行”隐喻人生理想或政治理想,但是“冰塞川,雪满山”,“冰塞川、雪满山”喻人生路上、仕途上的艰难险阻、前途渺茫,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无奈,寓含了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一方面拿古贤人自况,另一方面借以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受到统治者赏识,被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追问:在句式、格式上与全诗不大一致,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而为?改成“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啊今安在”可以吗?(提示:诗句不仅运用了反复、反问,还运用了短句和标点,有强烈的感叹,更有强烈的诘责、质问,更能表达诗人心中的愤怒、痛苦和迷惘。)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

  屏显:这首诗短短82字,却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内心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请用几个短语展示诗人情感跌宕起伏的变化过程。

  屏显:内心苦闷——前途艰难——相信希望——悲愤呼号——充满信心

  这首诗歌里,情感大起大落,可谓一波三折,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屏显:不甘消沉;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

  四、合作探究

  屏显:诗题叫“行路难”,怎么理解“路”?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哪些地方暗写“难”?

  点拨:“路”指人生之路,仕途、理想之路。这首诗中既有直接点出“难”字的,也有暗写“难”的,可以说诗中处处是难,句句都包含着“难”。这“难”是“难过”,是“艰难”,是“困难”,是“难办”,是“两难”。不能食,是吃不下去,是难以下咽,这是难(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留——违背原则);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理想和现实矛盾);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这路是人生路、政治路)!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最后一句的“破”,还是难!“难”,是诗眼。

  五、拓展

  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个激荡人心的千古雄句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铁骨铮铮、迎风傲立、豪迈自信的李白,面对政治的失意、人生的挫折,他仍然在“行路难”上一直向前走,勇往直前。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屏显: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却因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获罪并流放夜郎。这时,李白已59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中途遇赦东还,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62岁。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的未来同样不会一帆风顺,或许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屏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代诗歌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积累。请放声诵读诗歌。

  指名背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诗学透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1.作者:刘禹(yǔ)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集》。他以《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浪淘沙》为名的三组组诗,是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终为一代大师。

  2.写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逢。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三、题解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结合诗文内容,“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朗读示范音频,学生赏析、学习。

  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个别字音和重音,并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学生精彩朗读展示。

  4.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5.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明确:

  巴郡的山楚地的水好凄凉的地方,

  我被扔到那里二十三年确实长久。

  怀念老朋友时徒然把《思旧赋》吟唱,

  回家来反而像烂了斧柄的人一样。

  千只帆船已驶过沉没船只的近旁,

  万株树木展春容就在病树的前方。

  今日初逢听你赠诗在筵席上,

  暂凭杯中酒引出振奋精神的力量。

  五、合作探究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写作者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但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闻笛赋”和“烂柯人”。 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请你谈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惆怅又达观之感。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长精神”既是对友人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起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六、比较阅读

  同学们,通过刚刚我们对本诗的学习,你能否列举出和本首诗情感风格类似的诗或作者同类诗来欣赏?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七、课堂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低沉愤懑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病树”和“沉舟”,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的展示,发现学生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抓住学生发言过程中的质疑点进行追问,把问题进一步深化解决,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1.反复朗诵,体会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3.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4.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体会诗意,领会诗境,并积累咏月的名句。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美,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哲理,理解词人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中国随便拿起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就会掉下许多的“月”字来。是的,你看,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里江水千里的月。可见,月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万千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内心去感受他内心的那一轮明月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词牌名的一些知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大声、字正腔圆地读。

  (学生读,教师巡视)

  2.教师配乐朗读,要求:正音,注意节奏。

  3.要求学生与同桌之间互听互读,相互纠错。

  三、读懂词意

  1.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注释读懂词意。不懂处相互交流,还不能明白的就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

  (学生相互交流,释义)

  2.学生质疑不懂处,余生帮助解决。

  3.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思考:这首词由几个部分组成?

  学生明确:三个部分:小序、上阕、下阕。

  4.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5.思考: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阕,望月;下阕,怀人。

  6.齐读小序,看小序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明确:写作的时间、写作时的状态、抒情的对象。

  理解:怀:想念。 兼:同时。

  四、读懂词情

  1.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总是抒写着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又抒写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情,出示屏显,展示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根据写作背景再来揣摩苏轼当时的心情,要求学生进入文本,有理有据地阐述。

  (学生参与讨论展示)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假设自己就是苏轼,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面对一轮皓月,“你想对明月说”或“你想对弟弟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述当时作者的思想情感。

  梳理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苦闷—矛盾—豁达—乐观

  五、读出词美

  作者在词中有情有理,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你觉得这首词美吗?是的,后人这样评价苏轼的这首词,说:“中秋词,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读出这首词的美吧。

  要求学生选择你认为最美的、最动情的词句读一读,然后进行赏析。可以讨论,先做旁批,然后展示。

  (学生展示,相互补充)

  六、积累有“月”的诗句

  其实,“明月”并非苏轼一人笔下情有独钟的意象,古代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咏月的诗句,下面我们就来看一部分。

  屏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这些诗句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要求学生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这些诗句中有哪些与苏轼词中的情感有雷同之处。

  (学生读诗句,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七、读出感悟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这首词,从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此刻东坡大师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学生先写,然后学生以“东坡大师,我想对您说 ”展示,来表达你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八、结束语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洒下了一路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相信:只要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只要明月不老,我们的精神永远年轻。当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时,读一读苏轼的词吧,让我们像他一样,学会从容豁达地面对人生。

  在诗词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举报/反馈

上一篇:防溺水!这些安全知识您需牢记!
下一篇:《新概念英语之完美演练》,提升英语技能的练习宝典!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