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疫情家书”诞生的11小时:冬天带来一抹温暖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2-11-29
手机版

  阅读提要:“初看那封‘疫情家书’时,我正坐在大巴车上陪着女儿前往定点隔离酒店。那句‘你们所期盼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你们所不愿的也是我们所不想的’让我又心酸又温暖。”济南市民杨琳(化名)回忆起初看“疫情家书”的场景时难掩依旧动容。11月21日,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纮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面对疫情,我们尤其要关注到家长和教师的情绪。他们站在规定和孩子中间,学校的各类规定需要他们协助执行,孩子的各种要求需要他们从中协调反馈。二十条措施强调疫情的精准防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理解,精准既要全盘考量,又要注重协调各方关系;既要执行规定,又要关注人。现在济南的家长和老师已经很紧张,不能让他们更焦虑了!”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记者周学津)“‘疫情家书’发布后,好多人给我截图,说有被感动和暖到。一位妈妈说她把信的内容念给儿子听了,她自己没忍住当着儿子的面哭了。”陈敏说,,“看到这位妈妈的反馈我也哭了,我就觉得其实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不管你是怎样的身份,你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理解、尊重、包容和爱一定都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现在是凌晨00:15,我们一边看着今天的疫情变化图示,一边给您写下这封特别的‘家书’。”

  11月18日,凌晨的济南已经没有白天车水马龙的喧哗,万籁俱寂的夜色让泉城的初冬更加清冷。济南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的陈敏看了一眼身旁熟睡的女儿,在键盘上轻轻敲下了《@泉城学子及家长 这个周末,让我们“静”下来》的第一句话。彼时的陈敏不会想到,这封大家共同讨论,先由她撰写初稿的“疫情家书”会在接下来的几天让那么多的人感受到一份冬日的温暖。

  精准研判校园疫情风险,济南部分中小学幼儿园有序开展正常教学教学。受访者供图

  11月17日20:00—24:00

  “家长和老师已经很紧张,不能让他们更焦虑!”

  11月17日上午7时,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纮走进济南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办公室。这几日济南的疫情处于爬坡阶段,每日新增的本土感染者呈明显上升趋势。看着滚动的数据和摸排情况,听着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王纮的眉头一直皱着。

  今天是周四,周五放学后,学生们将进入周末,一定会有人员的流动聚集,带来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王纮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我们做过一个大约的统计,目前济南的师生家长及他们的共同居住人占到了济南市常住人口的51%。”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早做打算”四个字,重重地圈了圈,打算在下午召开的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例会上,与大家共同讨论一下。

  “忙完一件事又来一件事,等到我们真正坐下来开会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我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没想到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王纮的语气里仍然带着一丝凝重,“这是‘战友们’共同奋斗磨合出的默契!”

  11月21日,王纮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面对疫情,我们尤其要关注到家长和教师的情绪。他们站在规定和孩子中间,学校的各类规定需要他们协助执行,孩子的各种要求需要他们从中协调反馈。‘二十条’措施强调疫情的精准防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理解,精准既要全盘考量,又要注重协调各方关系;既要执行规定,又要关注人。现在济南的家长和老师已经很紧张,不能让他们更焦虑了!”

  从20:30到22:00,济南市教育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的同志们开始了讨论:如何用一种家长和师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大家自觉自愿助力疫情防控呢?

  “按照管控标准来看,很多师生、家长属于‘自由人’。这种情况下我们发文要求他们静止既不符合政策也不合时宜。”

  “对!我觉得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争取大家对潜在风险的认知,争取大家对政策的理解。”

  “我们在写东西的时候文笔一定要柔和,要充满对话感,不要太生硬。”

  “哎,我真希望咱们这个大家庭能早日挺过去。”

  “你刚刚说家庭?不如咱们就写一封‘疫情家书’吧!”

  “好!考虑给大家预留物资储备时间,大家辛苦一下,这封‘家书’务必周五一早发出去。”王纮说。

  会议桌上的茶水已经凉了,大家胸中却燃起一团火。

  山东省实验中学”双线教学“保障隔离学子“同步”学习。受访者供图

  11月18日00:00—7:00

  “我们是教育管理者,也都为人父母。”

  陈敏是在23:00左右到家的,就在进家门的前一秒她还在构思书信内容。“上楼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不断出现大家讨论的场景,出现‘精准防控’‘真情实感’‘共鸣’‘交流’这些关键词。”说到此处陈敏笑了,“就跟上学时临考之前背书一样,不敢忘。”

  刚进家门,二宝就一阵呼啸地朝陈敏冲过来,结结实实地撞在她怀里。陈敏的大儿子今年高三,平常在学校寄宿。小女儿圆圆今年5岁,受疫情影响所在的幼儿园临时停课。正是活泼好动又黏人的年龄,那么晚不睡觉一定要等着妈妈回家。

  低头看着怀里的小女儿,陈敏一时间有些心酸。“我的老二2018年出生,一岁多的时候碰到疫情,是伴着疫情成长起来的。”陈敏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圆圆平常跟小朋友在楼底下玩过家家时,经常会扮演医生和护士,然后说“下楼做核酸啦”!问及圆圆的理想,她会拍着小胸脯、歪着头一脸自豪地说“我长大了要当医生,穿白大褂的”。

  “儿子在四五岁时已经去过全国不少地方,女儿却没有出过省。这几年的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家正常的生活,所以在疫情防控中我们特别能理解家长和老师们的心情。我们是教育管理者没错,但也都为人父母。”

  00:12,哄女儿睡下后,陈敏打开了电脑。00:15,她写下了这封“疫情家书”的第一句话。“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面前坐着很多人。有昨天还在吐槽自己儿子不听话的老同学,有单位那位以自己大学生儿子为骄傲的门卫师傅,有圆圆的幼儿园老师,还有会议室里讨论得正起劲儿的大家。我每写一句话都好像在和他们交流一样。”

  清晨7点,历时11个小时,在经过大家“云端”商讨、修改2版以后,这封饱含温情的“疫情家书”诞生了。

  8:29这封“疫情家书”在济南市教育局官微发布,一个小时内阅读量就达到10万+。不少网友纷纷点赞。

  “认真读完,感触颇多,感恩,感谢一直默默守护着我们的所有人!”

  “一封简短的文字,说出了疫情当下的艰难和心酸。柔声细语中读出了对所有人的认可和坚持。在这个疲惫的疫情当下,文字的力量,更加坚定了决胜的信心。”

  济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刘光泉带干部教师“下厨”帮工保障学生就餐需求。受访者供图

  11月18日8:29—

  “只要和妈妈在一起就不会被大风吹倒!”

  “初看那封‘疫情家书’时,我正坐在大巴车上陪着女儿前往定点隔离酒店。那句‘你们所期盼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你们所不愿的也是我们所不想的’让我又心酸又温暖。”济南市民杨琳(化名)回忆起初看“疫情家书”的场景时依旧动容。

  11月18日,杨琳的女儿被通知是密切接触者。一时间,杨琳和丈夫如临大敌。经过与有关单位的沟通,杨琳可以陪同女儿一起前往隔离酒店。得知自己是密接,这位初二的小姑娘并不紧张,反而像个小大人一样安慰起杨琳和丈夫。“我这么年轻,抵抗力棒着呢!你俩别担心。”说罢,女儿顿了顿,杨琳以为故作轻松的女儿忍不住要哭时,女儿却说,“爸爸,我和妈妈回来的时候可要吃你做的糖醋排骨!”

  出门的时候,突然刮起风,杨琳和女儿把脖子往大衣里缩了缩。女儿攥紧杨琳的手又坚定又温柔地说:“妈妈你别怕,只要咱俩在一起就不会被大风吹倒。”

  “那一瞬间,突然感觉女儿长大了。我很欣慰女儿没有因为害怕而焦虑,很欣慰她勇敢接受变化,还很欣慰她和班里的同学们相互鼓励、抱团取暖。长大,就意味着要学会面对无常、面对变化。”

  读完“疫情家书”,杨琳在车上给坐在前排的女儿发了一条短信:“如果你正在受到变化的影响,那么一定要接受他,这就是生活。我很欣慰你在这个阶段就体验到了”。

  韩洋(化名)在看到“疫情家书”时,刚把孩子安顿在课桌前,打开电脑开始上网课。“说实在话,照看孩子有时候就是兵荒马乱的。我们家孩子刚转入线上教学,我不断刷新手机,希望看到最新的教育信息,期盼着官方消息。看到那篇文章,我焦虑的心情一下子得到疏解,我觉得我有种被理解的感觉,算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每次遇到大事件,他们的温馨提示或者暖心抚慰都会及时传递到我们家长手中。”

  “‘疫情家书’发布后,好多人给我截图,说有被感动和暖到。一位妈妈说她把信的内容念给儿子听了,她自己没忍住当着儿子的面哭了。”陈敏说,“看到这位妈妈的反馈我也哭了,我就觉得其实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不管你是怎样的身份,你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理解、尊重、包容和爱一定都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大家传递一些疫情下的温暖、力量和信心。”陈敏说。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年新高考新教材会影响复读吗?复读生更具优势!
下一篇: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20以内加减法应用题50道:值得学生思考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