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7000多年前,中华先民耕地竟然用“骨头”
民以食为天
全球近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7000多年前,中华先民种植水稻
用的耕作工具竟然是“骨头”
今天,一起认识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带藤条残木柄骨耜(sì)
01
骨制“铲子”
用来翻土还是铲草?
一块被磨得锃亮的动物骨头
紧紧地绑着一圈圈藤条
藤条下残存着一块木棒
这件“铲子”造型奇特,却意义非凡
它是一件7000多年前的耕作农具
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骨耜(sì)、河姆渡遗址
我们都曾在历史课本中学习过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170多件骨耜
其中,骨耜的柄上
还遗留着藤条、木棒残端
非常稀有
清晰地展现了
7000多年前,骨耜是如何用于耕作的
骨耜的具体用途
是认定河姆渡文化农业发展阶段的关键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①用于翻土的工具
横穿的方孔安装横木
脚踩横木,骨耜就能翻土
因此,河姆渡文化已经进入
精耕细作的“耜耕农业”阶段
△没有藤条、木棒残端的骨耜及其复原图。
②用于平整土地、铲草等的工具
横穿的方孔用来穿绳缚柄
骨耜只是用来平整土地、铲草、覆种等
所以,河姆渡文化仍处于
农耕较为原始、刀耕火种、
采集狩猎的阶段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带藤条残木柄骨耜及其复原图。
7000多年前,长江下游地区
先民们“执耜而耕”的场景浮现眼前
02
7000年前
江南地区就有“鱼米之乡”了
先民们“执耜而耕 ”,耕的是什么?
与骨耜同时出土的它们
给出了震惊世界的答案:
水稻!
△河姆渡遗址标志
1973年,河姆渡遗址
黑褐色的土层中
突然出现一些金色小颗粒
接触空气后,迅速炭化、变黑
这些颗粒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
△炭化的稻谷
遗址内发现了大量谷物遗存
稻米、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
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
最厚处超过1米
这些稻谷已经在地下埋藏了约7000年
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
都极其罕见
△河姆渡遗址稻谷壳堆积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什么?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
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大量的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
△猪纹陶钵,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窖藏储存的橡子、南酸枣、菱角
骨制的鱼镖......
由此推测
在浙江余姚这片依山傍海的宜居之地
先民们不但种植水稻
还建造房屋、捕食鱼类、采摘果实
可谓是江南地区最早的“鱼米之乡”
03
1万多年前
中华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河姆渡遗址一度被认为是
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耕文化遗存
但南方地区一次又一次的新发现
一再刷新这个纪录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
1.2万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
1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
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
浙江余姚施岙遗址……
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稻谷
△浙江余姚良渚文化施岙遗址古稻田,被考古界认定为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大规模古稻田。
由此可见
中华先民早在1万多年前
就开始种植水稻
今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
随着新的考古发掘
未来,中国也许还会出现
更早的稻作农业遗存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王丹妮
视觉丨喻偌洢
技术丨方舟
审校丨左中明
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资料支持丨杨晨玥
特别鸣谢丨浙江省博物馆 总台浙江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责任编辑:张景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
- 河南41个博士后团队将出征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 广西:依托“硕师计划”让高素质教师走向农村学校
- 数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补?
- 闵行这个“服务圈”,已为200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 海大99周年校庆专属头像上线!
- 江西有哪些自学考试学习形式?
- 北中医房山医院:相约地坛共赴中医药文化盛会,走进文化宣传周共促中医药文化素养
- 军自考有哪些专业?
- 重要提醒!湖北省10月高等教育自考考前须知
- 新丝路幼儿园:九九重阳暖相融 孝亲敬老情意浓
- 7天搞定托福作文的技巧
-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上音“大先生”荣登 “上海市教育功臣”群像展
- 自考需要去学校上课吗?
-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深化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基础课程培训班”首次在渝开课!
- 豆神教育窦昕老师不断加码大语文布局,推动文化传承
- 九江家有电动车的快看!11月1日起实施
- 宝馨科技:重大经营与投资决策管理制度(2023年10月)
- 新托福独立写作满分
- 获评国家级优秀!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蔚然成势!
- 喜迎妇女十三大|织密防护网,“她”权益法治屏障更坚实
- 晋州市和平小学组织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直播活动
- 金融支点“撬动”科技创新 企业如何加快自主创新?
-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