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艺两新”绽放银川文艺百花园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8-18
手机版

  在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宁夏银川文艺园地里,涌现出以遥剧场、艺盟文创、撒丽娜、李洋等为代表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他们坚持“向下扎根”,接地气、有活力,积极拥抱时代、观察现实,敏锐捕捉群众文化需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努力“向上生长”,思维新、技术新,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作品的原创力传播力,以文学、戏剧、影视、民间文艺等各种文艺形式描绘银川奋进新史诗,丰富银川文化新图景,成为繁荣银川文艺的生力军,竞相绽放着绚丽动人光彩。

  8月3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与“文艺两新”面对面系列媒体见面会第一季第1期在“遥剧场”拉开序幕,从戏剧青年李思遥和“遥剧场”的戏剧梦里,我们可以聆听来自戏剧舞台的心声,也能窥见银川“文艺两新”的风采,对繁荣银川文艺、提升城市气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产生更多期待。

  不一样的李思遥 不一样的“遥剧场”

  串串店的店长、咖啡馆的老板、“遥剧场”的创始人、戏剧导演、青年演员、艺术总监、戏剧教育工作者、短视频创作达人……斜杠青年李思遥的Title丰富得有点数不过来,作为一个身兼多重职业身份的年轻人,李思遥在不同工作场景中自由切换着角色,如同他在自己的戏剧和短视频中一样,一人分饰多角。不同的是,表演中塑造的是不同的,甚至性格迥异的各类角色,但斜杠后的每一个身份,都是循着内心衍生出的真实自我,“那是一个身份标签,每一个都是基于自己的热爱”。

  艺术来源于生活,戏剧创作需要源源不断的故事输出,李思遥的多重身份恰恰能让他观察、体验、尝试更多的社会角色,“这些身份对于戏剧导演其实是一种反哺”。他始终坚持“为人民唱戏,为人民讴歌,第一就是要先走到人民当中去,因为你本身就是人民的一分子,你要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来生活,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家。”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戏剧带来的魅力,承载李思遥戏剧创作梦想的“遥剧场”也和主人一样有着多元的“人设”。

  创立之初,李思遥只是想有个地方能够进行戏剧的创作和表演,历经十一年,如今的“遥剧场”不仅是宁夏存活时间最久、原创演出制作最多的独立民营剧场,对于热爱艺术的青年创作者,它还是助梦实现的“造梦空间”;对于充满好奇想象的儿童,它是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奇妙窗口;对于奔波忙碌的社会打工人,它可能是舒缓情绪的心灵慰藉……对于不同人群、不同观众,“遥剧场”所代表的形象不同,每个来过这里的人都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让它的人设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丰富。

  人生何处是归途 吾心安处是故乡

  和许多独立戏剧人一样,李思遥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当地做剧场?

  银川不同于北京、上海这样的文化核心城市,“戏剧”两个字对这座二三线小城市的大众来说,仍然是小众而陌生的概念。地处西北、人口少、文化土壤也不如北上广肥沃,而李思遥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很长时间做赔本演出,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坚持下来的原因是:“这个地方需要这样的艺术,银川需要戏剧。”

  也许是因为自己曾经淋过雨,所以总想给他人撑把伞。“遥剧场”对本地青年艺术创作者来说,就是那把保护和激发他们戏剧创作欲望的伞,李思遥希望它能是一个戏剧的乌托邦,尽可能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艺术空间,带动更多本地青年创作者和戏剧爱好者共同演出、共同创作、共同造梦。

  起初是因为大型剧院各方面的局限较多,场地租金也高,许多青年创作者的戏剧作品很难演出,所以想打造一个创作氛围更为宽松、成本更为低廉的戏剧空间。但在“遥剧场”成长的过程中,随之增加的不仅是戏剧作品、观众戏迷、慕名前来的艺术家、爱好者甚至游客,还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文化使命和艺术价值。“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李思遥坦言,“它们是在我做戏的过程中,随着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慢慢滋生出来的。我感觉自己存在于这个地方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这件必须的事情,既是基于“遥剧场”本身,它能够让银川本土更多的戏剧作品得以孵化并生存,能够在银川培养出稳定的、扎实的、热爱戏剧的观众,能够让戏剧特有的现场感、仪式感、故事感、体验感突破时空桎梏,从这个小剧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更是基于银川的本土优势,作为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先行区,国际视野不仅要体现在打造“两都五基地”等经济领域,更要体现在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艺术价值的发掘传播上。

  像遥剧场这样的黑匣子剧场正在国内更多城市普及,作为一种“实验剧场”,它可以给艺术创作者更多跨界表达的尝试空间,让他们在“守正”的基础上勇敢创新创造,既能保持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初心,也能在艺术形式、艺术表达上更加多元。“这样一个黑匣子剧场,对于银川来说必不可少。”

  万事从小做起 山海不阻热爱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万事从小做起”是李思遥一直以来的坚持。

  “我一定要先感染我自己、救赎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再慢慢去影响观众,价值是在戏剧不断演出完善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和体现出来的,它一定不是先于戏剧创作本身。”他的作品《奶奶的诗》收获了众多荣誉,就是因为剧中的真挚情怀是从他内心流淌出来,并深深打动了更多人的心灵。

  艺术不只存在于高大上的剧院、华美恢弘的建筑里,也不一定要有宏大的背景、叙事、音乐,它可以是一日三餐、一年四季、一件喜欢的衣服、一束盛开的鲜花,没有那么高的门槛,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遥剧场”就是这样一个亲民的艺术空间,它坐落在城市中一座不起眼的楼里,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更多是面向大众,所有人都可以进来随便在剧场里看一看,坐一坐,仿佛走近我们身边的一个“老朋友”。

  这个“老朋友”创立之初只有90平方米、50个观众席,甚至连门头都是用一块黑板写上去的,最艰难的时候,李思遥靠刷信用卡来排戏,“戏剧不是个能赚大钱的行业,大家都是靠情怀和热爱在支撑着,我觉得热爱可以战胜一切。”

  凭借一腔热爱,李思遥和“遥剧场”不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艺术家前来共同探讨、共同创作、共同为繁荣银川乃至全国的文化生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李思遥的戏剧和他的“遥剧场”,在这里创作的剧作也透过这方小小的舞台实现了走出银川、走向国际,这里俨然成为银川文艺“网红”新地标,也是能代表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戏剧是现场的艺术,它需要面对面去感受彼此的眼神、彼此的真诚、彼此的温度,也是这样特殊的沉浸体验才让戏剧更直接、更生动、更有趣、更富魅力。面对当下网络社交、线上社交高度繁荣的社会环境,对于未来,李思遥更希望能探索和营造一种社交文化,以戏剧为依托,将线上社交引流到线下,让大家不再是酒搭子、饭搭子,也能是戏剧搭子、艺术搭子、文艺搭子,打造一些优质的社群,组织更多有创意的、有意义的社群活动,让戏剧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新型社交的桥梁。

  每当“遥剧场”的戏剧落幕,剧院门口的台阶上总是坐满了人,他们中有演员、创作者、剧场工作人员,也有刚刚看完表演的观众,大家静静地坐在台阶上喝着手中的啤酒、咖啡、茶水,或许还沉浸在刚才的戏剧中,还在回味内心涌动起的诸多感受,李思遥说,那幅画面总是能带给他源源不断的感动和力量。

  夜幕降临,剧场的帷幕翩然落下,但银川的“李思遥”们,才刚刚出发。(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通讯员李欣蔚、李思源)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上一篇:联通古今 福建书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下一篇:倒计时5天|2023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报名即将截止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