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到底哪个年级最重要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前段时间,网上“暑假最可怕”系列广告因夸大其辞招致社会反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圈也流传着关于某个年级特别重要的说法,比如“小学三年级是道坎儿”“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天上地下”等。那么,中小学到底哪个年级最重要?让我们来听听资深老师怎么说。

  问题一

  在小学家长和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三年级和五年级因为知识难度一下子加大成为小学阶段的两道坎儿,如果能迈过这两道坎儿,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没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小学各学段有不同的教育重点

  双榆树第一小学年级主任 张进辉

  我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总会有家长跑来问我:“老师,是不是孩子到了三年级知识会更难了,孩子的接受能力跟不上?”“老师,是不是五六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两极分化大,所以高年级学习更重要?”每每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总会耐心地为家长解释各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以及需要具备的能力,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家长,每个年级段都很重要。

  小学的每个年级段各有特点,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比如低年级孩子刚走进校园,他们好奇心重,学习积极性高,但缺少持久性,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对于这个年级段的孩子,我们会重点培养他们的专注力,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此时教育的重点,如书写、预习、朗读、表达以及检查作业等习惯,不要认为这些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它们在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低年级的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与督促。以阅读为例,大多数热爱阅读的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父母会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分享阅读感受,共享阅读时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会把孩子带进阅读的世界,让他们以书为伴。

  到了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思维渐渐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他们会进行简单地分析与判断,虽然看待问题不是很全面,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此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如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习作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

  我们学校三年级老师曾布置过这样的暑假作业:让孩子与家长共同设计一条旅游路线,记录旅游见闻。记得一名学生开学返校后,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本次家庭旅游是他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的旅游地点、安排的旅游路线、拍摄的旅游短视频、记录的旅游日志,同学们听后羡慕不已。我想,此次旅游对于这位同学意义非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知识的实用性,还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到了高年级,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支撑,即使知识难度加大,对于他们来说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也不会出现畏难情绪,反而还会产生挑战困难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此时的他们,喜欢针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围绕一个数学问题及现象进行讨论,当然也会形成学习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发现。此时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会促使他们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就是学习的正循环。

  有正也会有反。另一部分孩子在刚入学时及后续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年级,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他们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知识变得匮乏,学习会越来越困难。其中显著的问题之一,就是时间拖延问题,一部分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到了中高年级后,会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点点下滑,每天都很忙碌,但效果不佳。

  良好的习惯养成受益终生,不好习惯的形成亦会影响终生。所以,在小学阶段,没有哪个年级段最为重要,而是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教育重点,唯有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帮助孩子们好习惯做加法,坏习惯做减法,他们才会健康成长。

  问题二

  在初中,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听说过“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天上地下”的说法,认为初二特别重要。这是否有科学依据?

  初中三年应逐级而上步步为营

  文汇中学教学主任 刘冰华

  初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初二最关键”,无外乎认为初二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分化阶段。事实上,无论是从身体发育、个性心理、习惯养成这些内在的角度去观察考量,还是从学业内容、成长环境、教育方法这些外在的方面来分析研究,我们都能得出结论:初中三年同等重要,只不过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特点罢了。

  新鲜感和紧张感混杂,独立性和依赖性、积极性和盲目性共存,是初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从小学升入初中,于学生而言,不仅是身份的改变,还包括学科科目的增加、学业内容的变难、学校环境的变化等。小学阶段,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总体上采取的是以正向激励为主,在学业内容和水平测试上有一定程度的简化,学生个体之间呈现出层次性不明显的特点。进入中学后,课业负担开始加重。科目变多了,书本加厚了,课时延长了,作业增量了,难度提升了,考试增多了,无论哪一点,对初一的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很有可能跟不上中学的节奏。有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初一第二学期的时候,就开始“步履蹒跚”了。从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看,社会上流传的“初一不分上下”这句话尚需斟酌。

  对于初一这个基础阶段,学生本人需要尽快适应小升初后的变化,用新的眼光、方法来面对学业的改变和生活的节奏;对于家长而言,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是当务之急,既不可过于严苛,更不能放任;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心理辅导,开展学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初二后,大部分学生开始进入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强化,好奇心和探究欲也进一步增强。学习方面,除了课程内容难度进一步加大外,物理学科的加入是最大的变量。如果说初一不少地方还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维持学业上的“表面繁荣”,进入初二,语文文言文数量增加,几何的难度加大,物理学科的介入,是很容易让学生成绩下滑,成为“伪学霸”的。这时候,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如人意,和父母争吵,和老师对抗,厌学、早恋、逃避、说谎、封闭、暴力等各种不良行为时有出现,形成“初二现象”,两极分化比较普遍。

  初二这个阶段,由于没有初三的升学压力,其实在学习上是一个很难得的巩固和上升期。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积极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向发展,指导他们针对薄弱科目和知识点进行突破,尤为迫切。

  上了初三,最重要的话题就是中考。由于面临“赶进度”和中考,学生心理反而趋于稳定,课堂上大多安静,成绩上也波澜不惊。学习上除了新增化学这门科目外,其他学科都会比较快地进入复习阶段。学生一定要不懂就问,及时复习,化解疑难问题。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初三学生自立意识趋强,能力有了提升,“成人感”更加明显,更喜欢独立地组织开展活动,更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家长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初三学生的这些特点,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仅仅只把目光放在中考上。

  初中三年,犹如建三层楼房。没有第三层,将缺少高度;不建第一层,后面不过是空中楼阁。只有逐级而上,步步为营,方得始终。

  问题三

  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高中三年,高三是关键,头两年可以稍微松懈一下,等高三时再冲刺,便能考个好大学。这种思路行得通吗?

  高中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副校长 赵志勤

  孩子的成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高中也不例外。在此,我结合高中教育教学经验,谈谈高中三个年级的特点及学习建议。

  高一:初高中转变目标明确阶段。进入高一,首先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和转变,这不仅表现为知识内容的衔接,更要做好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和环境适应的衔接。高中学科内容相对于初中来说更为深入和复杂,学习重点更加突出,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对学业要求,而学业水平的巩固和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认真预习,用不同颜色的笔作出预习标记,听课时应先听懂再记笔记,听不懂应主动向老师请教,作业应保质保量认真完成,定期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等。高一作为高中阶段的开端,学生会面临更多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需要逐渐习惯高中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的能力,如每日、每周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合理规划学习任务,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分解为更小的任务,然后逐步完成,达到长期目标。把握好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合理分配学习、娱乐和休息的时间。每天应抽出时间阅读各类优秀书籍,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高二:学科自主选择扬长避短阶段。高二学生已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同学们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擅长的科目作为敲开理想大学校门的“砖”,这就要求学生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将精力集中在重要的课程和任务上,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需要自我管理学习时间和计划,提高自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应该具备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新高考的变化,学生需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多关注并能运用多个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更多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活化和升华,培养多元思维,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不能只求解答正确,还要多角度思考,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高二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学习效果,为高三和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高三:高考冲刺全力以赴拼搏阶段。高三是一个关键的升学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和焦虑,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学业成绩有着较高的期望,这使得他们常常感到压力倍增,学习任务繁重,很容易导致高三学生的情绪波动。为了应对紧张的学业和复习任务,高三学生常常会牺牲睡眠时间,导致睡眠不足。所以,家长要正确认识高考,高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更是教育孩子面对人生转折和巨大压力的一堂重要的人生课。作为学生,有四点必须注意:首先,要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参与互动、做好笔记,及时记录和整理课堂内容,便于复习。其次,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第三,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高三学习压力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减轻压力。第四,寻求帮助和支持。遇到学习困难或问题时,不要独自承受,适时寻求老师、同学或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取长补短。

  专家观点

  教育孩子先要

  科学认识“关键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熙

  教育问题可谓是中国家庭最关注的问题,从起跑线的争论到考试升学的担忧,教育焦虑也逐渐从家庭拓展蔓延到社会。近来又流行起“关键期”的说法,诸如某年级甚至是某年级下学期是某某学科学习的关键期,必须进行某种特定的学习,错失关键期则不可逆转、影响终生等。这类说法不仅催动了教培机构的课程大卖,更引起了新一轮的社会焦虑。毕竟这说法看似既有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期”概念作为科学依据的加持,也有某些年级进行质量监测的事实佐证,似乎都更实证了某些年级的重要性确实不同于一般。但事实和真相是否如此,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分析。

  我们首先要知道“关键期”一词的由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澳大利亚著名动物学家洛伦茨在对鸭子的研究中发现,刚刚孵化出壳的小鸭子会追随它们首先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除鸭子外,这种现象在雁、鹅和鸡等早熟性的动物身上也会出现。洛伦茨称这种现象为“印刻现象”,不同动物的印刻现象发生在特定的不同时期,这段有限的特定时间就被称为关键期。人类婴儿身上也表现出类似的印刻现象,比如微笑反应和认生等,由此,关键期一词被引入解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含义扩展为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对某些能力和知识比较敏感的现象,“抓住关键期”一度成为风靡一时的教育教学依据和指南。

  实际上,“关键期”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关键期的研究和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学习外语的关键期(最佳起始年龄)为例,至少有两种有实验论证、影响颇广而完全相左的观点:一种认为关键期是4至8岁,另一种认为是两岁到青春期,起始和终止年龄都完全不同,可见盲目夸大某一年级起关键作用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老一辈人常说男孩子上学不要太早,因为男孩子“醒得晚”。这个“醒得晚”实际上讲的是每一个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和关键期的起止时间都不同,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不是所有孩子在同一时间同时进入某一状态,当然也不可能期待同样的教育内容、方式对所有的孩子产生同样的效果。

  科学家曾经认为人类在6岁之后大脑就停止发展,因此特定时间就意味着发展的可能,关键期也就有了不可逆转的意义。而今现代脑科学发展已经证实人脑具有强大的可塑性,不仅人脑的发展可以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人时期,而且在某些结构受损时其他结构还能产生代偿功能。可见,就学习而言,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特定的时间,而在于如何进行学习。

  了解了关键期的由来和发展,家长就能更加理性和冷静,“抓住关键期”也就有了新的含义。

  要“抓住”的是完整理解儿童发展。既要整体上理解儿童发展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像孩子总是先学会走才学会跑一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更要理解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尽管儿童发展会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千差万别,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从发展角度看,孩子的关键期是多样的,有感官发育关键期、动作敏感关键期、情绪发展关键期、人际交往关键期等,各个关键期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不应只关注与学业提高相关的部分。

  “关键”在于促进可塑性,发展每一个孩子。有些家长总是喜欢“别人家的孩子”,总喜欢用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较,总是要求孩子达到和别人一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于是产生了提前学、加速学、过量学。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成效的学习一定是有兴趣、有自由度的自主性学习。填鸭式的教育长期积累后,孩子不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更容易丧失自信形成“他律”。因此,家长应该有一个温暖的怀抱无条件接纳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一颗相信的心静待花开,一双有力的双手尽可能支持孩子发挥优势。

  插画:琚理 供图:

上一篇:成考开设有哪些艺术类专业 需要考什么科目
下一篇: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剪纸大赛精品展在忻州市博物馆展出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