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7000多年前,中华先民耕地竟然用“骨头”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民以食为天

  全球近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7000多年前,中华先民种植水稻

  用的耕作工具竟然是“骨头”

  今天,一起认识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带藤条残木柄骨耜(sì)

  

  01

  骨制“铲子”

  用来翻土还是铲草?

  一块被磨得锃亮的动物骨头

  紧紧地绑着一圈圈藤条

  藤条下残存着一块木棒

  这件“铲子”造型奇特,却意义非凡

  它是一件7000多年前的耕作农具

  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骨耜(sì)、河姆渡遗址

  我们都曾在历史课本中学习过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170多件骨耜

  其中,骨耜的柄上

  还遗留着藤条、木棒残端

  非常稀有

  清晰地展现了

  7000多年前,骨耜是如何用于耕作的

  骨耜的具体用途

  是认定河姆渡文化农业发展阶段的关键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①用于翻土的工具

  横穿的方孔安装横木

  脚踩横木,骨耜就能翻土

  因此,河姆渡文化已经进入

  精耕细作的“耜耕农业”阶段

  

  △没有藤条、木棒残端的骨耜及其复原图。

  ②用于平整土地、铲草等的工具

  横穿的方孔用来穿绳缚柄

  骨耜只是用来平整土地、铲草、覆种等

  所以,河姆渡文化仍处于

  农耕较为原始、刀耕火种、

  采集狩猎的阶段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带藤条残木柄骨耜及其复原图。

  7000多年前,长江下游地区

  先民们“执耜而耕”的场景浮现眼前

  02

  7000年前

  江南地区就有“鱼米之乡”了

  先民们“执耜而耕 ”,耕的是什么?

  与骨耜同时出土的它们

  给出了震惊世界的答案:

  水稻!

  

  △河姆渡遗址标志

  1973年,河姆渡遗址

  黑褐色的土层中

  突然出现一些金色小颗粒

  接触空气后,迅速炭化、变黑

  这些颗粒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

  

  △炭化的稻谷

  遗址内发现了大量谷物遗存

  稻米、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

  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

  最厚处超过1米

  这些稻谷已经在地下埋藏了约7000年

  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

  都极其罕见

  

  △河姆渡遗址稻谷壳堆积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什么?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

  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大量的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

  

  △猪纹陶钵,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窖藏储存的橡子、南酸枣、菱角

  骨制的鱼镖......

  由此推测

  在浙江余姚这片依山傍海的宜居之地

  先民们不但种植水稻

  还建造房屋、捕食鱼类、采摘果实

  可谓是江南地区最早的“鱼米之乡”

  03

  1万多年前

  中华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河姆渡遗址一度被认为是

  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耕文化遗存

  但南方地区一次又一次的新发现

  一再刷新这个纪录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

  1.2万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

  1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

  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

  浙江余姚施岙遗址……

  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稻谷

  

  △浙江余姚良渚文化施岙遗址古稻田,被考古界认定为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大规模古稻田。

  由此可见

  中华先民早在1万多年前

  就开始种植水稻

  今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

  随着新的考古发掘

  未来,中国也许还会出现

  更早的稻作农业遗存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王丹妮

  视觉丨喻偌洢

  技术丨方舟

  审校丨左中明

  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资料支持丨杨晨玥

  特别鸣谢丨浙江省博物馆 总台浙江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责任编辑:张景

  举报/反馈

上一篇:转发扩散!2023年全军专项招录文职人员信息汇总,扩大到退役军士!
下一篇:剑河:支教践初心 剑河聚希望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